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名家轶事 >> 正文
王树文:我想延续牙雕的璀璨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37:08 点击:

  王树文:1943年生于北京。1962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同年8月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工厂象牙车间从事生产。师从夏玉海、邓永贵,后又拜象牙雕刻大师杨士忠、杨士惠为师。1972年以王树文为总设计及总指挥创作完成大型牙雕《壮丽山河展新容》(又名《成昆铁路》),被周恩来总理,党中央国务院定为国礼送给联合国。1997年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象牙雕刻代表性传承人。

  在美国联合国大厦的二楼展厅内,摆放着三件长期展览品,以示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座里程碑———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的月球陨石、第一颗载人人造卫星模型和成昆铁路象牙雕刻作品。最后这件藏品是1973年中国赠送联合国的两件国礼之一,它的总设计师叫王树文。作为象牙雕刻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1962年至今,他与牙雕打了整整半个世纪的交道。

  从去往首都机场的杨林出口拐出百米,有一片百亩园区,王树文与“燕京八绝”的其他七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工作室就坐落于此。

  作为少见的多面手,王树文精通牙雕、玉雕以及曾是皇宫贵族绝密的花丝镶嵌等多项技艺。因为年轻时遇到的磕绊,王树文对待年轻晚辈显得格外热情和友善。谈起当年学习牙雕的经历,他自称是一部标准的“屌丝”奋斗史,“我另一个名字叫小牛,没有我干不成的事儿。”

  除了为人所熟识的《成昆铁路》外,他还是“十一世班禅金印”和“两弹一星”勋章的制作人。cdN-www.2586.WaNG尽管名声远扬,他仍开着那辆略显破旧的奇瑞轿车,一有点资金就换成金丝玉石,继续创作,“牙雕作品80%的加工费都用来给手下工人发工资”。面对现如今象牙市场的混乱,他的态度正如其作品一般,菩萨低眉不听不闻。他告诉南都记者,在他心中只有一杆秤,不管今后牙雕艺术何去何从,他都希望自己和徒弟的作品能为这个时代代言,“我想让后代看到千年的技艺,在我手里还有璀璨。”

  学艺“黑功夫”起步

  南都:象牙雕刻跟木雕、玉雕、石雕相比,材料上有何独特之处?

  王树文:象牙的质地温润,适合于雕刻,尤其在做人物和小件的时候,它不像玉拿在手上冰凉,而它在雕刻过程中有韧性的方面,也有脆的方面。翡翠是绿的,白玉是白的,其他的各种颜色是花的,象牙雕出来的不用上色,你看它就非常自然,适合在手里把玩。

  南都:北京的牙雕起源于什么时候?

  王树文:明朝的时候郑和下西洋,从印度那边过来了一些象牙,那些做木雕的手艺人就开始做牙雕了。明代的牙雕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也可以说现在雕刻艺术的一些精品都在明代,起源于广州和福建。而北京的牙雕兴盛晚于南方。北京有燕京八绝,包括玉雕、牙雕、花丝、雕漆、景泰蓝、金漆、宫毯、刺绣。

  南都:你是什么时候、因着什么机缘进入象牙雕刻这个行当的?

  王树文:我是1959年,16岁时到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学习。本来初中毕业,我是报考高中的,但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权衡利弊,还是报了工艺美术学校,因为管吃,也不用交学费。196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厂,进入象牙雕刻车间,这才真正开始接触牙雕艺术。

  南都:以前家里有没有做这行的?

  王树文:我父亲做过钟表、糊锦盒、雕过石头,比较杂项,主要是为了糊口。我父亲讲:早晨没饭、晚上有马骑,这就是耍手艺的人。小时候,我家就在杨梅竹斜街,离北京琉璃厂很近。我们院子里面有磨玉的、有做首饰的、有打铜的、有做漆器的,因为杨梅竹斜街包括拍子胡同、鸟枪胡同,这块儿主要是工艺品的生产地,有几百家小作坊。我小的时候去荣宝斋,人家看你穿的衣服破,不让随便进,我只能趴着玻璃看。所以从小就生活在小器作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吧。

  南都:分配到工艺美术厂象牙雕刻车间后,你最开始学的是哪道工序?

  王树文:我们一批的同学有分配到设计室的,有分配跟老艺人学习的,而我则被分配到象牙车间最后一道工序———磨光。人家凿完、铲完了,我给打光,这是象牙雕刻所有工序里技术含量最低的一道,最好的是设计。当时我很不受主任的喜欢,他不愿意让我来象牙车间。

  南都:为什么?

  王树文:我那时候又黑又瘦,他选人的时候就没选我,但是我非得要求到象牙车间,因为我毕业的成绩还是比较不错的。刚到学校那会儿,人家小提琴拉《梁祝》,我根本没听过。这是谁呢?程砚秋的侄子。人家原来在画院都学过,家里面和老画家都认识,而我就是工人家庭,环境的熏陶当然比不上。

  南都:所以,你是从逆境中起步学牙雕的。

  王树文:对,相比我过去学的雕塑、绘画,牙雕衣纹不是一回事。我在那时候等于下了点“黑功夫”吧,学习各位前辈的处理手法。那时候八点钟上班,我六点多钟就到了,因为上班时,师傅不让你看活,你也没时间看活,只能利用早晨的时间,把老师的凿铲好的活件拿来描一描,自己揣摩。可以说,日复一日,几年里我揣摩过的不同题材和艺术形式的作品不下百件,这样基本就掌握了传统牙雕的艺术技法。

  南都:后来呢,工序有没有调整?

  王树文:后来,可能是考虑到我是美校毕业,不能一直让我干磨光啊。大家一致反映,最后就让我铲活。在象牙雕刻中,铲活是在凿活的基础上对造型再一次深入刻画,凿完了一个大坯,轮到你来搞细,铲活决定作品最后的完成效果,你要是铲好了,结构也出来了,铲不好把结构铲没了,这也是学习牙雕的最好课堂。

  南都:铲活时跟哪位师傅?

  王树文:当时夏玉海是我的师傅,他是牙雕老艺人杨士惠的徒弟。我跟着夏玉海铲老艺人凿完的高档活件。铲了不到一年,因为师傅们的赏识,又被调到凿活工序,拜邓永贵为师。那时候全凭苦练才能出头。当时象牙雕刻老艺人杨士惠、杨士忠也在厂里从事牙雕设计,我又拜两位老前辈为师,在原料特质、形态运用技法上,在作品创意和形式美的构成上,以及在凿活用刀方面的技艺得以大大提升。杨士忠是杨士惠的弟弟,用象牙雕刻的蝈蝈白菜就是他发明的。他们代表着北京牙雕中的“杨派”,比较杂,小活包括山水、人物、楼台、殿阁,花鸟,很开敞。

  南都:北京牙雕的流派情况是怎样的?

  王树文:清末民初北京做牙雕的艺人也就百余人,分成几个派别。一派以王彬为首,他是个文人,他做的产品和明代宫廷做的东西相同,因此他的产品当时出口都受到限制,到上海海关那儿,说这是文物,实际上是他做的现代物件;再有一派以曹彬为首,他擅长雕侍女;我师傅这一派叫杨派。王彬的徒弟耿润田,也是一代牙雕大师。他对旧式的牙雕侍女造型进行改造,侍女不再是“棍子人”,形成了“美人邓”风格。到解放以后作为北派侍女的典范,与广州牙雕形成显著差异。现在包括南方的牙雕,雕侍女一直还在学习北派。

  南都:你开始跟杨士惠、杨士忠兄弟学习是哪一年?

  王树文:那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了,那时候研究所解散了,杨士惠就从研究所调到我们工艺美术厂。应该是1969年以后了,因为那时开始“砸四旧”。

  创新结合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南都:“文革”时期“砸四旧”,对牙雕行业有没有冲击?

  王树文:“文革”的时候我们划为文化部管辖,当时“砸四旧”,车间面临停产的困境,有工人闹停产。我就觉得应该创造我们新时代的牙雕作品,于是设计了《延安颂》。当时李先念、邓颖超来看《延安颂》这件作品,我站在一旁帮忙介绍。因为杨家岭这里有林彪和周总理的住处,我们都有标注。她很认真地说,我怎么没有印象我住杨家岭啊?回去我问问总理。总理很谦虚,他跟我说,我们住过,但时间不长,主要还是介绍毛主席和林彪。总理就说你们坚持毛主席的文艺方针,做好你们本职的工作,一定要把工艺美术做好。

  南都:之后您创作了代表作“南京长江大桥”,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王树文:1971年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当时就想用牙雕来创作这样一个作品,来表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最初是上海的一个老艺人用两米长的一根象牙做,作品完成后,相关的领导人看了之后觉得不满意,觉得灵气不够。

  南都:怎么又找到你呢?

  王树文:牙雕原来都是用中国式的散点透视做法,我那时候年轻有冲劲,提议把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结合起来,近大远小,显出南京长江大桥的高大雄伟和绵延长远,通过人物刻画也显出桥头堡的高大和江水的浩瀚。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结合运用在牙雕作品中。

  南都:这个创作思路当时有争议吗?

  王树文:有争议。经过反复的争辩,有的人支持我的做法。也请了一些专家,有的人就觉得,你这个做完了能够效果好吗?我们也到了南京长江大桥看了看,从照片上看也是那么一个弧形的,当时有一个专业的老师说,我相信你这个想法能成功。这个想法也得到了领导的支持。

  南都:这件作品前后做了多长时间?

  王树文:做了一年多时间,前后近三十人参与制作。铲活部分是我师傅夏玉海参与完成的,两侧的玉兰灯是邓永贵老师凿的,这两位都是我的启蒙老师,但都不保守,觉得我的设计有突破,就放下架子配合我,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这件作品共参加了四次世界博览会,并被周总理选定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

  南都:在联合国大厦大厅内摆着三件长期展览品:一件是阿波罗飞船带回的月球陨石,一件是第一颗载人人造卫星模型,还有一件便是刻画成昆铁路的牙雕作品“成昆铁路”。能否讲讲设计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王树文:1973年,外交部给中央写了一份请示报告,联合国需要两件礼品。最后周总理拍板,一件是挂毯描绘的长城,一件用牙雕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标,外交部、文化部、轻工部把广州、上海、福州和北京的设计人员都召集过来,在和平饭店把这个意图传达下去。我和朱立成、杨志谦共同设计的方案是,用之前已经实践成功的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相结合的方法刻画成昆铁路。用一只象牙是不可能的,初步设想要用很多只象牙才能表现得丰富。我们的方案最终在众多设计稿里脱颖而出。

  南都:最后这个作品用了多少象牙材料?

  王树文:八根象牙,每根一米六左右,它是拼接粘在一起的,整个桥又是一根单独的象牙,火车来回盘旋。总共400人用了一年的时间制作完成。我那时候身体特别瘦,经常晕倒。

  作品1973年完成后,得到中央领导充分的肯定。时任外交部长乔冠华审查这件作品时,搬个板凳坐旁边,跟我说:“小王,这才叫艺术。”他非常高兴,认为这件作品使咱们工艺美术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时,著名版画家丰中铁也创作了一张“成昆铁路”,特意从四川跑来看。看了我们做的,他说太好了,比我想象的要好多了。这个完全是把中国的散点透视和西洋的焦点透视完满地结合在一起,具象中包含抽象,现实主义中包含浪漫主义手法。

  南都:后来世界象牙濒危组织没有要求联合国撤下这件作品吗?

  王树文:90年代以后,象牙作品已经不能在联合国大厦摆了。正是因为联合国召开“人与自然”大会,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才将“成昆铁路”牙雕保留了下来。

  现状无象牙可雕

  南都:到了80年代,你好像又转行改做花丝作品,这是什么原因?

  王树文:80年代因为大象作为濒危物种,象牙资源稀缺。我们工艺美术厂象牙车间因为缺少材料,就与花丝镶嵌车间合并。我又拜花丝老艺人翟德寿、毕尚斌为师,学习花丝镶嵌工艺。

  南都:花丝与牙雕工艺相同吗?

  王树文:象牙雕刻师去料做减法,金丝是做加法。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花丝镶嵌要比牙雕有易学之处。象牙这块料的“胳膊”掉了,如果不能改姿态,你这活件就废了。花丝镶嵌如果失败,料仍然可以循环再利用,我再重新拔丝重新做。学了三年时间,花丝技术基本掌握,我开始尝试着用少量的象牙和花丝镶嵌、景泰蓝相结合,创造了一批融合不同技艺的立体造型人物、花卉和器皿。

  南都:你是什么时候从厂里出来的?

  王树文:1984年,我又被调到北京长城美术品厂任厂长兼总工艺师。这个厂原来叫艺雕厂,主攻木雕、玉雕。我在此结识了玉雕老艺人王树森,向他学习玉雕技术,也逐步了解了玉石原材料的特定、特性和质地效果。在这个基础之上,我把象牙雕刻、玉石雕刻、花丝镶嵌、珠宝钻翠各种技艺结合在一起。

  南都:牙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

  王树文: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象牙雕刻最辉煌的时期。我举个例子,当时国家出口换外汇,一辆自行车卖给咱们是100块钱,出口卖40块钱,一个上海牌手表给咱们是80块钱,出口国外是20块钱,咱们的工业属于这个档次。但一件象牙雕刻工艺品创的外汇是原材料的五六倍。到了八十年代末,第七届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协商缔约国大会上,为了拯救非洲大象,通过协定,从1990年1月起,禁止国际间象牙进出口贸易。作为象牙的最大消费国,中国是缔约国成员国,因此决定停止进口象牙。禁运从9 0年代一直持续到2008年。这几年国际上已经允许库存象牙贸易。

  南都:换句话说,作为国家级牙雕技艺传承人,你没有象牙可雕?

  王树文:你看我工作室陈列的那些作品,都是80年代做的,人家出多少钱我都不卖。当时我是和河北的一个工厂联合,因为它有许可权,但是它没有高级技师、没有专家给他做艺术指导,这样我拿到一点象牙。因为我作为国家级大师,不合法的我不做。

  南都:你2008年买的料子大概是什么价格?

  王树文:5000块钱/公斤。

  南都:现在呢?

  王树文:我也没问市场价格,可能是1万多、2万吧。

  南都:全国现在有多少家在做牙雕?

  王树文:全国现在四五十家,他们都是怎么出来的?

  南都:所以你现在做的象牙和木雕、景泰蓝、金丝相结合的工艺品也不参加拍卖会?

  王树文:不参加,我卖得贵,假如卖了15万,人家买走后能复制100件出来。

  传承徒弟都各自干别的去了

  南都:你的这些作品打算传给后代吗?你是怎么考虑的?

  王树文:不是让他们卖,主要是展示。我一直力求达到让我的作品反映时代。你看现在尽管象牙材料稀缺,但我将它与其他技艺相结合,小材大用、适用,依旧很好地保留了牙雕的精髓。

  南都:你在传承这项技艺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树文:象牙雕刻的技艺传承我从70年代就开始培养,也确实培养出来一批很优秀的人才,后来由于象牙的濒危,这些徒弟都各自干别的去了,从商的、当干部的都有。凡是好徒弟都能干、聪明,干其他行当一样成功。

  南都:他们转行你心里不会落寞吗?

  王树文:我辛辛苦苦,才拿到一点料,当师傅的都没有办法,你还怎么苛求徒弟?现在我带了一些徒弟,主要是学习花丝镶嵌的,50多岁左右,都是在70年代农村培养的。我说你们干得不错为什么不到我这来呢?最近我又吸收点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雕塑的毕业生,让他们来试试。因为我就跟他们讲,实际上大学真正搞工艺美术,(跟我学)这是你将来成才最容易的一条道路。但是搞工艺美术的需要坐得住,耐得住寂寞。

  象牙雕刻

  象牙雕刻是指以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分为人物、动物、花卉及风景四个种类。中国象牙雕刻有着悠久的历史,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作为皇家供品。中国象牙雕刻在清代中期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主要以广州、北京为代表。北京牙雕在清末曾一度衰微,后经杨士惠及其传人的努力,这一古老工艺又得以复兴。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曾经一度禁止象牙贸易,使得完全依赖进口象牙原料的北京象牙雕刻工艺陷入困境,面临着一无原材料、二无年轻传人的局面。近年来,国际上已开始允许库存象牙贸易。即使如此,也无法解决作为特种工艺的北京象牙雕刻技艺无人传承的问题。

  ●制作工序

  象牙雕刻的工序流程一般分为:凿、铲、磨、彩熏、配座等工艺。凿又叫出坯,是利用各种锯和凿子,直接在象牙料上做雕刻加工。要经过画活(勾样,即在料上安排形象的具体位置)、切块定位(在象牙料上做出各局部形象的大体位置)、推落派活(确定局部形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并初步做出细部),修整(即把各部分形象做得准确细致)。铲,即对头发,头饰、衣服、饰物、手持物进行细致的刻画。有些地区叫“修光”。磨,用锉草磨加工制作的刀痕,用牙粉(即刷牙用的牙扮)上亮(即抛光)。彩熏包括上彩和熏黄两种不同的装饰工艺。“上彩”是用颜色对象牙的表面进行覆盖和涂染。“熏黄”是用人工的方法加快象牙氧化变色的过程。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