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法艺术 >> 正文
书写不能“死”去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52:22 点击:
  握住笔管,全神贯注,一笔一画地写字——这种经典姿态今后很可能存活于古装电视剧中。前不久,全欧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德国的《图片报》史无前例地出版了完全手写的头版,警告大家不要荒废手写技能。报纸用悲凉的语气写道:“手写体正在死亡。”这可不是一个预言,种种现象表明:作为一种被人类使用超过5000年的文化,在不远的将来面临着被智能手机和电脑取代。我们看见,又一只“文化恐龙”远离人类,蹒跚而去。它的背影令人倍感酸楚。
  
  德国人并非危言耸听,写字正在变成“敲字”和“按字”。这些年,我们的媒体也在不断呼吁,提笔忘字已成为这个“书法大国”的普遍尴尬。流畅俊秀的笔迹消失了,而“狗爬体”正在盛行,有的大学生甚至连签名都写得歪歪扭扭。报载,广州一位姑娘应聘编辑职务时,填写表格时突然犯难。她握着笔,发现那些熟悉的字在脑子里跳舞,就是下不了笔。“天赋的‘赋’怎么写?”“是‘编辑’还是‘编缉’?”她怀疑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离开考场之后,直接奔了医院。医生讲,类似她这样长期依靠电脑打字、提笔就忘字的人并不少见,这种症状被称为“电脑失写症”。发生这种现象,与其说全怪电脑,不如说人的大脑过于懒惰——不是提笔忘字,而是干脆不肯动笔了。cdn-wWW.2586.WAnG据说,科学家正在研制“语音写作器”,如果这玩意儿问世,人只管口述,机器负责“敲”。那么,连“敲字”的习惯早晚也会翘辫子。
  
  从前,常常说一句话“字如其人”、“见字如面”。如今,手机短信代替了家书,电子签名取代亲笔签字,作家的手稿也成了稀罕物。再往后,不光卖笔、修笔的会失业,连笔迹学家也要丢掉饭碗了。不过,一位发明汉字输入法的著名学者坚信,那些冷冰冰的字码,永远无法替代手写体。手写体的文字,不仅仅可以体现你的个性,甚至可以从中回忆起很多细节。有时候翻看一下自己的笔记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些文字的笔画,都能准确地反映你当时的心态。只可惜,对于汉字手写体的要求,我们的教育做得很不够,甚至不如日本、韩国学校对汉字手写的重视。有一次,一位青年作家问自己:多久没有用笔写过信?最后他终于回忆起来了,数月前去敦煌旅游,景区门票是一张明信片,于是,他在上面用笔写了惯常的一句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寄给了远在家乡的老父亲。要知道,多少人连这几个字也不愿写,发个电子邮件多省事儿啊。没想到,劈里啪啦之间,您就丢了一样宝贵的东西,这种宝物比任何古玩都“值钱”。
  
  一项书写测试表明:像“罄竹难书”、“鳞次栉比”、“沆瀣一气”、“鳏寡孤独”……很多人已经不能默写出来了。诚然,人类停止书写不会完蛋,但会丢传统,造成文化断裂,内心就会发生困惑,陷入“我们从哪儿来?”“往哪里去?”的迷局。更有智者指出,如果手写死了,那么接下来的珍稀文化物种的“死亡名单”,无疑将会添加阅读、心算、编织、烹饪等……那么,有什么好办法能挽救书写文化?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每隔一段时间给亲朋写封信。还有,平时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哪怕只记录一件趣事,或者是消费流水账。起码,要把自己的签名写得漂漂亮亮。(林 鸣)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