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篆刻艺术 >> 正文
金西厓的竹刻扇骨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54:44 点击:
民国时期的大竹刻家金西厓刻了很多竹扇骨,现就介绍他的阴刻人物、花香扇骨(见图)。
    一、一峰湖石直至扇骨顶部,转折多姿,多孔。他以粗犷进刀刻出石孔的阴阳,再劲健运刀皴出石之皱折,轮廓粗细变化有致,极其生动。石虽只有一半,却也“皱、瘦、漏、透”,尽现湖石之美。中部偏下刻一文人侧面,背着手,仿佛在观石,又像在沉思,更像在吟诵,引人们遐想。下方密集刻苔作地,加强了景深。衣褶线条的圆润与湖石线条的滞拙形成了鲜明对比。画面疏密得当,刀工精妙,透出一股清逸之气。底部刻阴文印“西厓刻竹”。   二、一树枝由左向右斜下,他用双刀刻出劲挺树枝和柔和的叶片。枝立山雀,扭头顾盼,似乎发现了虫子,灵动有趣。尾羽、翼羽刚劲有力,看出进刀爽利。用毛雕法刻全身,呈现毛茸茸感觉。多种刀法娴熟运用,入笔意,又出笔意,刀味毕现。下落款:北楼画西厓刻。
    这扇骨反映了他心闲意畅的创作状态。
    金西厓(1890—1979),原名绍坊,字季言,西厓为号,湖州南浔人。祖上经商致富,书香传家,富收藏。伯兄北楼,仲兄东溪,姐陶陶(王世襄母),都受过高等教育。伯兄与姐还曾游学欧洲,考察法律与美术。伯兄曾发起组织中国画学研究会,还与陈师曾设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赴日展览。Cdn-WwW.2586.WAng
    金西厓自幼聪慧、勤奋,受家庭熏陶,除刻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向伯兄学绘画、篆刻,向仲兄学刻竹。他毕业于上海圣芳济学院,虽主修土木建筑,却醉心竹刻艺术。因为起点高,到他及冠之年,刻竹已趋成熟。褚德彝在《竹人续录》称他:“擅书画、精鉴赏,并工刻竹,日夕奏刀,无间寒暑。三年中刻扇骨至三百余枋。”
    金西厓客居上海后,常参加题襟馆书画会聚会,得以识见名誉会长吴昌硕大师,亲聆吴大师教诲点拨,并结下深厚友谊。后伯兄北楼与吴昌硕等联手组织豫园书画善会,他又先后结识了王震、赵叔孺、吴待秋、吴湖帆、张大千、张石园、江寒汀等著名画家,与他们一起谈艺论道,观摩新作,切磋画理。受大师们熏陶,他的艺术素养提升到新的高度。他本来就走“清客”(书画家刻竹)一路,至此,他的作品清新、雅致、灵动、隽永,呈现出一种难以逾越的大师风范,广受藏家追捧。上海、北京的大扇庄专为他承接刻件,润格与当时一流画家相仿。
    金西厓刻竹勤奋,作品多而精到,众口赞赏,并垂范于后学,一扫清末竹刻艺术的颓势。竹刻艺术权威王世襄指出:“十九世纪后叶,竹刻艺术每况愈下。直至本地纪初金西厓、支慈庵等先生出,竹刻始又有新的发展。”
    1926年,艺术大师吴昌硕为他书“锲不舍斋”匾额,并题:“西厓仁兄精画刻业,孜孜无时或释,神奇工巧,四者兼备,实超于西篁(张希黄)、皎门(朝潮)之上,摘荀子语以颜其斋。丙寅初冬,安吉吴昌硕老。”后著名画家吴待秋在竹简上画“锲不舍斋”图,他用留青法刻成臂搁。
    金西厓一生刻了近千件作品,既有留青,也有阴刻,更有难度大的陷地深刻。内容有山水、人物,还有花香,大部分由自己设计绘稿,一部分由两兄长给稿,还有少量题馆、书画善会画友的酬唱留墨,如吴昌硕、王震、吴待秋、吴湖帆、张大千、江寒汀等。因他深谙画理,即使摹刻,也能将画中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西厓结合自身经验,对400多年来的竹刻艺术进行总结、概括,写成《竹刻小言》一书。《竹人录》《竹人续录》“仅叙史传”,《竹刻小言》是一部“对竹雕作出最全面研究”的著作(香港竹刻收藏家叶义语)。因他是行家里手,书中对竹刻方方面面论述十分透彻,绝无隔靴搔痒之感。之前他还出版了《可读庐刻竹拓本》(与东溪合作)和《金西厓刻竹》,记录他的刻竹业绩。
    1979年8月4日,一代宗师金西厓驾鹤西去,享年89岁。他的作品坊间流传不少,一些精品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