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车下莫根山》与米勒的九十年代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20:17 点击:
  今年六月十日,再度风靡了纽约百老汇的阿瑟. 米勒《推销员之死》又一次获得2012年的托尼最佳复排话剧奖和最佳导演奖;而北京人艺遥相呼应在中国推出的《推销员之死》在舞台场景上也颇有新意。回顾剧作家米勒的创作生涯,最为辉煌的乃是其四五十年代的作品:《都是我的儿子》(1947)、《推销员之死》(1949)、《人民公敌》(1950)、《萨拉姆女巫》(1953)《大桥眺望》(1955)等;美国著名剧评家格特弗里德称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萨拉姆女巫》和《桥头眺望》为“三部气势宏伟的剧本,深入广泛地揭示现代社会人性,却又高于现实生活,因为它们诗意盎然并具有崇高的道德力量。毫无疑问,阿瑟. 米勒是美国戏剧的良心”;他还认为人类世界只要有舞台存在,这三部剧作就会不断上演,传之不朽。     的确,这几部剧作中国观众也不觉陌生,因为它们的译本大都曾出版或上演于北京和上海的舞台。米勒的《车下莫根山》(1991)是其九十年代的代表作,曾首演于伦敦和纽约,引起了评论界和观众的热烈反响,并获得2000年托尼最佳戏剧奖和1999年戏剧文学杰作奖提名。限于篇幅,本文仅就此剧和米勒九十年代作品作一简介。     米勒在九十年代初期写了 《末代洋基佬》(1991)、《车下莫根山》(1991)和《砸抢之夜》(1994)。1996年,他改编了电影剧本《炼狱》(《萨拉姆的女巫》)。两年后,他的新剧《彼得先生的世界》(1998)上演于外百老汇。1999年,为了纪念《推销员之死》(Death of Salesman)上演五十周年,百老汇推出了该剧的复排并再一次获得评论界与观众的高度评价,赢得了当年托尼最佳复排剧奖。CDN-WWW.2586.wanG2002年五月一日,西班牙政府授予米勒“现代戏剧大师”文学奖,而这一年他的《起死回生蓝调》(2002)在米尼苏达州首演。米勒的妻子莫拉斯因淋巴癌于2002年年底去世,次年米勒获得了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奖。 2004年秋天,他的最后一部剧作《拍完影片》(Finishing the Picture ,2004)首演于芝加哥的古德曼剧院。此剧取材于当年米勒与梦露的电影《不合时宜者》的拍摄过程。     《末代洋基佬》的故事发生在今天美国东北部的国家精神病医院。故事的焦点在两对夫妇之间。纽约绅士勒罗伊和妻子帕特丽夏结婚多年有七个孩子,而商人约翰和凯伦夫妇没有孩子。两位妻子都是住院的病人。凯伦是新发病人,而帕特丽夏是进进出出的老病人。第一幕中初次见面的两位丈夫在交谈中因不同的情感和价值观念而翻脸,两位妻子则在病房中成为好友。两对夫妇在第二幕中展示了在一个充满尔虞我诈、交错欺骗的金钱社会中成功与失败的一体性。       《砸抢之夜》是关于1938年在纳粹德国发生了对犹太人残酷迫害的砸抢之夜后菲利普和西尔维娅夫妇在纽约的生活遭遇。当西尔维娅在报上看到“砸抢之夜”的报道与照片的惨象后,她突然半身瘫痪了。在华尔街一家银行做财产抵押没收的丈夫菲利普请求海曼医生为西尔维娅诊治。海曼医生认定西尔维娅的瘫痪是身心刺激所致。在治疗中海曼渐渐明白了西尔维娅的个人生活与婚姻中的苦痛。菲利普在与上司争吵后, 突发中风,他在弥留之际与妻子相互直面彼此的情感。他在临终前乞求西尔维娅的宽恕,而此刻,西尔维娅的瘫痪康复了。从此剧不难看出,同玛丽莲.梦露的婚姻失败在米勒心底刻下了无法弥合的伤痕。     这两部剧作深入探讨了现代世界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人的自我否定以及人对往事的遗忘等现实。《砸抢之夜》一剧再次以鉴古知今的手法提醒人们勿忘当年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罪行,警告人们对当今法西斯极权复苏的态势。此剧曾获英国一九九五年度奥立弗最佳戏剧奖。     《彼得先生的世界》的主人翁是前泛美航空公司辉煌年代的飞行师。他回忆起当年曾飞向过一千个日落,曾在一个月内同十八个摇滚舞女上床,最后娶了其中一个舞女为妻。如今他成了一个年迈的老酒鬼,迷失在他再也无法理解的这个世界之中。此剧是米勒1997-1998演季应外百老汇的锡格奈切剧场之约所作。这是他晚年特有的沉思默想风格的抽象实验作品之一。     《起死回生蓝调》的背景是第三世界的一个不知名的拉美国家。一个在押囚犯据说具有穿墙走壁的特异功能,这成了监狱看守们的头号难题,鉴于该囚犯深得广大穷苦百姓的热爱,该国的军事独裁者下令判决他钉刑 — 将他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判决造成了剧中一系列人的道德困境,其中包括独裁者的哥哥 — 一个富豪大地主、他的女儿 — 囚徒的挚友和一个赶来全程播放行刑过程的美国电视摄制组。虽然阿瑟. 米拉的剧作并不以幽默著称,但这部剧作不乏喜剧色彩。作者以它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们在政治、宗教、经济、情感上的种种狂热和迷信。     《拍完影片》是米勒的最后一部剧作, 2004年秋天上演于芝加哥的古德曼剧院,几个月后这位天才剧作家便永诀于世了。该剧幽默而富有诗意,追忆了他当年同妻子玛丽莲. 梦露拍摄电影《不合时宜者》(The Misfits,1961)的往事。米勒同梦露的婚姻就是在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中产生了裂痕 —  那是1960年的夏秋之际,当时的梦露精神严重失常,她无节制地吸毒并与一位男演员关系暧昧。《拍完影片》中美貌天姿的女明星基蒂在一部电影大片中出演她得天独厚的主角,但当电影开拍后,她的精神病越来越严重,同时还染上了吸毒的恶习。于是电影制片人必须决定是取消被耽搁的超支庞大的影片制作呢,还是相信基蒂能够坚持拍完影片。 此剧在芝加哥的演出颇为轰动,舞台上不时出现梦露在家中全裸的场景。或因保护隐私权,这些年来,米勒女儿一直阻止该剧的出版与上演。不久前,东欧某剧院曾获此剧演出权。笔者相信这部米勒晚年最后的杰作不久将能呈现于中国的舞台。     简言之,米勒九十年代的作品更加关注美国社会的婚姻和家庭问题。有人提出米勒六十年代之后的作品在社会批判力度上无法与《推销员之死》媲美。但正如评论界所称,它们构成了“万花筒般的美国社会史,……表现了戏剧概括时代基调的力量。”     2005年二月十日的晚上,八十九岁的米勒因心肌梗塞而死于康州罗克斯伯利的家中,那日恰是他《推销员之死》首演五十六周年的日子,家人们环顾在他的床头。经过七十年的创作生涯,米勒同品特、奥尼尔、皮兰德龙、贝克特、萨特、布莱希特和田纳西. 威廉姆一样,成为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天,二月十一日晚上八时,纽约百老汇所有剧院的灯光同时熄灭,为美国戏剧巨人的逝去而致哀。2007年三月,米勒的母校,密西根大学阿瑟. 米勒剧院落成。依照他的愿望,这是全世界唯一以他姓名命名的剧院。米勒的挚友克里斯托弗. 彼格斯比(Christopher. Bigsby)教授,根据米勒生前的文稿书信和资料正在撰写《米勒传》。这本预定在2008年十一月出版的传记公开了某些米勒早年从未发表过的抨击美国种族歧视的作品。
  米勒的《车下莫根山》是对现代社会婚姻与性爱的在道德与哲理层面上的思考。作者本想把此剧写成一部道德喜剧,可它却成了一部幽默风趣的批判当代社会现实的正剧。     此剧伦敦版和纽约版的导演均为英国著名严肃戏剧导演布莱克默 — 后来曾导演过弗雷恩的《哥本哈根》与《民主》。剧中人在昏迷中的反思令场景不断闪回,时空跳跃。导演布莱克默高超地驾驭了米勒的文本,忠实而传神地呈现了剧中的人物与主题。     《车下莫根山》启幕时,保险业富豪莱曼满身石膏绷带,躺在纽约北部一家医院的特等病房内。前一夜的大风雪中,他驾着法拉利跑车从莫根山顶下山,途中坠入山谷。醒来时,他惊恐地发现,病床前出现了首次相遇的两位妻子。     莱曼当年曾是位作家,下海后在尔虞我诈、贪婪无耻、背叛欺骗、弱肉强食的金钱社会中功成名就。他沉溺在金钱美女的漩涡中,出卖同行,背叛妻子,奸淫诱骗了无数纯情女孩。金钱的贪婪与色欲的疯狂成为了他的人格本能。当他的律师威尔逊来办公室见他时,他居然将打字员巴基斯坦女孩按在桌上“猛操”。即便在病床上满头绷带,他也不忘言语下流地调戏身边的女护士,活脱脱一个中国当代盛世的“西门庆”。     在米勒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犀利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当下社会中“西门庆”们肆虐的嘴脸:     汤姆    ……对不起,有一事十分紧急,今早六点,我接到杰夫.赫德尔斯顿的电话。他在电视上看到你的丑闻。他坚持你立刻辞去董事会职务。     莱曼    辞职?他这辈子休想!我创立的公司归我所有!太过分了!杰夫.赫德尔斯顿他自己在川普大厦里包养了个女人,在洛杉矶包养了两个。      汤姆            赫德尔斯顿?       莱曼    — 上次他提出借个女人给我!赫德尔斯顿外边的女人多得超过内华达的妓院。     汤姆            可他没有娶她们。     莱曼            说得对!— 换句话说,我不过就是违反了伪善法则。      汤姆            很不幸,它就是当下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     一个社会权贵阶层的骄奢淫逸和堕落无耻必然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崩溃。人们惊呼“今天的我们没有可供朝拜的圣地,没有提供心灵栖所的灵山;没有建设社会去往的方向,没有共同感知的高尚与崇高。我们今天生活在哪里?西门庆的后院里,清河的繁花似锦里。只是当价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欲望时,生命会变成什么?”     贪婪堕落的莱曼在昏迷中反思自己的一生;但他拒绝承认自己所犯重婚罪的不可饶恕和背叛妻子儿女的卑劣与可耻 。他再三声称是他给了她们幸福,给了她们一切。于是,为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莱曼认为一夫多妻制应成为我们繁荣盛世的新伦理。这使得被他的双重性惊呆的妻子们不得不面对她们的抉择。     剧终时,莱曼的妻子们和儿女们都离他而去了。在病房死一般的静默中,他睁大双眼,迷茫地凝视前方。他痛苦地拉着护士的手,喃喃地:     “别扔下我一个人,好吗?”(胡开奇)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