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戏剧赏评 >> 正文
评话剧《知己》:当人生知己变成异己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30:04 点击:
\
    “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问人生,到此凄凉否?”顾贞观一首《金缕曲》,道尽对知己吴兆骞流放宁古塔的思念之情。北京人艺60周年庆上海展演开幕大戏《知己》昨晚上演。表面看,该剧讲的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深想一层,觉得它是质疑“士,是否要为知己者死”。再深想一层,恍悟,知己若能平和对待曾是知己、如今异己的陌路,放空是非对错情感投入,与异己共存,则天下太平。     “偷生”相救却换来分手     全剧分三场。第一场,杏花天茶馆里,因科场舞弊被牵连的吴兆骞即将被流放宁古塔。可他依然气定神闲,甚至带着那么点儿居高临下的铿锵:“自从遭点染,抛掷到如今”。错失会面的顾贞观得知好友被流放,便屈身于相国纳兰明珠府上做老师,以便寻找机会营救知己。相国之子纳兰性德读到《金缕曲》后为之泣下,帮助顾贞观向父亲恳求施救吴兆骞。在相国要其饮尽三碗酒,以及行旗人跪拜礼的苛求下,原本不胜酒力且“膝下有黄金”的顾贞观“挑战”了自己的极限,以至于在木桌上刻下“偷生”二字。Cdn-WwW.2586.wANg     第二场带着浪漫主义色彩,是顾贞观的梦。梦中,他与知己吴兆骞在冰天雪地的宁古塔相遇,好不快哉。第三场,则是吴兆骞得救回到京城。岂料他丧尽清雅高贵的文人品格,一脸奴才相。他看到纳兰明珠是相国,竟然匍匐在地一一捡取他衣角上的草籽。宁古塔把吴兆骞“磨练”成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的势利小老头。他唯独不跪谢的是顾贞观——因为顾在相府里肯定受到了相国的多方照顾,他不欠前好友的情份……直至纳兰性德带他去了顾贞观的住处,看到了“偷生”二字和“顾贞观为吴兆骞跪拜处”的木牌,这才大哭……     可是,尾声部分,吴兆骞还是成为官场上左右逢源的红人,而传闻中,顾贞观则与其“割席断交”。还是在茶馆,茶客遇顾贞观询问其是否“割席”?顾答:“我与他,只是分手。”当茶客议论他的义薄云天反遭势利眼冷落时,顾贞观回答:“如果你我都在宁古塔,谁能保证自己不是畜牲?”最终,在吴兆骞飞黄腾达之际,顾贞观启程回江南老家,两人再次错过……     不仅是一曲文人挽歌     这出骨架源于历史的剧目,重人性思索胜过情节构架,故没有深究顾与吴如何培养出“士为知己者死”般情感的原因。因此,前两场戏,泼墨于顾贞观的单方面付出,看起来不够引人入胜。当吴兆骞回京后活脱脱化身一奴才,与开场时的孤傲文人形成鲜明对比时,观众立刻在震惊中迅速入戏——他怎么就成了当初自己最鄙视的人?顾贞观怎么就救了一个那么不值得自己抛头颅、洒热血的人?     当观众就如同当时的京城百姓一样,集体为顾贞观不值甚至觉得他是一个纯粹犯傻的书呆子时,他又说了一番振聋发聩的话,大意是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不苟且、不折弯地活着!他这番话又赢回了“士气”和尊重。他以“士为知己者死”的目的出发,不顾一切地救回了知己,却也知道,士为知己做的事可以很多——包括在坚守自己信念的同时,宽容地对待成为异己的知己。因此,他不承认“绝交”,只是暂时的“分手”。     该剧不仅是一曲文人挽歌,还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很难说顾和吴,谁对谁错。毫无疑问,拥有文人傲骨的顾贞观代表着“士”的忠信仁义和执着。而苟延残喘于恶劣逆境,“活下来就是真理”的吴兆骞则代表着生活中更实用的做派。世界是运动的世界。环境会变,人会变。当知己变成异己时,不再苛求对方依然遵循当初的人生哲学,才是真正的化解——这一悲壮之举,确实需要非常的眼光和肚量。(朱光)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