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百家 >> 正文
金士杰 有戏剧为伴甘愿过苦日子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3:34 点击:

金士杰说,那段日子他虽然穷,但穷得骄傲     7月24日,台湾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士杰携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来京。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演完这部探讨死亡的作品之后,他变得勇敢起来。戏剧为他提供了表演空间,有戏剧为伴,他甘愿过苦日子。     这部戏让我变勇敢      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8月3日至6日将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上演。该剧改编自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小说《相约星期二》,讲述了发生在作者阿尔博姆身上的真实故事。剧中,学生爱尔邦在电视上得知教授莫利罹患绝症,于是前去探望,这是爱尔邦毕业16年后与老师第一次重逢。教授面对这个学生却笑盈盈地问:“你来看我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想知道死亡的滋味?”爱尔邦一共前往探望14次,金士杰饰演的莫利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学生补上了如何面对死亡这一课。      从《暗恋桃花源》中儒雅的江滨柳,到《千禧夜我们说相声》中让人忍俊不禁的相声,金士杰的表演在亦庄亦谐中变换。这次,他扮演的莫利教授将人们讳言的死亡拿到舞台上公开探讨。金士杰说:“学会了死亡,就学会了如何生活。”他说,这个剧本身很难得。大部分人在面对亲人的离去时,只是哭。cDn-wWW.2586.WanG除了哭,好像就没有别的事情能做。“当然,大部分人、大部分民族的情感都是这样的。但在这个戏里,我会让人们觉得,如果我死了,那些舍不得我的人除了哭什么都不去做,我死得就有点太便宜了。”他说,这个戏会告诉大家,面对死亡,人们能做什么,“不客气地说,这14堂课谈的全部都是死亡。”      金士杰坦言,演完这个戏后,他在面对那些不美好,面对老、丑、病、残、死亡时的态度比以前勇敢了。虽然也有内心脆弱、不堪一击的时候,但会更加从容。“在演这个作品的时候,我常常会忘记自己是在演戏。”他说,“扮演我学生的卜学亮经常会说出一些很自然、很传神的台词,让我忘了自己是在演戏,就会连续打出漂亮牌。我常对卜学亮说:‘你今天说的几句话好好听啊,让我觉得自己好像就生活在其中。’”     戏剧给我表达空间     金士杰是台湾现代剧场的代表人物,被剧场人称为“金宝”。现实生活中,他也有着教授身份。      金士杰说,当年为了创办兰陵剧团,他过了很长一段穷日子。那时,他告诉学生自己不会去参加他们的婚礼,但学生仍要邀请他。于是,他和学生约定:第一没有红包;第二,吃完饭要打包。他笑着说:“吃到一半的时候,学生们就常常喊:‘金老师要打包了。’”      金士杰称,那时虽然很穷,但穷得骄傲。“那段日子正是我从25岁到35岁的时候。我很自信,只要我愿意,去任何一个公司做事,我都可以过得很好。但我想做有意思的事情,不想做差一点的事情。”      金士杰回忆,那时不光他穷,李国修、李立群也都很穷。“有一次,有个人在马路上开着个大卡车喊我的名字。我想,我没有司机朋友啊,后来看到是李立群刚刚拉完货回来。”金士杰表示,他之所以愿意与戏剧为伴、过那样的穷日子,是因为戏剧是他一直热爱的东西。他说:“从事戏剧有点像苦行僧,但我觉得我有点浪漫的倾向、有点自虐的倾向,当我觉得生命中有东西需要表达的时候,戏剧给了我这样的空间。”(杨杨)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