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展拍资讯 >> 正文
心灵的积淀艺术的升华


                 
 

                 


 
       在“齐鲁十老国画展”上看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解维础的山水画,使我想起了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感悟到了解维础教授那颗崇尚大自然的心。解维础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创作之源,寻求美之道和造化之灵。借助自然之美来修品性、养浩气、显精神已成为他山水画创作的自觉选择。cDN-Www.2586.waNG

     自然之美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道皆出之于自然。赏读解维础教授的山水画,会首先感悟到一种自然之美、造化之美,这种美得之于画家的写生之好与心灵迹化。几十年来,解维础一直坚守“师法自然”这一信念。从1971年同几位著名画家一起从黄河源头步行至入海口写生开始,他踏遍了海河、淮河、长江和三山五岳等名川大山,写生作品达数万张。他把自己心中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与各地独特的人文风貌和历史文化相交融,创作出一系列独具风貌、具有浓烈生活气息的佳作。《水乡行舟情悠悠》(见附图上者)是他畅游江南后创作的一幅作品。他在写生的基础上用细笔描绘出江南独具特色的房屋、石桥、小舟、林木,淡墨淡色皴擦渲染出美丽的天光水影,营造出秀色可餐的优美风景,令人心旷神怡。而其《蓬莱仙境》是用大笔纵横写出的。他用古拙的墨色绘写松石、海涛,使蓬莱阁随山势的挺拔直入重霄;山脚下波涛声震长空,天海一色中更突显出仙阁的高耸、伟岸。此作的巧妙构思更令人联想到了蓬莱众仙的动人传说。

    气韵之美

        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许多经典文献都将“气韵”放在主要位置,谢赫的“六法”之首便是“气韵生动”;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的画家,其画作也具有各不相同的气韵。解维础的山水画古韵深厚、文气勃发、清气荡漾。他自幼临习家藏古画,后从齐鲁名家关友声、黑伯龙学画,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十六七岁时,因分别临习马麟、石谿的山水画而受到关友声等人的题词称赞。多年的“师法传统”奠定了其绘画的坚实基础。而后,其任教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又得以广学博采,给自己的画作注入许多现代气息,形成清俊高远、豁达明朗的画风。在《漓江秋色》中,他先写出了横斜画面的一枝秋树,然后又用明净淡雅的墨色皴出桂林山水的倒影,再以细笔勾画出帆船、渔舟、人物和水鸟,借浓淡墨色和明暗关系的巧妙处理营造出天光云影中清风习习、水明山秀的意境,令人陶醉其间。其《岱岭回马》用传统皴法画出近石远峰,细笔勾出山路、亭阁。在这一派古色古韵中,他巧用现代色彩点染了满山绿树,打破了古气的沉寂,给画卷增添了生动、浓烈的现代气息,使具有古老传说的泰山回马岭神采倍增、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人文之美

      解维础教授认为,中国画是一种寄托人的性灵的形式,无论是题材和内容的选择,还是意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追求,都要十分注重文化性和人文精神。在绘画实践中,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注入到山水画之中,借山水抒发个人性灵、弘扬中华文化之美。他十分善于借助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观来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赏他的《诸葛武侯祠》(见附图下者),亭台水榭掩映于郁郁苍苍的古树中,让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三国文化的遗韵。《松下问童子》、《清泉石上流》、《塞外驼铃》等画作也均在文韵悠扬中体现出解维础的创作取向。

       此文结稿之时,正逢解维础教授应邀赴北京中南海搞写生、创作。我相信这位努力进取的老画家,在将来的艺术之路上将会取得更骄人的成绩。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