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书画解读 >> 正文
清旷简练 诗画融合

       团扇形构图是两宋时期花鸟、山水、人物小品常用的构图形式。这种相对灵活的构图形式因来源于人们日常使用之物而颇具生活气息。团扇也称“宫扇”或“纨扇”。北宋以前,人们所用的扇子就是团扇。团扇呈圆形或者近似圆形,扇柄一般不长,隋唐时期盛行于世。虽然北宋时从日本传入了携带更加方便的折扇,但是团扇依旧流行。精致的扇面配上精美的书画,成为仕女们的心爱之物。南宋佚名的《玉楼春思图》(见右图)就采用了团扇形的构图形式。

                  
 

     《玉楼春思图》为绢本设色,纵25厘米,横26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画面左部是近景。江堤上,柳枝低垂,树木浓密。岸边有一水殿楼阁,重檐翘角,犹如振翅欲飞的水鸟,让观者仿佛置身于仙界的琼楼玉宇之中。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它所展示的建筑艺术可谓美轮美奂。只可惜,古建筑多以木质材料筑成,易损易腐,能保留至今的唐、宋建筑可谓寥寥无几。cdn-Www.2586.wAnG幸好有《玉楼春思图》这样以写实手法客观描绘唐、宋建筑原貌的绘画作品,让我们从中能窥其一斑。画面的楼阁中,有一位仕女正悠然地倚靠在临江的栏杆上欣赏着春江美景。江那边是远景云山。与近景工致、细腻的表现风格不同的是,远处的云山先用线条勾勒大致的轮廓,然后略加皴染,最后点苔。尽管云山着墨不多,但却意韵无限,增强了画面的深远感。

        画面上部题有《鱼游春水》一词。这首词既是考证《玉楼春思图》创作年代的重要依据,又是对中国画诗、画结合这一艺术特征的最好诠释。

     《玉楼春思图》在清初被梁清标收入《唐宋元集绘册》。梁清标鉴定它为北宋画家王诜所画。然而,从《鱼游春水》一词的创作年代来分析,梁清标的鉴定是错误的。《鱼游春水》原是刻于绍兴古碑碑阴上的词作,无名无谱。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有人“录以进御”。宋徽宗命大晟府填曲传唱,还“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而王诜死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不可能根据还没有面世的词阕来创作《玉楼春思图》。而且,《玉楼春思图》的技法、风格也和王诜画相去甚远,倒与南宋画院的绘画风格相吻合。从题词的书法风格来看,应为南宋宫廷画家常用的书体,所以将其鉴定为南宋画院的山水画是比较妥当的。

      《鱼游春水》一词的词意和画面意蕴相吻合。这种诗情和画意结合得近乎完美的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画与诗词紧密结合的特殊审美理念。西方艺术非常强调诗词和绘画的本质区别,划定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并加以强化,使之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19世纪,法国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保罗·塞尚曾提醒艺术家注意“防卫自己,勿倾向于‘文学的东西’”。西方这种对绘画和文学关系的看法与中国的绘画艺术观大相径庭。中国画家在承认诗词、绘画各自具有各自特质的前提下,注重两者的结合,强调两者的彼此交融和相互渗透,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使中国画既不会丧失本身的艺术特质,又有诗词的美学意蕴。《鱼游春水》一词以文字为载体,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它因题在《玉楼春思图》上,故观者可借助画面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内涵。同样,《玉楼春思图》也因有《鱼游春水》一词而表现性更加丰富、意趣更浓。细细欣赏《玉楼春思图》,我们似乎能听到临江远眺的仕女轻轻吟唱《鱼游春水》的声音。在这里,画有了声,词有了形,整个画面的艺术魅力也得以增强。

      《玉楼春思图》的图式具有南宋画院山水画的特点:近景刻画细致,远景疏朗大方,两者相映成趣,共同营造出清旷、简练的画面。这种仅取自然山水一角而不画全景的构图样式,被称为“边角构图”。南宋院体山水画家多用边角构图来经营画面。就技法而言,这是对发展到极致的北宋山水画技法的一种突破。这种另辟蹊径的做法,使南宋山水画具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有人从政治角度解释“边角山水”构图兴于南宋的原因。他们认为,这种构图形式正反映了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朝廷仅有半壁江山的现实,有着“残山剩水”悲凉感受的南宋画家自然无心绘制全景巨作。这一观点虽然有猜度和牵强之嫌,但从《玉楼春思图》中临江遐想的仕女和题词中   “云山万重,寸心千里”等句,又让人不得不产生这样的联想。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