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行业新闻 >> 正文
“穿越雕塑”无助文化传承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09:02 点击:
  近日,细心的西安市民韩先生发现,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孙思邈雕塑手上拿的那本书有点问题:“孙思邈是唐朝人,那时候的书是卷轴的,还没有线装书。”韩先生说,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关注一下,西安是著名古都,不要在这样的细节上出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表示:“孙思邈生活的年代是唐朝,而明朝中期线装书才出现,韩先生说的是对的。”(3月17日《华商报》)     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寓意或象征意义,也是向公众表达审美价值的载体。西安大雁塔本是著名的历史遗迹,在这里放置李白、杜甫、孙思邈等名人的雕塑,在彰显城市历史底蕴、传播历史文化等方面无疑很有意义。然而,孙思邈穿越历史,读起所处时代并不存在的线装书,这样的“硬伤”确实让人不忍卒视,如此去纪念一代药王确实令人唏嘘。     历史雕塑“玩穿越”并不是个案。在合肥三国遗址公园,许多铜质雕像的服饰和所用兵器和三国时期的并不相符,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而在武汉市新洲区的“子路问津”雕塑中,子路正对着牛背上的牧童问路,事实上。“子路问津“与牛背牧童相隔千年历史。无论是历史雕塑“玩穿越”,还是各种历史影视剧“戏说变乱说”,一方面反映出创作者历史知识素养的匮乏;另一方面也凸显对待历史的轻浮态度。     孙思邈雕塑放置在以历史韵味为特色的公共场所,便具有了公共展览的性质。cdN-WwW.2586.wANG“孙思邈读线装书”将传递给游人什么信息?会不会误导大家的历史认知?在种种穿越雕塑的背后,也折射出创作者、城市建设管理者对雕塑公共属性的认知模糊。上海街头放置的芙蓉姐姐“凸点”塑像、桂林居民小区露点的“扶老”雕塑,沈阳一家商场展出令人“三观尽毁”的武松杀嫂雕塑,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成为舆论的热点事件,根源也在于忽视了这些雕塑的公共属性。     公众需要艺术熏陶,艺术家需要表达审美取向,两者完全可以有效对接。在国外一些城市有类似于“公共艺术委员会”的机构,如在公共场所需安放和展示艺术雕塑,该机构会公开向社会征集作品,并请各界代表组成评审团加以遴选,确定主题后和艺术家签订合同,对雕塑的安置地、使用年限等细节作出详细说明。     艺术的真谛在于给人以思考,催人以启迪,雕塑作品应具有一定鼓舞和纪念意义,格调须雅俗共赏,符合基本常识和主流价值观,这才是雕塑艺术本身存在的意义。“孙思邈读线装书”看似一件小事,却不经意地误导了公众对历史的认识,影响大家对待历史的态度,不利于民族记忆的深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在艺术层面进行批评的同时,政府文化部门也应该及时补上公共艺术展览的制度漏洞,建立公众参与的审查机制,防止这样“穿越”的雕塑再次“雷倒一片”。(任小康)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