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行业新闻 >> 正文
山河壮景毫厘藏米粒之珠现华光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10:59 点击:
​牙米微刻高7.5毫米,直径2.5毫米,重0.1克

牙米微刻高7.5毫米,直径2.5毫米,重0.1克

微刻大师王修筑   微刻大师王修筑
    “雄浑山有韵,水波风摇影。四季多情趣,自然千秋景。”——王修筑这首自作诗,刻于《群峰沃野图》,20毫米见方60毫米高的印章上。     首届山西文博会于前不久刚刚落幕,在本届文博会组委会主办的“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评选活动中,有一人包揽了金、银、铜三项大奖。其“一米粒=18首唐诗”的金奖作品《渔翁钓牙米》,是用一把比头发丝还要细十倍的刻刀在象牙米粒上雕刻而成的。这个“米粒”高7.5毫米、直径2.5毫米,上面竟刻有18首唐诗、共360个字。它的作者便是我国著名微刻艺术家,山西微刻第一人——王修筑。
    以刀代笔,以石为纸     微刻是指用刀等工具在载体上(石头、象牙等)刻出微小的字或线描出一具体画面,它是我国传统艺术中最微小精细的雕刻技法。cDN-WWW.2586.WanG微刻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制作者非具有深厚的书法绘画、文学和丰富的金石考藏功力不可。据考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微雕刻,而相对于早已形成完备学科门类的书法而言,微刻“却沉入历史的冰川暗谷”,至今没有一部能完整介绍微刻艺术的书籍。“我一共设计了6稿,整体构思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年近六旬的王修筑,面容清癯、身材瘦削,带着一分不役于世俗的洒脱讲述着这些“石头”的故事。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王修筑的微刻作品,每一件作品都裹着塑料膜保护,静静躺在精致的木盒内。象牙、寿山石、紫铜片、印章、挂坠、观赏石,这些作品材质不同形态各异,但是每一件上面都刻着极其微小的汉字或图画,还有王修筑的专属“签名”——仅0.88平方毫米大小的个人印章。“我是从柳宗元的文章里得到灵感创作这幅《江山秀美图》的。”王修筑递给记者他的“神工奖”银奖微刻作品《江山秀美图》。     透过高倍放大镜,记者看到了藏在毫厘之间的别样天地。这件微雕刻作品中,字画的线条比头发丝尚要细许多,每一条阴刻线条,都兼具书法的飘逸灵动和刀刻的拙朴力道,繁简相融的笔划勾勒出湖光山色。几毫米大小的松树柳树,枝叶疏密有致,画面茅屋数间,你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村口楼牌上的“望岚”二字和人物头上戴着的清朝头饰。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幅《江山秀美图》属于环刻。扁圆锥形的牙尖上,画面连环不断首尾相接,每个方向看皆有美景。     美景之上,在2厘米见方的空间内,刻着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全篇,几微米的小字笔法遒劲,线条流畅,“顿笔”“回峰”处清晰显现。全篇结尾处,作者不足1平方毫米的红色落款印章是画龙点睛之笔。小巧玲珑的山水长卷把玩于手中,记者才体会到最难的不是雕刻功夫,而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表达功底,像王修筑这样的艺术家,在全国也属凤毛麟角。     诗书画印加摄影     王修筑自幼苦读诗书,兴趣广泛。成年后游历祖国各地,并在国外生活多年。他对书法、篆刻、绘画、电视、摄影、历史、文学、朗诵、茶文化都有深入细致的研究。丰富的阅历让王修筑成为多才的艺术家。2003年、2004年,他曾连任平遥摄影大展新闻中心副主任,现任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副秘书长、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山西华茗源茶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山西朗诵艺术协会副秘书长。     在历史文化与文学研究方面,他还著有《我的1987年》《中华二十四节气》《从历史中走来的古村落》《探访非洲喀麦隆》《图说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等多部专著书籍,并有上百件作品获奖。     “不打扑克,不打麻将,不下象棋,不近烟酒。”当被问到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获得如此多的成就时,王修筑用“四不”原则来回答,一个人追求什么,什么就靠近他;一个人放弃什么,什么就离开他,当一个人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真诚地感悟美妙的艺术世界时,外界的干扰自然会离开他,成就自然会到达。     “力拔山兮峰托寿,群拥海兮阔添福!”应记者的请求,王修筑手捧书卷,大声朗诵为力群先生百岁所写的藏头贺寿联。作为朗诵艺术协会副秘书长,他的声音沉郁有力、略带沙哑,即兴之处甚至手舞足蹈眉目传神。     1970年代,王修筑刚刚参加工作,那个年代几乎是人手一章。出于艺术敏感和对名章的“挑剔”,他开始自己动手刻章。到1982年,他刻章已到胸有成竹的境界,不需草稿,一蹴而就。然而刻章艺术博大精深,要成为刻章“匠人”很容易,要成为真正有自己特色的刻章大师却难于登天。这时候,深度的文学修养、深度的书法绘画研究、不断增加的人生阅历开始带领他跨越瓶颈。他从邓散木的篆刻学开始系统学习篆刻艺术,几十年研习之后,他终于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诗、书、画、印”四绝篆刻道路,并将这四门艺术融入自己的微雕领域。     “也正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原创性,才将王修筑的作品推向一个高峰,与其他微刻作品区别开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艺术系副主任李凯文说,微雕刻是中国传统文化造型艺术的极致表达,单从雕刻的历史看,它既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又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我关注微刻多年,无论展会或网上查询都没有见到过像王修筑这样所作的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精美作品”。     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     据相关资料,微刻在清朝曾经有过一个兴旺时期,现存微雕刻藏品最多的台湾博物馆中,所藏作品主要是清代象牙微刻品,而且受科技水平所限,藏品无法达到现代作品的精细程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修筑所用的刀具都是自己研究制作的。他曾研究过金属材料,对铁碳合金等分子结构、元素的特性等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有了这样的技术基础,再加上数十年的精研,王修筑制作的雕刻刀具达到了尖细、坚韧、锋利三位一体的高度,他制作的刀具比头发丝还要细很多。在第十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展上,有一位叫金水方的参展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是大世界基尼斯微刻纪录的保持者。当时,他正研究在头发上进行雕刻,即“发刻”,但苦于找不到精细的工具。王修筑在展览结束之后,用一周的时间,精心磨制了刀具给金水方邮寄过去,解决了困扰金水方多年的难题。王修筑说,现代科技对于微刻文化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一位艺术工作者,对民族社会有希望,民族社会才会反馈给你希望。”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王修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自己微刻作品上的诗作《北京奥运开幕当日记》:“……世界焦点聚北京,中国在体育赛事中崛起,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圆了华人一大梦,要扬我国威,传我文化。心溢喜幸,言叙真情,盼世界安宁,国运昌盛,壮我炎黄好前程,此刻江山石以铭吾千年当强之志也。”这篇280多字的诗作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观看开幕式时,王修筑心潮澎湃不能抑制,边看边写,一气呵成。开幕式结束后,他用了一个半小时便完成微刻,他当时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爽”。王修筑说,这件一角钱硬币大小的作品,承载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是我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2009年,在一条细如火柴棍的寿山石四面,他刻下毛泽东700余字的《为人民服务》全文;2010年,在紫铜片不足1平方厘米的范围内,他刻下毛泽东1000余字的《纪念白求恩》全文;2011年,在一件芙蓉石把件上,他刻下毛泽东1600余字的《愚公移山》全文。     王修筑说,不管任何领域的艺术家,都有向世人传播民族文化和积极正确价值观的责任。他创作这些微雕作品,是希望从艺术的角度传承和延续民族精髓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以艺术品的方式记载信息社会。     首届山西文博会上,王修筑的作品是最精细的作品,他的展台也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展台之一。他说,文博会给了山西人一个了解山西本土文化的机会,也给了山西艺术家展示自己艺术成就的窗口。艺术不是孤芳自赏,艺术家有必要在社会中在群众中检验自己的艺术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改进自己的技艺,才能与时俱进。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