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雕塑造型 >> 正文
公共艺术:从城雕到心理空间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19:58 点击:

  如果把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事件比作落入舆论湖心的石子,那么它所激起的涟漪正在一圈圈扩大。人们讨论的重心,已经从前几周的“中国城市建筑千楼一面”、“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面向未来”扩散到了更多的、但并非没有联系的方面,比如,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日前,“2011年度优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评选”在京圆满结束,从近500件2011年已建成的城市雕塑中,评选出年度大奖8项,因此,关于城雕与公共艺术的话题更加成为了热点。

  公共艺术要强调“公共性”

  人们提起国内著名的城市公共艺术的时候,必然不会漏提广州的五羊雕塑,它与广州的历史传说与精神内涵优秀结合,成为羊城广州的标志。雕塑作为城市最有影响力和辨识度的艺术品,也是公共艺术的手段之一,然而公共艺术的范畴并不只局限于此,它不是一个固化或物化的构筑物,它的核心是公共性和公众的民主参与,实现方式是综合的,它可以利用雕塑、建筑、绘画、园林、表演、地景、行为等各种方式来实现。

  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的邱志杰前不久发表了一篇名为《刷新我们的公共艺术概念》的文章指出,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对公共艺术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上面。我们对什么是公共艺术,什么是公共空间的概念,都亟待刷新。

  首先是公共空间的概念,并非只有户外空间或庞大的室内空间才是公共空间。Cdn-WWW.2586.WaNG需要强调的其实是分享和连接,也就是它的共同体功能。希腊的广场和乡土中国中的祠堂、井口是公共空间,并不是因为它空间阔达开敞,而是因为人们在这里交换意见,共同生活,结为共同体。公共空间是这个空间的使用者们拥有发言权的地方。他们在具有共同的凝视目标之余,应该可以交谈,表态喜欢或不喜欢,争吵并最终妥协出共识。

  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公众艺术。“公共艺术”不只是艺术的问题,公共性才是其发生的前提。也就是说,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最好先问问使用这些空间的老百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现有的方案他们喜欢不喜欢,他们准备怎么使用这些作品。缺少这样的程序,即使开发商或者政府主导的公共艺术建设找到了最好的艺术家来创作,作品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

  公共艺术应该包括非视觉性的组成

  邱志杰认为,公共讨论平台才是公共艺术的前提,公共空间不但是物理性的,更是心理性的。公共艺术必须从狭隘的雕塑和壁画的范畴向外扩展,这种变化在中国已经开始发生,如景观装置、环境艺术、城市家具等也开始被看作公共艺术。但这还远远不够,公共艺术还应该从视觉艺术向外扩展,社区戏剧、教育、集会、节日庆典、礼仪活动等等,所有具备社会组织和公共交往能量的工作都可以成为公共艺术。我们要更多地把临时性的、动态的、功能性的艺术活动纳入公共艺术的范畴。社区改造、人居环境和活动设计等实用性活动,当它们除了能真正地具有现实功能,还能够主动地、富于想象力地刷新我们的象征体系,就是一种新公共艺术。

  因此,公共艺术不得不致力于构造交往空间。它不止是存在于空间中,它自身就是一个敞开的空间。一个公民会所,一种游戏,一种体育,一种新的节日,都是人们在其中重新相遇的集会公共艺术还不得不包括新民俗的设计。这样,它才可能重新是人们共享的精神生活。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