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雕刻工艺 >> 正文
剑川木雕与生漆工艺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21:36 点击:
  一盆艳丽的鲜花开放,假如没有绿叶扶持,这盆鲜花无论如何也要跌价,因此,鲜花和绿叶自然的成了一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生物群种。如同鲜花与绿叶的不可分割那样,随着剑川木雕的越来越精美,越来越发展。剑川生漆工艺与木雕渐渐地匹配发展起来。

  有关漆制械具,汉代有藤甲兵的藤甲用漆之说,有关漆制器皿,唐诗中有藤杖浸漆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至迟在唐代,中原或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即已使用漆。关于云南生漆的使用,则最早见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他在记述云南地区风物的《志器》一文中写道:

  “蛮甲惟大理国最工。甲胄皆用象皮,胸背各一大片,如龟壳、坚厚与铁器等。又联小皮片为披膊、护顶之属,制如中国铁甲,叶皆朱之,兜鍪及甲身内外悉朱地间黄,黑漆作百花虫兽之文……。”

  上述记载描述了唐代以来,大理地区的军队甲胄中已经用漆制作了各类花纹。但剑川木雕何时采用生漆,其确切年代无资料供我们考察。仅从剑川许多墓葬中发现的文物和现存的众多木制器皿如:春凳(长条形、四腿大长凳)、杌凳(四方形,高矮两种)、四方桌、八仙桌、供桌、抽屉、床、柜、格子门等家具实物的油漆艺术质量看出,至迟在明代以后,剑川生漆加工使用的艺术已经形成并逐渐熟练。清代中期,剑川木雕制品的生漆艺术手段已相当精练成熟,并可以分类为生漆、熟漆、退光漆、罩金漆等等。

  由于剑川木匠出门做手艺的人数众多,剑川木雕工艺所用生漆量大,明代以后剑川古城内逐渐形成了一个滇西北地区较大的生漆市场。CdN-www.2586.WANG明代中期直至清代末期,剑川古城的生漆市场设在崇仁寺(后改称报国寺,即原金华中学旧址)内外,报国寺被占用为学校后,生漆市场沿正门口(今十字街)南边街道两旁一直延伸到旧寨巷口,当时,市场生漆销售量大,做生漆生意的人很多,南门街学门口一带成为生漆贩运销售的重要场所。

  剑川生漆的来源主要靠怒江、澜沧江沿岸的漆农供给,每年新漆上市,许多客商都要到碧江、泸水等地采购,据说生漆当中菟莪、上帕一带的货最好。贩运生漆的马帮和商客们进城后一般在学门口几户专营生漆的商家店铺里歇宿,还有的就是在北门街下冲尾几户专门做棺材的斜木行客店里住宿。由于生漆易于过敏,常人一般不敢接近生漆,故而生漆经营的商贩多半集中在城里几户专营生漆的商户家。

  生漆的使用分两大类,一类是出门的木匠们。剑川出门的木匠除在专门地区有自己常年的木雕建筑项目外,多数人的活计都在出门路上临时寻找,以致出门时,除木工家俱外,还要带上几斤生漆,以备临时所需。另一类为固定的漆木专行,这些漆木行以对加工生产的产品实施油漆为主,加工作坊为西门五马坊王姓、东门街杨姓两家大户为主。清代以后,五马坊王姓中有几弟兄至中甸归化寺附近和德钦奔子栏一带专做木碗,随即落籍当地,白族艺人变成了藏族艺人。

  生漆加工的工艺相当考究,尤其退光漆、罩金漆必须由熟漆勾兑而成,其中有煮、熬、养、顿,蒸、溜、兑、搅等等制法,还要加拌一些由中草药煮成的药膏,才能达到预期的成品漆效果。这一系列的加工手法只有五马坊王姓、东门街杨姓两家掌握得最好,其它各户均是成批向两姓批发使用。这两家都默守着一个成规,即对油漆的加工手法及用药配料只传内不传外,即使家里也只传儿子、儿媳,不传亲生女儿,以防这种绝招和密方被外人学去。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到了民国中期,古城内加工各类漆的能手,仅剩东门杨姓的杨老太太了,那时节,杨老太太60余岁,裹着小脚,身体却相当硬朗利索,平时做起事来说一不二,如遇别人邀约办事,只见他一把抓起围腰前摆,猛然插入腰带,然后就一声不响地盯着你,意思是说:“要怎么干?走!”。有好几次,城里几家漆行商议,缠着杨老太太在煮熬熟漆、勾兑药膏时教教各家,大家愿意出重金酬谢,杨老太太总是唯唯喏喏。到关键时,杨老太太总要发话,或叫张家出去办这件事,李家出去办那件事,待到转回来时,已是“水落过三秋”杨老太太早已将各种漆勾兑得清清秀秀,只等着验货付款。只可惜杨老太太死后,他那吹大烟的儿子,早将配方和勾兑办法丢得一干二净。至此,剑川生漆加工就绝了根。

  1950年以后,随着木匠外出“走夷方”的终止,木雕建筑行业的萧条,再加上国家对生漆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剑川古城中的生漆市场自然消失。

  解放后,剑川地区木碗、罩金漆碗、木雕家具生产停止了运作,五马坊王姓和东门街杨姓的漆木行无事可做,改行做了其他,剑川生漆加工艺术基本流失。

  1970年以后,剑川木器厂重新生产木雕家具,这时,五马坊漆工中的老艺人已经辞世,木器厂只能采用一般生漆加工手段,木雕产品的艺术品种质量已无法回复过去。1980年以后,木器厂派出赵根旺等几个人到广州学习油漆加工,但这种油漆手段为现代技术手段,与剑川明清漆工手段相比相去已远。明清时期的退光春凳、杌凳、退光家具小件,罩金饰件、罩金木碗等等精品漆件的加工手法已无法再找寻。

  回顾过去,剑川许多精美的民间工艺文化产品,诸如漆木活计、金银手饰加工等等,都因历史的原因而渐渐逝去,那些曾经为剑川文化的辉煌而作过贡献的民间艺术产品的加工手法者因此而失却或死去,这难道不是剑川人的悲剧么?不,应当说,这是云南人的悲剧。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