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雕刻工艺 >> 正文
吴门竹刻渊源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21:44 点击:
  苏州在元末明初起,工商业一天天地繁荣起来,这种经济的繁荣自然带来了人们对新生活方式的需求,引起了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也为发展竹刻艺术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吴文化以苏州为中心,在明代,嘉定属苏州府管辖,“嘉定派”竹刻也是吴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金陵派”竹刻在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苏州在明代已成为折扇的主要产地,特别是用毛竹制作的吴中折扇,造型别致,再经过水磨等技术加工,晶莹光洁,富有情趣。《秋园杂佩》中制扇艺人蒋苏台、柳玉台本身雕边最精,竹刻名家李文甫、濮仲谦、陈定生曾操刀苏扇,有大量传世佳作,这些可以看出“金陵派”的早期竹人集竹刻家和制扇艺人于一身。也可以推测最初制扇业与刻竹行是一家,扇骨成了吴门竹刻的主要载体。它也是明显区别于“嘉定派”竹刻的主要特征。到了清中后期,苏州折扇工艺的兴盛使竹刻工艺更有了新的用武之地。而“嘉定派”在清中期前的一些竹刻大家却很少有雕扇的记载,这可能与朱氏竹刻的指导思想有一定的关联。

  入清以后,南京的刻竹及制扇艺人逐渐南移,来苏州者更多,苏州本地制扇骨作坊已由陆墓发展到城里的桃花坞地区。同时嘉定名手王易、赵学海父子,也都先后客居苏州。因此,融书画、雕刻为一体的苏扇被誉为“吴门雅扇”的同时,苏州的竹刻工艺更发展壮大了。cDn-Www.2586.WANG

  由于扇骨边板最厚处不超过5毫米,边板两边厚不超过2毫米。如果再上施高、深浮雕,如此薄的扇骨容易使夹扇面的“火力”尽失。因此,一般都以绘画、书法、篆刻艺术为内容,以画法入刻,以刀代笔,以及利用薄地阳文刻一些诸如金石、钟鼎、古钱等缩刻之类的图案。因此在金陵和嘉定两派风格的长期影响下,再结合自身地域文化(包括“吴门画派”)的特色而逐渐形成了以浅刻法为主的吴门派竹刻风格。当嘉定、金陵两地为中心的竹刻工艺慢慢衰弱之机,苏州的竹刻艺人开始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这里的竹刻名家层出不穷。

  清末明初“海上画派”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追求代表了由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向近代发展的总趋势,此时的竹刻更多是受海派文化影响,渐趋西化。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