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雕刻工艺 >> 正文
苏州玉雕史话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22:45 点击:
  昔日的辉煌,曾有的衰落,今又崛起,古老的苏州面貌一新。玉文化的历史印证了苏州发展的历程,七千余年的玉文化,养育了二千五百余年的姑苏城。

  远的不说了,就讲新中国苏州玉雕的发展史。解放前夕,苏州玉雕行业已奄奄一息,挣扎在衰亡的边缘。直到1956年,苏州玉石雕刻合作社成立,当初仅有周金坤、陈燮之、吴殿金、陈祖瑜、鲁小马等五人组成。社址在专诸巷、石塔头一破庙内,庙内和尚尚在,还有佛像及棺材。后吴殿金去扬州招来了赵世伯、顾玉庆、陈大庆等人来苏。赵世伯擅杂件,顾玉庆花鸟见长,陈大庆以仕女为佳。当时领导是王教礼、顾香吾、全陪生,据说仅有几百元就开始了创业。

  四代琢玉世家的陈燮之,14岁就随父学艺,其子陈祖瑜,能设计和制作。周金坤在民国时期就是有影响的人物,他是我玉雕师傅周树德的父亲。1922年跟周铭元学习琢玉,1931年到上海琢玉,1938年返回苏州,家住苏州天库前火德星君庙内。周金坤擅雕鱼化龙,以岫玉为主(花新山带巧色),水仙花、瓜果蔬菜之类亦见长。雕琢取巧,形态逼真,新玉巧作是其技艺之见长。后成为苏帮玉器传人的郁剑骏老艺人是他传教的徒弟。郁剑骏以翠玉小件和花片雕刻为能手。花片是苏帮玉器的主要特色之一。老一辈的艺人有吉彩荣、肖金生、肖金荣、金根荣等,都是苏州玉雕厂的老一辈艺人,今都早已作古。

  合作社成立之初,是以花片雕刻为主,立体雕刻是逐步恢复发展起来的。当初在社会上招了一批年轻人进社,如今已六十六岁的诸文珠师傅就从业于陈燮之,后成为人物雕刻高手,可惜陈燮之于1959年就去世了。cDn-WwW.2586.wAnG

  建社仅两年,1958年2月22日在苏州环秀山庄举办了苏州工艺美术品展览会,共分四室,玉石雕刻陈列在第二室。

  苏州玉石雕刻合作社在1962年搬迁到闾邱坊,同时苏州另一家,名为“百花玉雕厂”并入,更名为“苏州玉石雕刻厂”。“ 百花玉雕厂”的前身是“平江仪表轴承厂”,于1958年6月20日筹备了玉雕立体摆件车间。据当时外贸收购人员说,质量可与上海雕工媲美。工人们有信心要赶上北京的质量。(《新苏州报》,1958年8月11日)1960年,平江仪表轴承厂划分为地方国营玉石雕刻厂,厂址在宫巷小曹家巷8-9号,后搬至乔司空巷。百花主要老艺人有吴林兴、虞广仁、许学仪等,青年艺人有瞿法林、谢雪琪等。

  苏州玉石雕刻厂由几十人发展到三百余人。此时,我等均是小学徒,只有十六岁,是由苏州工艺美术技工学校转入的,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办学无经费,由学生变为了工人。学徒期为三年,那时学徒工资拿13元一月,但也蛮开心了。

  那时领军人物是虞广仁、吴林兴、郁剑骏、周树德、陈祖瑜等一批人,厂领导是王教礼(1953年从部队转业到苏),从合作社始至文革后,对苏州玉雕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60年代初提出了“东学上海,西赶扬州”的大练兵的生产热潮,我方有机会多次去上海、扬州参观学习,受益匪浅。那时曾举行了拜师大会,办得很庄严和隆重,除了磕头还有帖子。真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感。俗话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技艺上为师,感情当为父,我总是这样认为的。尊师重道应是艺人的美德之一,艺人也要讲德性,哪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天不变,道亦不变,是理也,亦礼也。

  最值得我缅怀的长者是吴林兴老艺人,他虽已作古三十余年,却永远在我心头留下美好的记忆,他是全厂人人都一致敬重的,其技艺高超,我深深折服。他培养了两位高徒,一是孙永泉,另一位是吕曼。吕曼是玉雕大师杨曦的师傅,而另一位玉雕大师蒋喜应是吴老先生的第五代传人了。有源之水必活,有根之木必盛。吴老先生一定会在九泉之下感到欣慰。

  吴老先生做活不用画,靠的是硬功夫,一块料拿到手,三根香烟一抽已胸有成竹(他香烟不离嘴,我们一帮小青年经常去“骗”他的香烟,他反而开心,好烟给我们抽,自己抽一般的),出胚是见真功夫的,他能刀刀到位,行话说:“出胚定终身”。稳、准、狠是他的绝招,真是艺高人胆大。人物是他的强项,他做的人物,真有仙风道骨,人物面相不需要画也能十分传神,我看过他做过的一套八仙立雕,以岫玉为材料,是我在玉雕厂内少见。动物也拿手,刻画生动,形神兼备。要论玉雕大师,他当之无愧,可惜那时没有玉雕大师称号。而今玉雕大师真多啊,是耶非耶?多多益善也不错。

  吴老先生为人和蔼可亲,没有一点老艺人的架子,不媚上不藐下,每年我等都要邀上吴老先生去人民路上“新聚丰”涮上几顿,他乐意贴上几包香烟,我们像朋友一样。他每天爱喝一点酒,我真后悔在他生前未送过一瓶酒给他,在此算我敬他一杯酒吧。他是常州人,我父亲亦是常州人,更多了一份感情。

  再介绍一位老玉雕——鲁小马师傅,五十年代学艺,师从吴殿金,当时才十六岁。他擅长炉瓶雕刻,1962年到上海玉雕厂培训。他因刻苦勤奋,故而雕技超群。我记得他制作玉雕新款“三头牛尊”,其造型新奇,工艺精美,在苏州玉雕厂历史上不愧为经典之作,虽由传统“龙顶三足炉”演变而来,但富有艺术特色。而另一件“碧玉百环尊”高尺余,器身四周上下布满百节活环,其难度空前。放到今天,任意叫一位玉雕大师亲自来做,未必有人能胜任。要知道当时玉雕的工具和设备是很落后的,靠的是铁工具加金刚砂。鲁师傅的雕刻作风是中规中矩,线条板扎,地庄平顺,杀脚清爽。雕刻炉瓶的要求严格:炉,要“三点成一线”;瓶,讲究对称和变化,稳重中又显灵巧。炉瓶造型变化繁多,重在子口、膛子和了面,而出胚则是关键,链条在当时外行人来看是绝活,不过只要掌握了技巧,实则不难。

  到了80年代,我有幸和鲁师傅合作,共事于厂部直属重点班,他负责班组管理,亦参与制作,我承担设计。大家配合默契,再加上均能吃苦耐劳,全班人员生产热情高涨,制作了苏州玉雕厂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的玉雕新作:如“岫玉红楼梦组雕”、“翡翠群仙祝寿大熏炉”、“翠玉八仙过海”、“珊瑚释迦降生”、“翠玉龙舟”、“岫玉宝塔”等一批精品,有些产品获得过当时的不同奖项。参与制作的均是厂里技术尖子,多为青年艺人,有吕曼、柯震涛、朱振荣、陈建强等,他们都出自名艺人门下:吕曼师从吴林兴、柯震涛师从瞿法林、朱振荣师从张伯良、陈建强师从吴殿金。

  瞿法林是从“百花玉雕”并入苏州玉石雕刻厂,他擅长仕女人物雕刻和设计,基本功很扎实,设计创新能力很强。80年代进入工艺美术研究所。他的门生还有沈国忠,其仿古能力在苏州玉雕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60年代苏州玉雕厂仕女雕刻在省内具有领先地位。我的老师——画家曹宜民先生设计的“洛神”,由瞿法林制作,在1978年北京全国工艺美术展上得到奖项。

  曹宜民先生强调玉雕应由工艺性转化为艺术性。他注重晋唐仕女的风采。他做了深入的研究,设计了一批画稿。当时玉雕制作一味追求“空、飘、细”,这不是艺术,仅是技术。仕女也要讲究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讲究神韵和线条。我还记得曹老先生在“三头牛尊”的造型上设计了“荷花炉”,三朵荷花上蹲有三只青蛙,款式新颖,饶有情趣,确有艺术欣赏性。制作者为鲁小马。当时扬中玉器厂曾有三个学员前来培训学习仕女人物雕刻。

  苏帮玉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求新求变。1984年,成立了全国首个仿古车间,起初由八人组成,作为实验性,每人配备放大镜和游标卡尺,对产品严格要求,照古玉按一比一的比例仿制,专为上海外贸、天津外贸加工复制。第二年即扩充到五十人,也有一些文物商店加工,如上海文物商店、广州文物商店均有来样。有一次就从天津外贸背回了500只老玉鼻烟壶来加工。那时,年纪轻轻的杨曦就设计雕刻了其中的一批,没有一件是相同的,已显示出他的才华和艺术造诣。当时的仿古产品均达到真假难分的程度。我请教苏州玉器鉴定泰斗张永昌先生,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此前向我传授了很多有关古玉的知识,给我很大的帮助,并将他手写的鉴定资料借给我看,使我学到了更多东西。上海的沈胜利对我搞仿古给予了极大地帮助,苏州的仿古成功是与他的支持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了,港台商人纷纷慕名而来,产品已供不应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建立了外加工点,除了光福有几家,还在吴江八坼扶持了一家,人员达八十余人,生产一些简单的产品,精品还是厂里内部制作。苏州玉雕厂在推广玉文化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早在1972年发展了首家外加工厂——虎丘新塘玉雕工艺厂,并来厂培训,学做炉瓶和小杂器,当时新塘厂长为沈阿才。1974年光福迂里亦和苏州玉雕厂建立了外加工协作关系,成为第二家,厂长为朱兴根。光福另一家也于1978年4月建立了外协关系,当时三墩和浩渡联合办“东风工艺厂”,后来分开,各自开厂。1984年吴江八坼一家服装厂转型,苏州玉雕厂给予了大力支持,选派工人到厂里来培训,以仿古产品为主,当时的八坼玉雕厂的厂长为翁建国,人员达近百人。

  仿古玉器使苏帮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对苏帮玉雕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认为仿古不是最终的目的,作为继承和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有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七千多年的玉文化辉煌历史,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1980年,苏州玉雕厂办了一件苏州玉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成立了技艺培训班,学员从全厂青年工人中挑选出来的,有些本身就是美校毕业生,都有一定的艺术功底。脱产学习两个月,属于“快速恶补”。当时我从中央工艺美院进修回来不久,我起草了一个教育大纲,把新学到的知识“批发”出去,如何把形式美的法则、线的艺术、艺术哲学、美学等理念如何运用到玉雕创作设计中去。并邀请濮安国先生、画家王雪琪先生及苏州美校的老师们来上课,还加强对短期素描的基本练习。二个月的刻苦学习,学员们的艺术综合素质有了极大地提高,厂里虽花了一些代价,但学员收获甚丰,善哉!善哉!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