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雕艺解读 >> 正文
剑川木雕为白族工匠赢得世界声誉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33:42 点击:
  清代后期,乃至整个民国时期,各地一直处于变革与战乱之中,新中国建立后,初期忙于艰苦奋斗的经济建设,此后又遭遇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几乎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40余年中,各地大规模的古建工程基本停顿,民众的民居建设处于局部修复状态,剑川木雕几乎处在停顿之中。即便如此,少部分剑川木雕工匠依然深入西双版纳、迪庆藏族地区,以少量木雕活计维持生活。1958年以后,一部分剑川木匠有幸参与了人民大会堂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在这些数量少得可怜的木雕活计的支持下,剑川木雕的技艺与名声才得以在民间苟延残喘。

  1972年,剑川木器厂的工人参加了人民大会堂木雕大屏风等艺术品种雕刻制作,参加了民族博物馆等项目的修复安装建设,紧接着,通过广交会的推介,国家计委和外贸单位对剑川木雕家具生产给予了特别扶持,以剑川木器厂为主的剑川木雕行业遇到了一次极大的重新立世的机会,开始形成了木雕家具对外出口的木雕生产贸易格局,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历史形成的剑川古建、木雕相互依赖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剑川木雕与古建逐步分离,形成了独立门户的木雕家具产业。至此,剑川木雕以独立的方式走向了世界。

  另一方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全国性的建筑工程蓬勃兴起,虽然这时的建筑主体都是以钢混为主,古建木雕仅占其中极少部分,但长期停顿的剑川古建木雕紧随着建筑行业改革的大潮,迅速复苏,顺应新的时代潮流的要求,走进了仿古建筑木雕行列,剑川建筑木雕艺人们意气迸发,成群集队,在年轻的一代“山神”的带领下,昂首挺胸,第三次走出剑川,走向了北京,走向了上海,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不仅在各地完成了大规模的园林建筑,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把剑川木雕与仿古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了现代建筑与古建木雕相结合的一条新路,剑川木雕同时也与现代建筑业进一步联系起来,创造出一种以仿古构件、木雕家具、珍贵画屏、旅游产品为主体的艺术产业,这一产业如同一泓奔腾不歇的融融春水,流入老君山下白族村寨里的千家万户,流向遥远的异国他乡。CdN-Www.2586.waNg目前,以剑川民族木器厂为龙头,以狮河木雕村为榜样,以数以百计民营为主的木雕厂家为模式,以家家户户有木雕作坊为形式的剑川木雕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直上,大有称雄西南,与广雕、浙雕三足鼎立、称雄于世的气势。

  今天,当你走进紧依在滇藏公路两侧的剑川木器厂、木雕总公司、古典木雕家具厂等各厂家的车间里时,你一定会看到许多年轻的白族男女小青年正在老师傅的指导下精心雕作,他们正一丝不苟地雕制着形态各异、图案不同的仿古构件、木雕家具、旅游小件,你还能看到他们制作组装起来的《张胜温画卷》、《最后的晚餐》等等巨型木雕壁画是何等的逼真、何等的精美……。如果你走进乡村,进入一户又一户农家的木雕作坊,你会听到嗡嗡直响的机器声,木槌的敲打声,这是农村里的木雕师傅们正在带领村民们紧张地完成木雕定货任务。

  与过去艰难的单纯“走夷方”的出门打工形式相比,今天的剑川木雕制作又增加了就地生产的一种新模式。二十世纪的剑川木雕正以更大规模的生产方式形成自己的木雕产业。当我问到各处木雕产品的走向时,师傅们总是乐呵呵地告诉我:“这些产品都是定做的,我们不愁销路。”当我翻看着那些来自美国、西欧各国、日本等各地来的木雕产品订单时,我不由想到,第三次走出剑川的木雕艺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打工仔扛着工具出门,更多的已经是批量产品从家门被大型货车拉上轮船、火车运出了国门。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