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名家轶事 >> 正文
核雕名家要收残疾弟子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35:42 点击:
\

\
  周福林的核雕作品,诠释了他对中国文人画的领悟。

  手起刀落,小小一颗橄榄核上便是完整的人物形象,衣服层次纹理清晰可见,面部表情栩栩如生,在他大张的嘴里,你甚至能数清有多少颗牙齿,舟山核雕技艺就是这样令人惊艳。近日,舟山核雕“殷派”传承人回到苏州,他要在苏州寻找残疾人当弟子,让这项独特的手艺造福更多人。

  14岁辍学学手艺

  “刀笔粗犷,大刀铲削,行简意赅”,这是业内对“殷派”核雕技艺的一致评价。从清末起,“殷派”核雕便享誉海内外,并薪火相传。周福林便是这一流派的第三代传承人。

  在光福工艺美术城的一家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位核雕大师:1969年出生的他,中等个子,瘦削身材,不善言谈。Cdn-WwW.2586.wANG从14岁辍学跟着外公殷荣生学艺至今,周福林从事核雕艺术已近30年。“从早上六点睁眼,到晚上点灯,所有的时间都在雕,有时候晚上点了灯还要雕,练习的题材就是殷派最传统的十八罗汉。”对于学徒生活,周福林坦言“与苦行僧无异”。做学徒的时候,雕一串十八罗汉手串得花上一年多时间,而卖出去的价钱不过十几块。正是这样的经历,成就了周福林独特的雕刻语言,也让他得到了外公殷荣生的认可,成为了殷派的嫡传弟子。

  如今的周福林,一串十八罗汉手串只需半个月就能完成,卖得好时,一串的价格被炒到四五万元,比当年翻了上千倍。技艺愈精,周福林开始挑战业内更高难度的核舟———在一颗橄榄核上雕刻出繁复的小船,小船两面八扇窗门都是活络的,打开后还能看到船内坐着的人,船身最薄的地方不到半毫米……

  灵感源于文人画

  在周福林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一件颇为新奇的作品:核子大半部分刻画的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象,大象背上,一个童子身背如意调皮地坐着,灵动可爱。周福林解释,这件作品是应玩家的要求所做,作品中的象、童子、如意等元素组合起来,便有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除题材创新外,周福林更多时间则花在对雕刻技艺的钻研上。为了提升“殷派”核雕的文人、书卷气息,仅有初中文化的周福林开始了对中国文人画的学习。周福林用一支毛笔在纸上认识书画中的墨色、线条,在点线面中寻觅雕刻的语言,并慢慢地渗透到雕刻技艺之中。根据这些灵感,他自创了一套刀具,以刀代笔,在核雕上诠释他对文化画的领悟和借鉴,将笔法转变成刀法,刀锋在“曾不盈寸”的核子上游弋,时而正、时而侧,刀刃的流畅与停顿、快与慢、轻与重、深与浅、疏与密,使作品获得了一种类似绘画的气韵和笔意。以对“罗汉手串”诠释为例,周福林将刻、雕、凿、挖、镂、挑、铲、修、刨、磨等刀法运用期间,大刀中套小刀,小刀中有浅刻,浮雕中有透刻,层次丰富,玩家把玩数月便起包浆,且包浆根据刀法的深浅呈现出不同层次。

  “殷派”技艺造福于人

  从10年前在上海开出自己的第一家工作室“福林阁”起,周福林凭着手中的一把刻刀,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如今在上海已是小有名气。然而,不久前,周福林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回苏州,回到核雕之乡,他迅速在这里置办起了新的工作室,将全部身家从上海搬了回来。

  谈及缘由,周福林这样分析:一方面这里是他出生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近年来“核雕之乡”的旗号越打越响,不少北京、上海,甚至是海外的玩家不惜上门选购,核雕作品的价格也在水涨船高,未来这一专业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另外,核雕艺人的集聚,使得这里形成了一个“核群”,参与其中,与同行们多接触、多切磋,也有利于自身寻找灵感,提升技艺。

  作为“殷派”嫡传弟子,周福林还承担着传承技艺的责任,而当谈及此,他的回答更是让人惊异———“我现在已经在苏州安顿下来了,接下来最希望的是能在这里找到几个对核雕感兴趣的残疾人做徒弟,把祖传的‘殷派’技艺传授给他们,希望他们能靠着这项手艺生活得更好。”周福林说。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