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名家轶事 >> 正文
方志史籍中的剑川木雕艺术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35:53 点击:
  从宋代直至清初,剑川木石雕刻艺术人才在实践中队伍更加壮大,技艺更加精练与成熟起来。清代中后期,剑川木雕建筑力量,已成为云南木雕建筑行业中不可替代的一支队伍,随着木雕建筑艺术人才走出剑川,脚迹走遍省内外,也随着这些人才在各地建筑木雕兴建成功,剑川木雕建筑的艺术名声传遍了四方,剑川建筑木雕的名声不仅传遍省内外,也传到了当时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燕京。正如《剑川县志》所描述:     “明初,剑川许多优秀木石工匠多次应召入京,嘉靖年间再次应召入京,参加故宫等大型宫殿工程建设,不仅发挥了地方精良传统技艺,也学习吸收到中原地区不少先进技术,使剑川木石技术更臻完善”。     至明代末期,剑川境内的木雕艺术人才已遍及城乡,形成地方一支庞大的在云南独树一帜的木雕建筑队伍,同时,剑川木雕古建业也成了地方农业生产之外能够作为县内千百万人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之一,作为为地方创造财富的一项重要的产业,即使这一行业在当时还不能郑重地被列入“能登大雅之堂”的封建史志之中,但面对当时的剑川木雕所形成的影响着全县千家万户生产生活的这一重大地方事项,当时的地方志,一本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的《康熙剑川州志》,也不得不严肃地把剑川木雕建筑队伍的状况载入志中,不得不考虑对剑川木雕古建技艺给予一席必要的记述之地。

  《剑川州志、风俗物产》载道:“剑川山清水秀,士生其间,……业农者兼能习工,禾嫁既登,各挟技艺,糊口外境,东作方归,以作获输正供,岁以为常”。CDN-Www.2586.wANG     短短几句记述,像模像样地道出了当时剑川木雕建筑行业的状况,从记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剑川虽然地瘠民贫,但木雕建筑人才济济,其中许多人远离家乡,外出以木雕建筑为生,以工钱养家活口;其中还有更多的人则亦工亦农,每当农业生产结束之后,便挟艺出门,称之“走夷方”,他们中许多人走完过大理、楚雄、昆明等地并经玉溪、红河、临沧、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寻找主顾,或往北向迪庆、丽江、永胜、华坪等地寻工觅活,一旦到了收获时节,又赶回家乡收种,并将外出的收入用于家庭农业收入不足,如此周而复始,代代相传。于是“剑川木匠到处有” 的民谚产生了,剑川的木匠们出名了。     这支经历了几千百年艰苦磨练的木雕建筑队伍,在与大自然和社会习惯势力的艰苦搏斗中,行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也不知碰到了多少的艰难险恶。在外出打工的时日里,他们遇到过许多心地善良的好主顾,也碰到了不少的奸诈恶徒。这支没有政治地位、没有雄厚经济力量支撑的队伍,完全是凭着几代人共同创建的艺术名声,完全是凭着手中娴熟的建筑木雕技术去外出谋生计的,可想而知,在往返的旅途中,面对着封建时代一路的盗贼匪患、瘴气岚烟和难以想像的三灾八难,他们是如何提心吊胆地一步一步走向目的地;也可以想像,当到了目的地之后,遇到了善良的主顾时,他们那种乐不可支的,要想尽千方百计满足主人的技术要求的正直朴实的匠役心情,同时,也应当想像,当遇到了奸诈的主人的百般刁难,当遇到了某些地霸恶势力的强行干涉,故意找事行凶时,他们又是如何的无可奈何、低声下气,最后依然遍体鳞伤地沿途乞讨着回到家乡……。     剑川木雕建筑的艺人们,世代沿袭,形成今天这样的产业气候,伴随着他们的不仅是艺术的熟练与升华,伴随着他们的还有这人生难以料定的生老病死与悲欢离合。     每当回忆起幼年时,春节过后正月初五(白族人叫破五,意思是正月初五以后,应当各自去做自己的正经事了。)之后,一伙又一伙木雕建筑师傅,身上穿着浆洗得干干净净的补丁衣服,脚下穿着新崭崭的稻草鞋,肩上背着简单的行装,沉重的锛、斧、凿、锯等木工用具,他们或边走边高声谈笑,或一步一回头,穿过南城门,向远处的茶马古道上走去……。那时,只听父亲讲,这些师傅是去“走夷方”的,可幼小的我,当时还不知道其中竟有那么多的酸甜苦辣。今天,当我走访了许多木雕建筑行业的老师傅之后,这才真正懂得剑川木雕建筑业的来之不易,剑川木雕建筑的蓬勃发展是用千百万人的泪水与血汗构筑成功的。     随着对采访中许多木雕山神悲壮故事的回味,我双眼模糊,泪水不由自主地往外流着……。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