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名家轶事 >> 正文
记潘鹤先生二三事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36:55 点击:

  头一次接触先生是四十年前。

  一九五八年底,雕塑系集体进驻北京,老师和高年级学生为建国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设计雕塑。我们新生在旅馆上课,外出参观学习,观摩老师创作,或是外出写生。印象最深的是潘老师画水彩。

  我们出去写生,又是画板又是画架,全副武装。先生外出却不露声色,两手空空胜似闲庭信步,遇到可意的风景,找到适当的位置,只见他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只名信片大小的铁洋烟合,里面一合明信片大小的水彩纸,几支小水彩笔,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画起来。作这种小水彩先生一个半个小时便能完成一幅,然后身子一转,换个角度又画了起来。小水彩十分漂亮,先生解释说:这样画水彩,主要是记录印象,每到一地,都能把当地的特色景观记录下来,便于将来回忆。这在照相机为稀罕物的当时,的确不失为一种极聪明的办法。这次广东美术馆展览会上展出的许多小水彩画,其中就有当年在北京画下来的。看到它们,先生作画的神态历历在目,先生论画的侃侃之谈不绝于耳,先生的先见之明令我感叹万分,潘先生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更是令我敬佩不已。

  初识先生时,先生当时不过三十出头,正当风华正茂,但在更加年轻的我们眼里,凡是老师都是“老”的,当然,令我们觉得先生“老”的主要是他的作品和名气。

  第一知道先生还有治学严谨的一面并有所领教是在两年以后,大约在一九六O年广东决定举办一个反映在困难时期人民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美术展览。我的一件小稿,在系里审定中被选中,潘先生也觉得想法不错,便据此亲手捏了一个不到八公分高的小稿,在我放大定稿时,有一处相差几公分,先生看后,定要我拆掉重做,我心中不以为然,因此极不情愿,先生见状,没有多说,亲自动手修改,他说:雕塑是永久性艺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更要经得起后人的品头评足,做雕塑初始阶段极为关键,对学生来说,严格要求只有百利而无一害。CDn-www.2586.WANG从此,我在每次创作时都会想起先生的这番话。现在当我回想起这件事,重新咀嚼这至理名言时,更能体会先生的良苫用心。

  又是两度寒暑过去了。一九六二年,我面临毕业;学院为我们的毕业创作,将我们带到韶关曲仁煤矿体验生活。因为我来自江西安源,对煤矿并不陌生,经过两个多月的收集素材我创作了一件“矿工三部曲”,将处於三个不同时期的矿工,突破时空界限,表现老矿工爱和恨、中年矿工觉醒斗争、青年矿工向往未来,在一切都以政治为标准的时候,这一题材在政治上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构思构图有可取之处,毕业创作指导老师潘先生也已认可,从韶关回到广州后,我突然想放弃“矿工三部曲”,而想创作“青年时代的毛主席”,毛泽东年轻时曾多次来安源考察和组织领导工人运动,我在三年级时利用寒暑两次试做过这一题材。对毛泽东青年时代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浪漫主义情调尤为欣赏,先生得知我的决定后,先是惊讶,听我陈述其理由后,他同意了我的意见。在当时,创作这类题材是要冒风险的,先生当然不会不清楚作为导师该负的责任。为了保证创作成功,潘先生作了慎重而周密的考虑,并提出了许多非常具体意见和要求,从形似塑造到尺寸的大小,从神似需要到人物内容的刻划,都一一作了安排,他不仅时时关注创作的进展,同时还将他自己珍藏的许多毛泽东多个时期的照片供我参考。创作进行得相当顺利。在院系领导对毕业创作评估时,我的作品评了最高分。(雕塑有三件得最高分)。然而,意想不到的事终于发生了,在翻制石膏模时,由於工作转盘失重,作品被摔得粉碎,根本无法修复,先生赶来一看,脸都青了,见我懊悔不已,先生说,事情已经发生了,,学院也已经评了分,只是有了成绩没有作品,我理解先生的意思,并表示从新开始,重塑青年毛泽东。先生对此十分赞赏,我立即动手,整个暑期我那里也没有去,作品终於又做出来了。先生亲自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杂志推荐发表。在社会上获得广泛好评。我清楚知道这件作品倾注了先生几多心血。

                               1998.1.17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