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名家轶事 >> 正文
蔡志松:雕塑创作三部曲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36:58 点击:

  蔡志松,1972年生于辽宁沈阳,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历班,1998-2008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8年至今生活工作于北京。

  对于生命的重视远远超过了我对艺术的热爱。曾几何时,在我心中艺术高于一切,多少年过去了,如今看来那只是一种年少时的无知。

  ——蔡志松

  采访者:记 者(以下简称记)

  受访者:蔡志松(以下简称蔡)

  记:您的作品在材质选择上比较钟情于金属,包括铜皮、铅等,这里面有什么契机吗?

  蔡:单纯的具象造型语言有很大局限性且与时代并不是特别相符,很多东西传达不出来,所以为了丰富创作手段更充分地表达艺术家思想,必须运用材料语言。在我的作品里材料与具象结合是自然而然的。表现力是选择材料的出发点,比如《颂》系列选择使用铜皮,《玫瑰》系列选择铅表达这种情绪,都是很自然的,并且没有反复试验就成功了。

  记:您在雕塑作品中出现很多古人的形象,是对古代文明的向往还是对当下一些失落文明现象不满?

  蔡:都不是。首先,我不太喜欢用非艺术手段获得认可,无论过去,现实和未来我们都会有一些满意和不满意的方面。我只是比较喜欢古代的造型与服饰。

  记:您最初是怎么确立了现在这种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的?

  蔡:1999年《故国》系列之前,我的作品里还存在许多最初学习和训练的痕迹。cdn-wwW.2586.waNG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我的一件作品《果实》入选并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我忽然觉得这样的作品没有个人面貌,不可以再做了。个人面貌很重要,艺术不但要有对共性的理解,个性的追求也同样重要。艺术要传达思想,而不是单纯的技法。我不喜欢那种简单移植现成物品,或者把生活直接复制过来的创作方式。

  记:您的《故国》、《玫瑰》和目前的《浮云》系列,作品之间是怎么样的一个关系?我们应该如何去解读?

  蔡:《故国》系列主要是谈历史的,《玫瑰》是讲爱情的,《浮云》是谈人生的。人是立体的,生活是丰富的,我会有各种各样想表达的东西,但精力是有限的。当前面的创作暂时告一段落,我会开始另一个主题的创作。《浮云》系列年底的时候会在北京、香港分别展出,明年年初在台湾做展览。

  《故国》是具象的,《玫瑰》也是具象的,玫瑰相对故国有些时尚的元素,视觉上既炫丽又不张扬,而且保持了客观事物的生动性。从视觉上《玫瑰》和《故国》差别很大,不同的主题需要用不同的手法表现才更恰当。从表现形式上《故国》系列更适合在一个博物馆的环境中展示,如果布光恰当,展示高度合适会有非常好的效果。《玫瑰》适合的展示与传播方式比《故国》更广。《浮云》在这基础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有些人对我的作品有所误读,我有三篇文章分别阐释了三组作品的创作意图,以此化解误读。

  记:您的作品很注重细节,呈现出来往往是美的视觉体验,细节在您的创作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蔡:当代艺术不仅仅是美,也不排斥美,我本身很喜欢美。细节很重要,整体更重要,在整体的角度上关注细节这是可以的。比如一曲合唱,整体都唱不齐,里面有一个人唱得再好也是失败的。

  记:您的《浮云》最初的创作灵感是来自网络语言“浮云”还是有其他的因素?

  蔡:我都是先做作品后起名字的。2011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最初策展人彭锋老师是要求我用牡丹花进行创作,原本计划用牡丹干花压出云彩的造型,里面是空的,再冲上氦气,悬浮在空中,可以随着阴晴、日升日落等日照的情况自动升降。后来改成用茶叶进行创作,再后来由于资金、时间、场地、主办方与承办方的种种限制,没有能够实现。但是我对这一系列创作很感兴趣,也会延续下去。

  记:您在艺术创作上的原则是什么?

  蔡:很多艺术家的第一反应应该是真实吧,不过,我觉得要表达的东西必须在传达上没有障碍,适合视觉艺术传达。不是说艺术手段可以表现一切,也不是什么都适合视觉艺术传达。每个人都想真实,艺术创作好不好是要看专业能力的,传达得好不好要看你学习、掌握到什么程度了。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