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雕塑 >> 名家轶事 >> 正文
雕塑艺术家陈曦:真实呈现自我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1:37:00 点击:

\

 陈曦与他的作品《仄—巴别塔计划2》
 

  陈曦,1985年生,山东青岛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4级环境艺术设计系。

  陈曦说,真实呈现,浮躁也是作品。从这句话中我理解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内涵。毕竟,对于很多艺术家而言,特别是年轻的雕塑艺术家,艺术可能还累于、苦于生活,或许只有他们自己对此更有体会。很多时候,我们只需静静地聆听。

  成长,与艺术一起
 

  生于青岛,学于无锡,工作创作于北京。

  如果,青年雕塑艺术家不算一种身份的话,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曾参与多部国内优秀定格动画并独立制作的定格动画工作者,作为金融博物馆艺术中心的策展总监……我们还有其他足够多的途径来读一读陈曦。

  无锡泥人名扬内外,陈曦2岁来到这里,由于奶奶的推荐,有幸4岁便拜当时惠山泥人研究所所长王木东学习雕塑。Cdn-WwW.2586.wang从年龄上来说,一方面,4岁学雕塑,又生活在“惠山泥人”这样的文化圣地,对于外来的陈曦而言,也可以称得上是“土”生“土”长的人;另一方面,年龄上的差异,对雕塑的态度当然不会以专业或者说特长眼光来对待,“那会也没有把它当作是雕塑,就是觉得好玩,再学着民间工艺美术师傅们上色。”陈曦笑着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即所谓天赋,达到多高的境界,就是衡量天赋的高低。用天赋去衡量一个人,如同对其他人的打压,重点是这1%的天赋如何被利用。陈曦回忆说,当时无锡和日本奈良之间有很多文化交流的活动,有关少年儿童方面的美术交流也很频繁。有一次他参了展,提交一件临摹了日本的一个鬼脸的雕塑作品,这件作品依据惠山泥人传统的画法把它画成了中国的脸谱,当时还得了金奖,并被奈良的一个机构收藏,“这一次也更加充实了我的自信”。如果有人说,小孩子做事就是要经常鼓励,各方给点信心才会毫无怨言地学乖,一直做下去,对陈曦来说,这实在有点多虑。恰恰相反,他却能在玩乐中掌握、记忆很多东西,对于很多同龄人来说,这是一种超常的表现,而后来学习书法,并在国家级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多面手。迈入高中,陈曦并没有放弃绘画,至此,其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也融入了很多正统的教学,至少对于应试是一次亮剑。

  钟爱,来自信心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最终走向雕塑创作的道路不禁让人联想翩翩。从现今国家雕塑专业设置来看,也就是步入大学艺术院校之后才可以选择雕塑专业。当然,不排除一些艺术院校未设雕塑专业,陈曦所在的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就是这种情况。大学有大学之道,其中之一就是自由,而陈曦可谓如鱼得水,除了加入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定格动画的制作团队,其同音乐界的一些当潮乐队也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前者为其后来自导的定格动画《祖国山河一片红》打下了铺垫,而后者则为他的定格动画的背景音乐提供了独家帮助。

  尽管如此,陈曦并没有迷失方向,出于个人兴趣或者求知的欲望,大学期间他选修了一门陶艺的课,一选就是两年。即便小时候的雕塑技巧不可小视,但此阶段的专业指导恰如久旱逢甘露,对于陈曦来说必不可少,也是必经之路。他本人也坦言,“没有雕塑课,只能通过陶艺做雕塑,当时比较上进,每天做一个小的人体,跟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的速塑课程以外的同步了,相当于弥补了我这个非雕塑系学生的训练时间”。

  相比于晚产的定格动画《祖国山河一片红》,他的第一组雕塑作品《痛苦的信仰》很快在大二的时候诞生,原始作品共计十三件,现存十二件。作者有意采用各种不同材质制作,包括金属、石膏、玻璃钢、蜡、水晶树脂、EPS等其他材质,其中蜡制的那个在初次展览现场即被特置的加热装置融化,这也是作者作品的一部分,正如陈曦所言:“我特别注意这些雕塑同周围环境的关联,给人以视觉的和味觉的冲击,后面点了一些香,这也是对各种感官的借用。”视觉,即陈曦把自己对周遭境遇的思考同对雕塑的体量、结构、空间的探索相结合的成果;味觉,即其对既完成作品的持续创造。这种对“雕塑同周围环境的关联”的处理恰恰反映了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思维、多角度的实践应用。然而,也正是这次作品的成功展示,给了陈曦雕塑创作的第二次自信。

  力量, 真实的呈现

  再后来的系列作品如《巴别塔计划》也是其先前思想的延续,不过,在对雕塑语言形式的探索方面,陈曦一直没有停步,即便现在可能因忙于其他而无暇顾及一些既定的创作,结合本人及他周围的朋友——企业界、青年雕塑家、音乐界等来看,对很多事情的发生和正在发生,陈曦总结说道:“这些都是一种不可抗拒力。”

  当然,这种“不可抗拒力”不仅仅是一些可能的创作被迫推迟,可能的合作暂时搁浅,更有社会各方面给青年艺术家带来的困境。从他那里我也得知,他当年的同道之人如今也各有殊途,或开办艺术培训班或做一些行活。当问及对一些放弃雕塑生涯的年轻艺术家是否心生遗憾时,陈曦显得很淡然,“有一些问题自己不去解决就不可能得到解决,这里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生存。一个写实雕塑家,手头技术很棒,在没有被世人认可或当时收藏价位很低的情况之下,势必要做一些挣钱的事来养活自己,养活自己的创作。这个没有错,也没有什么遗憾的,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对一个成名的艺术家而言,在社会认可的前提下,参与到公共雕塑的事情里他会更加游刃有余,挣更多的钱,更方便维护他的创作。经济基础巩固之后,创作才能更加自由”。这也许说的是一个人,也可能说的是一群人,或许他自己就时刻准备着面对类似的情况出现。相反,当遇到他这样的心态,即便是现实也只能掩面而去。

  他的话语一直在耳际萦绕,在脑海里回荡,眼帘似乎浮现一幅幅画面:一个人的面前没有一条明确走向的路,但他周围却非常宽阔,在选择更广的尝试之后,他却看得很周到、全面。浮躁之于年轻雕塑艺术家,正如不可抗拒之于现实,它们都有各自存在的真理,即便不放弃创作,在半创作半制作的状态下诞生的作品,恰恰是对主体内心、客观时代的真实写照。“他们也不想浮躁,他们也想创作出很好的作品,但他们就是浮躁了,此时,浮躁也是作品,真实的作品。”陈曦说。

  而陈曦本人却努力回归到自己,“通过自己的作品去阐释我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正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这一点。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