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魔术 >> 魔术杂谈 >> 正文
浅析近景魔术【转载】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43:04 点击:

近景魔术,即近距离观看的魔术,其中包含了深层次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
  近景魔术是魔术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来的一大支系。早期的魔术是在宗教、祭祀、节庆等活动中刻意设计制造的神奇,后来发展为宫庭、广场、舞台上的魔术表演。而那些流传于民间的手上的、精微的、信手拈来的小小障眼法,则是近景魔术的雏形。
  各种类型的魔术经过各国历代魔术师创研打造,到近代,其主流定格于镜框式舞台表演,那些曾在巫觋、方士和民间走街串巷艺人们手头流行的绝活,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近景魔术系列。
归纳起来,近景魔术有以下特征:
  魔术师以小桌为表演平台,或坐或站在桌后,将钱">钱币、珠子、杯碗、扑克等物品一一演示">演示,观众们坐在小桌前,近距离地观赏。小桌子上的表演,成为近景魔术的主要特色之一,因此“近景”亦可以说是“桌面上的魔术”。当然舞台魔术中,有许多小套魔术亦可近距离表演,所以什么是近景魔术往往界限不清。目前,在比赛场合,是把桌面上表演的魔术作为近景魔术的界定。
  从理论上说,“桌面魔术”技法结构及表演风格更接近“中国魔术”,即“隐蔽面朝下”的魔术表演。魔术一般是在镜框式的舞台上表演,如果搬到桌面上来表演,藏头露尾,一些秘密往往容易被人发觉,设计魔术时只有将“隐蔽面”朝下,才不易被人识破。cDn-WWW.2586.wAnG这与千百年来中国的民间艺人在街头巷尾作艺,在围观下表演(行内称“撂地”),戏法的环境相似。事实上,今天所见的许多中外近景魔术节目,就是从《仙人摘豆》、《大变金钱">钱》、《月下传丹》、《平地拔杯》、《飞鼠盗粮》等中国小戏法中借鉴发展起来的。
  随着魔术艺术的发展,近年许多魔术师又汲取了舞台魔术环境的优势,利用“背后”这一活动区域,创造出更为扑朔迷离的情节。为此,近年近景魔术比赛时,除把表演区定格在桌面以外,还把观者限制于桌前(非请莫到魔术师身后)。
  再说表演风格。舞台表演虽然显得神秘,却总与观众产生距离,近年舞台魔术师们亦在努力“互动”,但总体仍在台上。近景表演则不同,它和观众零距离,如此难度除更需手法干净、一招一式天衣无缝之外,还必须靠语言来引导观众,方能完成设计严谨的节目流程,这与中国小戏法的表演不谋而合。艺人们的手和口(说白)融为一体,使人在感到亲切、幽默、风趣的同时,平易中发生了奇迹,产生互动效果。
  魔术是一项便于国际交流的艺术,近景魔术的轨迹亦然。比如近景魔术中的招牌节目《仙人摘豆》(即几粒小圆珠在几个碗之间出没的魔术),日本称为《茶碗与玉》,西方称为《杯球术》。许多国家的魔术师都称这是他们的传统艺术,可是传统有早有迟,在我国宋代就有记载,在欧洲近代的美术作品中亦多有描述。前辈作家茅盾在苏联访问时,亦曾见俄罗斯高手表演这个《中国戏法》,而在更古老的中东壁画上,亦有类似的描述。我想,这个节目能有今天的神奇,就是交流的结果,长期的砥磨,千百人的锤炼,才能精益求精,千姿百态。2003年3月在香港举行的国际魔术比赛上,加拿大选手尚法古拿的《杯球术》杯底的小球越变越大,最后这些实心的球连杯口也扣不下它们了。魔术传播能创佳绩。
  中国组织国际魔术大赛时间不长。以1993年首届上海国际魔术比赛为最早,比赛中不同类型的节目混杂比拼,好比体育中单杠与双杠的较量,很难有统一标准。其实,国际上比赛早已分门别类,1989年秋,我在索菲亚参加国际魔术节并担任大赛评委,那次比赛就把参赛节目分为:舞台专题魔术、大型魔术、手法魔术、近景魔术、女子魔术、儿童魔术、滑稽魔术诸项,那一次比赛结果,我国杨宝林的舞台专题魔术《古彩戏法——变水碗》和近景魔术《仙人摘豆》获得两枚金牌,并获大赛总冠军,实现了中国魔术在国际上金牌零的突破。因此,魔术的分类比赛,体现了真正的公平,利于人才的发现,此次上海国际魔术节为“近景魔术”单列项目,体现了对它的重视,也体现了主管部门对大赛组织的日益成熟。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