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行业资讯 >> 正文
周俊杰《书法美学论稿》研讨会发言摘要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39:09 点击:

  周俊杰《书法美学论稿》研讨会发言摘要

\

  【编者按】:近日,周俊杰新著《书法美学论稿》研讨会在河南郑州黄河迎宾馆召开。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中国书协研究部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恒,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河南省委副秘书长、省直工委书记王群,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吴长忠,河南省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耿开昌,以及郑彦英、张剑锋、王荣生、杨松璋、孙广举、朱培尔、吴振锋、李强、赵振乾、吴行、孟会祥、姜寿田、黄俊俭、王守国、王幅明、赵洪、董焕琳、王刘纯、贾玉民、周林坡、海萌辉、李放、杨海蛟、冯杰、西中文、姜宝平、弓胜涛、李中超、张体义、谷国伟、梁裕宇等出席了研讨会。

  会上宣读了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的题词和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赵长青的贺信。本次研讨会由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宋华平主持。

  宋华平:这次研讨会由河南省文联、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主办,河南省书协、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大象出版社、《书法导报》、观音堂煤矿承办。

  周俊杰先生是我省,也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曾任中国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CdN-WWw.2586.WaNG多年来,他在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上,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作品豪放博大并充满灵气,是“中原书风”的代表书家,他所发表的数百篇文章,出版的各种著作,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均能切中肯綮,其创作和理论,都对当代书坛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与周先生共事多年,他最令人敬佩之处,就是事业上极为勤奋。现在,他已届古稀之年,出版了《书法美学论稿》一书。他以深刻的思想,充满思辨色彩的论证,站在哲学高度,对书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书出版后,中国书协、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的领导非常重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今天召开研讨会,就是对这部书,以及周先生的艺术思想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首先请河南省委宣传部李庚香副部长讲话。

  李庚香:非常高兴参加周俊杰先生《书法美学论稿》研讨会。首先我代表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向周俊杰先生的《书法美学论稿》的出版和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十分厚重,特别是书法艺术,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滋养了包括张海同志在内的当代河南书坛一批又一批优秀书法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原书风”,在国内书法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周俊杰先生是河南书坛当之无愧的代表性书家,也是“中原书风”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20世纪80年代书法复兴以来,积极致力于中原书风的倡导与弘扬,对中原书法在中国书坛重镇地位的构建与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法美学论稿》是周俊杰先生继《周俊杰书学要义》、《书法复兴的寻绎》、《周俊杰书法序跋集》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书收录了周俊杰先生的重要书法美学文章,集中展现了他的书法美学研究成果,开启了当代书法审美变革的思潮。该书的出版必将对繁荣河南书法艺术,弘扬“中原书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全省文艺工作的形势很好,机遇难得,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弘扬“中原书风”,推动河南书法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在全国叫响“中原书风”这一品牌。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书法的宣传、推进力度,通过各种途径,把河南书家推向群众,推出更多的书法艺术家和书法大家,不断扩大“中原书风”的影响。希望河南的书法家要珍惜“中原书风”这一重要品牌,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断提升“中原书风”的实力和影响力。

  要出书法大家,出书法精品,弘扬“中原书风”,书写中原经济区建设华章,要靠更多的书法精品说话,要靠更多的书法大家来证明。当前,全省新闻战线正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努力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所以,我省的书法家也应该解决这个问题,在创作上要有雄心,在人民面前要虚心,对人民有爱心。希望全省广大艺术家尊重书法艺术传承和创新的规律,继承传统、大胆创新,在书法艺术的大道上,孜孜以求,要坚决摒弃浮躁等不良习气,真正沉得住、坐下来、钻进去,努力创作更多的书法艺术精品,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

  要继续加强书法理论的研究。任何一门艺术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就很难达到艺术的高度。希望全省广大书法艺术家在坚持书法创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广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文学艺术理论,尤其是要全面的了解掌握,于书法艺术紧密相关的哲学、历史、文学、美术等方面的知识,推动书法理论研究,推出更多像周俊杰先生《书法美学论稿》这样的优秀书法理论成果,为弘扬“中原书风”,打造书法强省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陈振濂(中国书协副主席):沈鹏先生、张海先生都已经对这部书做了高度的定位,表明了它的时代意义和它将来可能产生的历史意义。我看了这部书,有几个方面的感想。首先,这部书是新时期书法发展30年的结晶。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人在2010年、2011年一个很短的时间里面写出来的,它是一个很长时间的积累,这部书里面的很多稿子我们以前都读过,它的份量主要是体现在它是一个30年的书法学术发展的历程和书法美学发展的历程。我记得1983年、1984年的时候,中国的年轻学子对两个东西最有兴趣,一个是书法热,一个是美学热。这部书更好把两个热集中在一起,这里面有很多的成果。回想起来,这样的一部书可以让我们想起30年以前,我们当时在从事书法美学研究的时候,我觉得有很多美学的术语、概念、涵义都是我们这一代人,把这些概念和定义确定下来的,在古典书论里面,也有书法美学,但那个时候的书法美学不是一种学科形态,而是近代学术中西交流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我和周俊杰等在做学问的时候,并不是把西方的概念拿来就用,我们完全会考虑美学概念对于书法是不是有用。我们的筛选,是在尊重美学的学科架构的情况下,使它具有非常明显的书法立场,而不是美学家在解释一个美学问题的时候,今天拿书法解释,明天可以拿电影解释,再后天拿绘画解释。对我们来说,书法美学不是书法随意的被填充到美术架构里面去,而是恰恰是美学的体系方法拿来为书法所用。所以,对我们来说,对书法没有意义的美学问题是可以不谈的。第二,我觉得今天书法美学不足的地方在于参与的人很少,也没有这么多的学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美学潮的退潮,书法美学参与的人越来越少,一直到今天,都有这个问题。这意味着什么?大家对这个话题,好像开始慢慢的冷淡了,我觉得这是当代中国书法一个非常遗憾的时期,后继者越来越少了。高校培养的大部分是研究史学的,因为它原有的学科支撑比较强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天探讨《书法美学论稿》,我觉得有它特殊的意义。其实,我们今天开这个会,不仅仅为周俊杰来开这个会,而是想呼吁一下,曾经在10年以前,书法美学有过辉煌,而今天它处于一个低谷期,我们希望在今后的若干年里面,能够再出现一个兴旺期和一个发展期。

  12月底,有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每一次的书学讨论会,征稿的论文基本上史学站了大部分,美学的极少。尤其是两类的论文在一起,史学占便宜。当然,有一定的评委因素,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美学的论文数量低于史学的论文数量,这是一个要直面的问题。美学和史学相比,史学论文的学科规范和格式,比较齐备,书法美学的确是个弱项,所以我们特别希望通过《书法美学论稿》研讨会,能够重新捡起我们曾经失落过的这一段书法文明。使得这个领域,也不至于太寂寞。我觉得今后的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最好能够向其他的科研机构一样,分成若干个学科组,比如说有史学组,有教育研究组,美学研究组,使得每个领域各自有各自的发展,然后吸纳更多的人才做这样的工作。

  通过这部《书法美学论稿》能够想出这么多的问题,这本身已经是周俊杰先生给我们的一个贡献了,如果我们看了这部书,我们就想到这部书,我觉得只不过替周俊杰的个人来做这样的事业,但是如果能够通过这样的一部书,反省当今的书法美学问题,我觉得这部书的意义就不在于个人的高度,而在于他对这个时代,对书法美学研究的现状,会产生一种冲击力,他会逼得我们思考很多非个人的、对学术的推进有莫大好处的话题,这样的话题我觉得是今天的研讨会更有价值的一个内容。

  刘恒(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前面的发言已经把这部书的背景和意义都说得很透彻了,我只是想就这部书和周俊杰先生谈一些自己的感受。就像刚才陈振濂副主席说的,书中有些内容以前读过,这是他古稀之年把自己半辈子思考的问题和能代表他的成果的重新整理、重新整合。他写这部书一看就不是在学校教书的人写得,不是按照教科书式的概念、基础,按部就班来弄的,他体现了非常明显的个性特点,他是一个书法家在搞美学研究,和纯粹的搞美学研究的学者还不太一样。这部书,上来就讲主体精神,这是他多年来一直呼吁和强调的。接下来讲的书法形式、艺术形式等问题,也是带有很明显的或者是很强烈的,他个人在创作或者对书法的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他所认定的书法形式的各个表现方式,以及延伸。更多的不在关注形式的本身,而在关注形式的意义,以及形式在当代书法创作里面的作用和各种表现,所以他这个书不是教学式的,更多的是个人的思考和发挥,我觉得作为他这部书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用了很多的篇幅在谈书法的欣赏问题。其实,除了书法圈里面的这些圈内人之外,虽然社会上书法很热,但从艺术的本质上真正能够欣赏书法、理解书法的人并不多,很多爱好者都停留在写好字这样的层面上,周俊杰先生用了这么多的篇幅,说明他对书法欣赏的思考已经具有相当的深度,超出了一般的泛泛品评鉴赏的层面,更多的已经深入到对这个艺术门类的挖掘及文化价值意义。我想这对于当前的书法热,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甚至对于专门从事书法的专家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想谈的另一点就是,通过这部书使我们更能够感受到周俊杰先生这么多年来对书法的执著,对书法思考的坚持,刚才振濂先生说了,这么多年就他还在坚持美学,看了这部书我感受更深的是,他在看到我们一般人看来和书法没有关系的一些现象,包括其他的艺术门类,都把它和书法联系起来,他能够把欧洲的建筑、雕塑、绘画,甚至音乐,和书法都结合起来。书中的许多照片好多都是他自己拍摄的,这里面就体现出了他对书法的热情。当前的书法界,尽管我们也出了很多的成果,每年出很多的书法史、书法理论方面的著作,在信息这么丰富的时代,这部书的出版还能使人眼睛为之一亮,我觉得这个书的价值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确。

  朱培尔(《中国书法》副总编):在周老师他们那一辈人当中这么多年能坚持书法美学的研究,关注到当代书法的创作,这样的理论家其实并不多。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批理论家,到了90年代都开始转到史论的研究,或者转到教学和其他的方面,或者转到纯粹的创作,这几年对于美学的关注,杂志的编辑在文章或理论成果的取舍方面,确实有一些偏向。现在,是书法创作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怎样把着眼点更多的关注到当代的创作?我觉得书法美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史论远水解不了近渴,没有美学的研究来得更近。

  周老师的《书法美学论稿》,虽然都是以前文章的汇总,但我觉得这本书的编排、出版的时机,对于当代书法创作,都有很大的启发,书中的一些文章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很多人当时已经看过了,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又有很多新的想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对于周老师以前成果的汇总,更是对当代书法美学重要成果的汇总。

  孙广举(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我对书法是一个执著的爱好者,在整个文艺理论这方面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所以现在读这本书很亲切,同时也很吃惊。近二三十年年来,周俊杰先生一直致力于书法美学方面的研究,形成这样的一部著作,使我感觉他是为当前作的,也是为今后而作的,应该说是博大的,这是一本觉悟者之书。在一定意义上,这部书是对前30年书法理论的总结,也是书法界具有体系性和开创意义的作品。我觉得就理论创作的意义上讲,有两点启示极其有价值。

  首先,是理论勇气。有争议的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正是这个理论勇气使他这部理论成果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

  其次,是要有相匹配的理论能力。如果只有勇气没有相匹配的理论能力,也是空的。充分的准备条件,进行充分的理论创作,把勇气转化为成功。这部书我感觉他在理论能力,有几个方面做得非常好,一是融汇古今。坚持理论的现实品格,但不走厚今薄古的路子,而是以深厚的文化为根基,以现代美学的理念来阐释传统,在融汇古今中,生长新的理论。二是贯通中西。我刚才说读了周俊杰这部书很惊讶,就是指对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美学思潮,以及各个思潮吸纳的广度和深度,他把这些西方的新思潮、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用以建设中国书法艺术的问题,达到这种贯通的程度。三是技道互阐,然后成功了他的理论成果。所以,周俊杰的这部理论著作,对书法爱好者的启蒙,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吴振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美术博物馆典藏部主任):今天我谈一下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我觉得在一个领域里面,如果他的立场能够站得很高的话,任何的云彩都是遮不住的,周先生的著作,就有这样的特点。

  其次,我感受最大是周先生他本身就是一本大书,作为晚辈,要研究他,可能一本书、两本书都不够,多少年来他作为一个新时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在书法理论、书法史、书法美学、书法批评和书法创作等诸多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周先生站得高、看得远,而且有一种历史担当精神。作为一个古稀之年的人,还在不断的吸纳精华,他不仅仅是我们的榜样,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尤其在当下书法界。我觉得陈振濂老师刚刚谈的观点,我特别欣赏,就是周老师这部书的出版,应该引起社会和书法界的反思,才能更加显示出这部书的意义。

  张剑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副主席):周俊杰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个老师,为人坦荡,治学严谨,精力充沛。这部书我感觉是编排科学,印刷精美,内容非常丰富。它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一个精美的图书,是因为周俊杰对于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一生当中对书法的孜孜追求,无论从中外文明史和中国的书法发展史,从各个角度来论述书法美学。他出于对事业的使命感,一直坚守这个阵地,对于书法美学的研究始终不渝。另外,他对生活的追求,也是丰富多彩,周先生不仅仅对书法有所研究,对摄影、舞蹈、西方美学等各个方面,各个学科都有涉猎,从这部书当中所列出的1000多张精美的图片当中,也就足以证明周先生对生活的追求是丰富多彩的,之所以对书法美学有这么高深的、精辟的论述,也是取决于周先生对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界精华的提炼。

  这部书不仅是他对几十年书法实践研究的结晶,也是对书法美学的一种感悟,同时也是周先生终身目标实现的心语。我认为周先生这部书感情是真挚的,心境是明亮的,所以他的生活也是幸福的,我衷心祝愿这部书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振奋我们书法主体的精神,吹响书法美学研究的号角,同时也是激励后学,使书法事业繁荣昌盛。

  李强(河南省书协副主席):我在这里想谈一下周先生著书立说的特点。在学术方法上,周先生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科研成果和中国美学相结合的方法,这一特点在周先生的专著里面,都可以看得到,这就使他综合的知识面在研究方法上提升到一个高度。第二,是他理论与实践并行。书法研究如果是纯理论形态,对书法没有一种实践的话,有时候会说一些外行话。刚才陈振濂先生说,周先生是独树一帜的,从书法家成长为书法理论家,成长为一位学者。他对当代中国书法是有非常大的贡献的。再一个,是他在普及方面,我觉得这点也是非常可贵的,他思维的深度通过图片来简化,这样达到的效果肯定是非常有益的,而且对于普及书法教育,引导书法爱好者走向书法更深层次的理论和美学思考,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王荣生(中国书协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书法导报》总编):首先借这个机会,对周先生这部《书法美学论稿》的出版表示祝贺。就我个人而言,我对周先生应该说是比较了解的,既是老乡,又是多年的朋友。今天大家能看到这么一部厚重的著作摆在面前,不是偶然的,因为周先生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书法创作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勤的耕耘、花费的心血是常人所难以比拟的。在20世纪70年代的开封就是绘画界的名家,过去他是以美术为主,70年代末转向书法。他从事理论研究,也是70年代末开始的,研究的切入点是从书法美学开始的。理论研究在当时非常薄弱,大家都认为他的文笔很好。当代书坛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是与周俊杰先生、陈振濂先生等一大批的理论家做出的突出的贡献分不开的。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基本体现了30年来书法美学研究的成果。总之,这部书无论是印刷、设计方面、内容都是非常优秀的。

  赵振乾(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目前,国内书法界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应该说不够同步,也就是说学术研究相对薄弱一些,书法创作由于中国书协这些年来一直在做,可以说轰轰烈烈,届展、单项展、各个省的展览,还有国家的一些重大活动的展览,可以说是应接不暇,但真正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和学术专著,应该是比较匮乏的。我认为,陈振濂副主席,刘恒主任,就这个问题讲得非常好,周先生这部书的出版,一定程度是对学术研究的推动,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就河南书法来讲,省书协不管是以前的主席和现任的宋华平主席,一直重视这方面的工作。由于各种原因,这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后继的人才,相对少一些。再一点,就是河南高等书法教育起步也相对晚一些,在整个氛围上还没有和艺术创作形成呼应的关系。我想到一句话:天将大任与周公。周先生与河南的书法的繁荣局面是绝对不可分割的。周先生这本书,包括陈先生等的著作,填补了中国书坛书法美学方面的空白,这个贡献是巨大的。

  吴行(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刚才,刘恒主任说的其中两点我是深有感触的,一是说周老师在理论上一直充满热情,周老师看到一些雕塑、一些线条的东西,就很敏感的和书法联系在一起。另外,他属于有容乃大,能兼容很多,包括一些现代派的书法,一些非传统的、非主流的,他都能接受,并且运用到理论中,做一些总结。多少年来他一直这样。这部书事实上是他以30年的功力做成的一个蔚为大观的大部头的书,也是周老师30年来理论的总结。印刷、选图都非常精。二是周老师用大量的时间在搞创作,然后把书法美学做一个总结,他站在一个创作的角度上,更容易被别人接受。河南的书法理论实际上在周老师的引领下一直在往前走,包括现在很多的书法家都是在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的提高的,从这一点说周老师真是河南的领军人物。周老师这么大年龄了,他现在还在为书法美学作贡献,这是值得我们这些学生很钦佩的。

  周林坡(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这部书在历史基础和精神研究方面,确实是引领了中国书法几十年的发展,而且它对时代精神和主题精神的研究,充分体现在周俊杰先生的书法创作中。所以,从书法创作中总结出理论,又从理论方面的研究,指导书法创作实践,周俊杰是当代中国书法理论和艺术创作的双栖明星。他对书法理论的研究,不仅走在河南的前列,给河南做出了榜样,在全国也确确实实起到了领军的作用。

  金纲(北京大学教授):周先生的书法风格究竟是什么?我从我个人的角度,对周先生的书法风格做一个我个人的界定,我认为可以用四个字:流利顿挫。流利和顿挫这两个词,在我看来多少有一点矛盾,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矛盾构成了周先生书法艺术的内在张力,这种风格的来源是纯粹中国化的,是一种民族化的表示,为什么用民族化的形式来表示?我把它理解为是一种文化的乡愁,是周先生在现代化的大的背景下,在艺术论坛的寂寞之中,执著于这种传统的艺术回归。我想到的是周先生的艺术风格,他为什么能够回归古代?面对的对象是什么?他要解决什么问题?他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他的人文关怀是什么?我关心的是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才可以得到更圆满的解释。这几年,我通过阅读周先生作品的时候,就发现了流利顿挫,至于怎么阐述这个问题,我将来会出一个文来专门论述这个问题。我认为周先生现在已经影响了中原的书风,并且也正在影响着中国的书风,而中国这种书法风险,就像刚才我们说的这种文化的乡愁,他直接来源于夏商周的金石之气,承接着风雅颂的韵。并送打油诗一首,献给尊敬的周先生:韵承风雅颂,气接夏商周,时显无不赏,得意动九州。

  郑彦英(河南省文联副主席)通过研读这部作品,我知道了书法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关系,知道了国人自有文字以来,就对书法艺术的无比热爱。通过此书还可以看到周公在治学上的严谨,对学术的尊重,特别对于几乎已成定论唯物主义的问题,周公敢于面对,并指出美的法则是以主观为指导的,是心灵创造的体现,这是很多人悟到而不言的,而周公毫不忌讳。周公给我们树立了艺术家的样本,既然投身一门艺术,就要把这门艺术悟透,不但本身要加强艺术实践,更重要的是要对这门艺术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研究。周公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周公而言,生命和艺术是合二为一的,所以很多人只知道周公神采奕奕,而不知道神采奕奕的原因是书法艺术进入了他的生命过程。比如说,周公在去台湾考察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他想尽办法把该院的书法图片收集整理,在本书中这些图片大方光彩,而这个事件表现出来周公为艺术处处留心,时时牵挂的状态。留心和牵挂使生命充分活力,充满动力,从而使生命之树常青。

  王守国(《大河报》总编):这部书刚出版的时候,我就被这本书宏大的气势、精美的装帧、科学的编排所震撼。我觉得书法本身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创作活动,而书法美学的研究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理论化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书法欣赏和一般的书法评论。作为哲学的书法美学和作为艺术的书法创作这两者之间,应该说有内在的关联,但就在一个人日常的这种创作的过程之中,两者之间是有冲突的。我觉得周公在书法创作达到如此艺术高度的同时,还能够对书法美学进行研究,并且出版了这么厚重的一部书,我觉得是十分可贵的。

  王幅明(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拿到周俊杰先生的著作《书法美学论稿》第一个感觉就是重。首先是外在的沉重,伴随着阅读又感到内容的厚重,这是周先生近30年来书法美学论文的合集,该书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图文并茂,书中有大量的彩图,不仅仅是书法,还有中西方的绘画和雕塑等。从立意到论述都充满着新意。其二,是研究的问题不是面面俱到,也不追求大而全,抓住事物的本质,直入其内。其三,是研究视野开阔,古为今用,洋为今用。作为新时期一位举重若轻的书法家,周俊杰涉猎的理论几乎是全方位的。书法美学只是他理论研究的一支,和其他的学者相比,书的文字并不算太多,但由于其研究视角的独特性和理论所达到的深度。《书法美学论稿》因其图文并茂和印刷精美,必将在中国当代书法美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

  冯杰(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我今天谈的是书法美学意义上的化学变化。如何区分古代书家和当代书法家?我自己有一个评判的标准,我认为最大的差别是有文有字,有字无文,无字勿文,当代书家更多的是有字无文。当然,周先生主导的是有字有文,他不仅是双管齐下,几乎是数管齐下,这在当代书坛不多,就书法的背景而言,周先生是蔓延性、辐射性。我们都说周公有一个大概念,就是喝大酒出大字,如今也出了一部大书。这部书不但从形式上大,从内容上也是,我读的时候有一种奢华之感。对这部书我不能完全吃透,我认为这部书有三段线条:一是纵的传承,二是横的一致,三是纵横碰撞相溶。在传统书法美学里,苏东坡把书法上升到一个相当高的美学之境。中国书法始终是新文化,我认为所谓的返回古典,就是返回古文化。周公的这部书为书法美学提供了新的元素,他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诸位书家更深入的系统和研究,我认为周公在这里开拓了一方空间,具有启发性,他近似于一个书法的万花筒,可以派生出很多的图画。这就是我说的书法上的化学变化。

  王刘纯(大象出版社社长):看到这部书感觉有四个字:“书如其人”。这部书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包括里面的图片,这里面周先生倾入了很大的心血,特别是除了对内容的阐释之外,我觉得周先生在选取图片上非常的精细,独具匠心,在图片的选择方面给读者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出版形式上用了这么多图确实是一种创新。

  西中文(中国书协原学术委员会委员):周老师我们在一块儿工作多年了,对周老师我是非常敬佩的,因为他对学术上的执著,在做学问的深钻的精神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今天,我在这里想说的,就是怎么样认识这本书。从表面上看,周先生不但是一个书法家,而且是一个理论家,他对于古今中外的学问都有广泛的涉猎,当然这个评价是不错的。但是,他的意义在于它的视角是摒弃了完全用西方观点来观察书法,来看待书法的一种机械的眼光,同时也跳出了那种完全传统的历史的眼光。就是把二者融合起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站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角度来看待书法美学,我觉得这才是书法美学研究的真正方向,也可以说这部书是揭开了当前书法美学研究的新的一页。

  贾玉民(《美与时代》杂志主编):非常钦佩周俊杰先生锲而不舍地,为打造“中原书风”坚持了30年,为河南的书法打出了一片天地。周先生一直致力于书法美学的研究。周俊杰先生直接切入到书法艺术、主题精神、生命意识和书法家的个性,切入到根本,而且锲而不舍的深入挖掘,这是很值得我们敬佩的。

  李放(郑州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它不是一部新作,而是一个原来的旧作的重印本,而这个重印绝不是重复的意思,我今天就想讲不重复的问题。关于版本的制作我跟周老师当时就讲过了,太好了,但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部在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产生的一个经典著作中,得以重印对我们今天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这种重印对我们的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支持。

  海萌辉(河南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郑州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我觉得周老师的书法理论研究,是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的,是现实主义的书法理论家。30年来,每次重大的书法热点问题的讨论,书法创作倾向的讨论等,他都参与其中,为什么今天很多人的发言,提到了20世纪80年代?正是由于透过周老师的《书法美学论稿》我们可以看到, 30年来中国书法所经历的思想上的波折进化及其内在规律的不断被揭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现实主义书法理论家的特色。第二,周老师的书法美学是建立在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也可以说西方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是周俊杰书法美学的两块理论基石,在这本书里面体现得非常明显,我们从中发现它的共同点,这是中西文化融合和融汇的,在周老师这儿是一个经典之作,或者是一个典范之作。第三,周老师的书法理论研究厚基础、宽口径、大视野,所谓厚基础,就是周老师的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对于中国传统美学,对于西方美学还有他自己创作实践的这样一个深厚的基础上,是一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这样一种宏大的基础。所谓大视野,就是在周老师的研究里面不拘泥于一个点、一个面,这部书里,可以说纵观中西上下几千年,各个艺术领域,他统统涉猎了,我觉得这种视野的开阔,是我们书法理论研究一个值得学习和参照的地方。

  杨海蛟(河南省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河南农业技术学院院长):这部书体现了周老师早期的书法美学成果,这些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书法美学大讨论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奠定书法本体论的主流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周老师的学识和见解给我们晚辈很多启示。就周老师对书法艺术的理论贡献谈两点:第一,是他对书法学科构建的贡献。周老师学识渊博,精力充沛,其理论研究涉及的面非常宽,尤其是致力于20世纪书法史,以及对当代书坛现状的批评和研究。年轻一代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研究者,都是深受周老师的影响。在当代书法理论研究领域,周老师对书法艺术所做的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以书法艺术的本体论和价值为出发点,归纳出一系列美学观点、思想观点和批评观,同时又是一种学术思想的超越性及学术研究的所特有的指导性和深刻性,进而也确立了周老师自身独特的视觉。第二,是他对当代书法思想启蒙的贡献。今天,我们看到了中国书法美学的一个基本框架和概念,和书法美学学科的构建,周老师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书法思想的启蒙所作出的积极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宋华平:因为时间的问题,研讨会暂时到这里,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周俊杰先生讲话。

  周俊杰:我现在就想说 “感恩”二字。去年,我写过一篇文章,里面就提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包括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那么将是不幸和不道德的”。所以,我想今天就表达两个字:“感恩”。感谢今天这么多专家,围绕我这本书发言,还有工作人员确确实实都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谢谢诸位。

  宋华平:因为时间问题,我就讲三句话。第一,周俊杰先生不仅仅是河南书法理论的带头人,而且也是全国书法的带头人,他这一部书不仅仅是河南书法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也是全国书法理论界的成果,是他30年书法学术研究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学术史的一个书法研究的结晶。第二,从他的这部书和他处事的态度各个方面,能够看到周先生就是想为历史留下一些东西,为中国书法史留下一些东西,为书法界的同仁留下一些东西,再一个就是他的人生态度,周俊杰先生的静动结合、创作与理论的结合、创作与诗文的结合等方面,都为我们在座的书法家,尤其是河南的作者做出了榜样。第三,就是通过周俊杰先生的《书法美学论稿》,我又想到了河南书法将来要如何发展,因为周俊杰先生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但是他毕竟已经是70岁的高龄了,尽管他身体、心态很好,但谁来替代他?谁来接替他?这是我们要思考问题,要填补这个空白。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