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法名家 >> 正文
智永的书法艺术成就对世人的影响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40:18 点击:
  晋、唐两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两座高峰。在晋、唐之间。有一位承启两峰的人物,这就是智永。智永,名法极,俗姓王氏,为晋代书圣王羲之七世孙,会稽(令浙江绍兴)人。智永生活在陈、隋间,早年与兄孝宾一起出家为僧,世号永禅师,省称永师。     明代书法家解缙说,“自羲、献而下。世无善书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书学中兴,至唐而盛。”(《春雨杂述·评书》)解氏的“善书者”标准,未免过于苛严,如,献之的入室弟子羊欣、羲之的四世族孙王僧虔、创小篆飞白的萧子云,便是分别见重于南朝宋、齐、梁的名家。但是,解氏对智永继承王门传统、为唐代书法艺术兴盛作有重要贡献的估评,是颇有见地的。     “智永学逸少书极精”(宋朱文长《续书断》),“尤得右军之髓,●(淆刘熙载《艺概》)。智永书法,诸体兼善,唐张怀瓘作《书断》,将其隶书(正书),章草、草书列为“妙品”。行书列为“能品”。智永传世杰作有真草两体《千字文》,“圆劲秀拔,蕴藉浑穆”(清梁  《评书帖》),神韵敦淳优雅。自视甚高的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声称“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八面”(《宣和书谱》)。然而,他见了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也不禁赞道:“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海岳名言》)据宋高宗赵构《翰墨志》等书记载,智永居住在永欣寺阁(故址在今绍兴)三十年,书写了《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分赠给浙东诸寺。CdN-WWw.2586.wANG智永手迹流播既广,斐声天下,登门求取墨宝的入接踵而至,竟使智永住处门限几被踩烂,只得用铁皮包裹起来,人称“铁门限”,一时传为书坛佳话。在缺乏复制印刷等物质条件、书道秘传难可求得的当时.智永书法竟如此盛极一时,其对后世之影响,也可想而知了。     唐初,太宗李世民推尊王羲之,故书坛崇王风气至盛。然而,除了少数几位受太宗青睐的书家,得幸奉诏临摹羲之真迹外,一般士大夫能一睹摹本,已弥足珍贵。相较之下,隋唐相衔,智永墨迹便较易求赏。何况智永“虽非书学之大成,固自书宗之正脉”(项穆《书法雅言》),笔力纵横,绰有祖风,故学者奉之为宗匠,率以为楷模。清包世臣谓“永师之后,虞、欧、褚、陆、徐、张、李、田、颜、柳各奋才智,大畅宗旨”(《艺舟双楫》)。其中虞世南,更是直接师承智永。“世南传之智永,内含刚柔,立意沈粹,及其行草,遒媚不凡”《书法雅言》) ;“虞永兴(世南)书出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艺概》)。都指出了智永书法对唐人的影响。稍后的书艺方家张旭,则以得智永再传为荣,说:“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波。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引自唐卢携《临池诀》)嗣后,虽无以智永再传子弟自居者,而得力于智永,名重于世的书法家,代不乏人。     智永之书,无论真草,法度谨严,稳健秀雅。点画顿转、左右向背、上下承盖、起行收藏,皆能意到笔到力到,一丝不懈,有章可循。因此,历代学者多有以智永作品为读、临范本,细细揣摩仿学,从中悟求书法要领。如,以笔法端雅淳厚、涵泳隽秀著称的宋高宗,实得力于智永为多,元代大家赵孟頫,“临智永千文,乃是当行,可十得六七”(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元书家揭傒斯《临智永真草千文》,为其主要传世墨迹,王世贞《三吴楷法跋》中,谓明代书家王宠等人楷书,从学智永入手,明代书画名家文徵明,在临习智永书法上也曾大下功夫,收益明显,唯“气力不厚劲”(《评书帖》)。近代书法大师沈尹默,三十岁后也是从临学智永着手,进而上溯二王的。此外,历来不少有成就的书法家也颇提倡临摹智永法书,如,包世臣谓草书最难写,应先习永师《干文》(见《艺舟双楫》),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学草书,先写智永《千文》、(孙)过庭《书谱》千百过,尽得其使转顿挫之法:形质具矣,然后求性情,笔力足矣,然后求变化。”当今出版界,也一再为有志学书者印行智永《千字文》,其意盖在于此。     纵观书坛历史,凡成就灿然者,既有所宗,更有自己面貌,智永亦然。自唐人李嗣真谓“智永精熟过人,惜无奇态”之后,论家多有袭用这一观点的。此论虽不无道理,却又未必尽然。这是因为智永既宗法远祖羲之,论者便处处以其家法较衡。殊不知学生毫发酷肖乃师,直如模刻翻版,又岂能自立?既善继承,又有发展,方可名家。智永“师远祖逸少,历记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夷途良辔,大海安波。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书断》),智永“又亲受法子(萧)子云”(《衍极》刘有定注),“智永、虞世南、颜鲁公书折作转笔,又间参篆籀”(《评书帖》)。这些记述,正说明他兼蓄博采,心得诸家,自成格局。再说所谓“无奇态”,苏轼便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说,智永书法“骨气深隐,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奇趣”(《沦书》)。智永的书法具有永恒不衰的艺术魅力,苏轼的这番论述,正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智永毕生致力于书法艺术。相传,他每每把退笔(秃笔)随手置于大竹簏(或谓大瓮)内,竟至装满十簏,后来他满怀深情地把这些退笔埋葬于地,并自制铭词,号“退笔冢”(事见《宣和书谱》、《书断》、《尚书故事》、《徐氏笔精》等书)。退笔成冢的故事,反映了一位艺术家孜孜不倦于事业的勤勉精神,给当时和后世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唐书法家徐浩在所著《论书》中,即据以否定了“宇无百日工”的时俗见识,强调了书法艺术“非一口一夕所能尽美’,必须作终身不懈的努力。     日本日下部鸣鹤所藏《正草干字文》纸本墨迹卷,唐时传入,《东大寺献物帐》中有著录,传为智永亲笔所书。另有石刻本,成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世称关中本,在今陕西西安碑林。智永传世作品还有行书《归田赋》,明时真迹尚存,曾刻入《馀清斋帖》,仅六行,书法清劲,为世所重。后又刻入《秀餐轩帖》。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