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法名家 >> 正文
碑帖交融的书法家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40:28 点击: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乙盏、巽斋,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土,官安徽布政使。早年精干帖学,得法于包世臣。中年则嗜张裕钊,并由帖入碑,熔汉隶。北碑、章草于一炉。60岁前后化黄道周、倪鸿宝两家笔意,结宇前俯后仰,用笔方侧翻转,给人以纵肆动荡之美感。     郑文焯(1856—1918),字叔问,一字俊臣,号小坡,别号瘦碧,晚年自号大鹤山人。汉军正白旗,山东高密人,光绪年间举人。他善书法,结体纯取南碑,而波磔骏发,又兼有北碑之妙,书法埔峭冷隽。     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戡、海藏,福建福州人。曾任伪满洲国总理兼文;教部总长。他以善书著称,尤以行书见长,字形多呈瘦长之势,中部收缩紧结,左右撇捺伸展舒放,在端严的气象中时露奇肆的意的。  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后更名璜,字渭清,号濒生、木人、杏子坞老民、白石老人、齐大、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他工诗,善书画,长于篆刻。篆书出自《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行书取自秦汉碑刻,略参李邕、郑板桥,早年则得力干金农、何绍基为多。     张大干(1899—1983),原名正权,小名季,后改为爰,号季爰,字大干。他是诗、书、画、印的全材,曾拜曾熙、李瑞清为师,又得到沈曾植等前辈的熏染。他的书法以行楷和行书见长,篆隶亦佳,章草也很雅致。其书法画意甚浓,行楷力学北碑,并参入篆,隶、草法,书势雄强博大、沉着洒脱。CDN-www.2586.Wang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其书法取法大篆的圆意与汉魏碑版的方劲,兼参李北海行书的开张与雄健体势,同时学习了一些摩崖书法的笔法,因而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貌。最能代表其书法风格的是他的后期创作,别具特色。     于右任书法的两个特点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号骚心,字右任,别署刘学裕,陕西三原入。曾长期任监察院院长,1964年病逝于台湾。于右任书法有两个特点:一是笔刀雄健,笔法丰富;二是骨干平工,稳中求昤。他最初学书从赵孟俯人手,写得熟而肥,后专攻北碑。于右任早期书法多用方笔,梢后渐用圆笔,后来随着结体上的放逸纵恣,在闲笔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改态。他熔篆、隶、草、楷笔法于一炉,以中锋为主,综合运用折锋、断笔、顿挫、波磔,于圆润浑厚中多贝波势,形成其行楷作品蛆具的笔法特征。在结字方法上,于右任首天取法北魏碑刻文字严谨扁方印体势,建立了平正的骨干;然后放纵变化,似斜反正,以气贯、神足、结法奇险取胜。1927年前后,于右任开始研究草书。他学习草书,由章草至今草,形美笔简,劲健奇崛,结体上似断意连,一气呵成,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凝注。1932年,于右任在沪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研究会,并出版《标准草书》。1936年,他又以笔试法写成《标准草书千字文》,先后印有10个版本厂为流传。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