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法名家 >> 正文
生命的痕迹——梁漱溟先生手迹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40:33 点击:


 晚年梁漱溟在书写。     从事著述撰写之事,常有人喻为“笔耕”。这一譬喻很形象、很生动。以种植为业的农人,终年辛勤劳作于田野,必须付出大量劳动,流淌许多汗水,才有好收成。如同农人一样,以“笔耕”为自己的工作之人,也只有进行艰苦的脑力劳动,付出无数心血,最后才能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思想见解,献给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份精神财富。这些思想见解就是“笔耕”之人所收得的“果实”,而这种“果实”的具体体现,就是那形成文字的手迹。     这些文稿所体现的思想成果,饱含着梁老这位“笔耕”之人的心血,是来之不易的。何以说是来之不易呢?我们从他以下所说的话里,或许能得到一些解答。
   
 梁漱溟书《时刻自警》
    “我这个人本来是很笨,很呆,对于事情总爱靠实,总好认真,……就爱寻求一条准道理。cdN-wwW.2586.WANg”当我“眼前若有了两个道理,心中便没了道理,很是不安,却又丢不下,如是就占住了脑海”。这样,我“对一个问题肯用心思,便对这个问题自然有了主见”,即“自家有判别”。“只有自己先有主见,或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而触处皆是问题,憬然于道理之难言,既不甘随便跟着人家说,尤不敢轻易自信”。就如此再三再四思索,寻求解答。“因为这样,我虽不讲学问,却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被我收来,加过一番心思,成了自己的思想。自己愈认真,从外面收来的东西就愈多,思想就一步一步地变,不能自休,就成就今日这个样子。”简单地说,我“就从这样沾滞脾气而有这个东西出来”。这话或可这样去理解,即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自己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或那“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倔劲帮助了他,使他有所成就。

  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手稿     以上这些话,是梁老在完成其成名之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所说。我们是否可以从中理会一些他“笔耕”经历的曲折与艰辛呢?     在1949年撰成《中国文化要义》后,在此书的《自序》中,他再次谈到“笔耕”中的心得。他是这样说的:     “我是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从而根追到其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寻个明白。”“然却须知,尽受逼于现实问题之下,劳攘于现实问题之中,是产生不出什么深刻见解思想的;还要能超出其外,静心以观之,才行。”还应明白这些深刻的见解思想是“朝夕寤寐以求之的一点心得,其中有整个生命在,并非偏于头脑一面之活动;其中有整整四十年生活体验在,不是一些空名词假概念”。     以上是梁老就其一生关心的中国问题--如何“笔耕”而说的。他还就其一生关心的另一大问题,即对人生问题是如何苦苦寻求作解答,对此他说过这样的话:     “在感受中国问题刺激稍后,又曾于人生问题深有感触,不能自已。”于是“就以人生问题之烦闷不解,令我不知觉走向哲学,出入乎东西百家”。“又当其沉潜于人生问题,反复乎出世与入世,其所致力者,盖不徒在见闻思辨之内,见闻思辨之外,大有事在。这又是与一般哲学家不同处。异同得失,且勿置论。卒之,对人生问题我有了我的见解思想,更有了我今日的为人行事。”     由此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在人生问题上“笔耕”以寻求解答,并非限于伏案工作,还有其前其后之思辨功夫;而在反复思辨之外,还须有力行实践。因为人生的学问“贵力行,而不尚思辨;思辨乃为力行而用,舍力行而用思辨,曾未之前闻”(《读熊著各书书后》)。可见必须思辨与力行相结合,才有深刻的人生见解思想可言。这样看来,这些文稿手迹的意义远超乎文字形体之间了。     至于对梁老手迹从书法角度加以审视,也无不可。如书法界有人评说他的行书是“清雅恬淡而又坚挺绵密”,多是给予肯定的。可是梁老对这类评说曾“表白”说:“我夙无临池功夫”“从来于任何碑帖书法不加理会”“因有待致力之事正多也。”常言道:“书如其人。”手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的性格与人品。这样说来,手迹亦可视为个人生命的一种痕迹了。     那么是否可以说,手迹既可见出其为学之道,又能反映其性格与品格。如今出版这些文稿手迹选,其用心大致就在于此。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独具风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早岁信佛而后归儒,亦不废佛;以中学学历而执教北京大学。壮年辞去教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发起民盟,为调停国共奔走呼号。1949年后屡受批判而始终不屈,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一生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亦可云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梁漱溟文稿手迹选》
    《梁漱溟文稿手迹选》系一代国学宗师梁漱溟先生文稿手迹最大规模的集结出版,采用高清扫描、原色影印、特种纸张、国际开本、函套精制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呈现作者手稿原初状态。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