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法名家 >> 正文
大师童年-黄宾虹青少年时代的故事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41:24 点击:

  大师童年-黄宾虹青少年时代的故事

  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是东方意象表现体系的杰出代表。他对传统山水画笔墨语言所作的总结性考察研究,在画史上可谓空前,堪称中国传统山水画精华之集大成者。他重视夺得造化天地的“内灵”,提倡作画“绝似又绝不似”,创“五笔七墨” 之说。晚年,他的作品已经走到了传统山水画模式的边缘,其抽象性格又和世界现代艺术倾向接近。

  清同治四年,即公元 1865年,黄宾虹出生于浙江金华,这是一座江南古城,历来被称为人文荟萃、商业繁荣的地方。   黄宾虹的父亲黄定华就在这里以经营布业为生,黄宾虹的少年时期,正是父亲生意如日中天的时候,家境较为宽松。

  据说,在黄宾虹四岁的时候,一天,父亲突然心血来潮想教小宾虹识几个字,没想到他小小年纪领悟性极强,记性也好,几天下来,已从墙上的描联上学了不少字了。这天,黄宾虹忽  然张着手问父亲:“手掌的掌字怎么写?”“这个字笔画多,恐怕你还认不得。”父亲说。“嗯,我想这个字里一定有个手字,大概和手字总分不开吧。”黄宾虹歪着脑袋看着父亲。父亲听了按捺不住惊喜,不住地夸奖着儿子。

  从这以后,黄宾虹学字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从《山海经》等绣像插图的少年读物,到家中的各类古代藏书,他看见什么就认什么,慢慢地阅读能力大大提高。cdn-WWW.2586.WanG

  邻居倪易甫与父亲黄定华是好友,他不仅善书画,且精于画理,倪易甫常到黄家来观赏黄定华收藏的古书画,每当这时,黄宾虹总是侍立一旁,仔细听倪老先生论画。当他知道倪家的两位哥哥正在跟其父学画,非常羡慕。一天傍晚,倪易甫又来到黄家,黄宾虹倚在父亲身边,直望着倪老先生发呆,倪老先生好像看穿了黄宾虹的心思,笑着问:“你想跟我学画吗?” 黄宾虹认真地点了点头。倪老沉思了一下,对他说:“学画可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最关键的是要学画家的,不要学画匠的画,要学做画家,不要学做画匠。学画要像写字一样,一笔一笔都要交代清楚,千万不能描,更不能涂抹。”接着又给他讲了几个古代画家的故事,最后语重心长地说: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方不致为画匠也。”

  倪老的谆谆教诲深深地印在黄宾虹的脑海中,成为了贯穿他一生的临摹思想和创作主张。黄宾虹在倪老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临摹、速写基本功。他6岁临摹的古人山水册曾得到倪者的大力肯定,十一岁墓刻的邓石如篆印更是使父亲惊讶不已。少年时期的黄宾虹几乎把家藏的和能借到的古书画都临摹遍至。这种持久的绘画兴趣为他今后的创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父亲黄定华生意繁忙,顾不上儿子的学习,但是为了儿子日后的发展,他不惜重金先后聘请了邵赋清等六位先生在家塾教授黄宾虹。从《字汇》、《说文》到四书五经,黄宾虹接受了完整的儒家教育,又具备了扎实的古文和诗词功底。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给予黄宾虹重要影响的是黄崇惺,他是黄宾虹同族的翰林老爷,又是同治十年辛未会试及第的进士,从翰林院实授为福建某县的县令。一年秋天黄崇惺来黄定华家做,这时正值枫叶满天红,黄崇惺指着红叶问黄宾虹是什么?黄宾虹随口引用杜牧的诗道:“这是‘红于二月花’的枫叶啊!” 这时一只蚌蠓从草丛里跳出来,黄崇惺又问:“你可听说一种小船叫蚱蜢舟的典故?”“知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小舟叫蚱蜢,是六书象形的意思。”黄宾虹又脱口说出了李清照的词。黄崇惺听罢,对黄宾虹的对答如流 大加赞赏。此后,黄崇惺到福建上任后,托人带来所著《劝学赘言》、《凤山笔记》及重刊《潭滨杂记》等书。他为少年黄宾虹树立的是一种相对于古圣先贤更为切近的范例——读书仕进、为文做人。

  清代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黄宾虹13岁时,随父亲回原籍应童子试,结果县试榜上无名,成为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挫折。

  然而,沿途黄山的美景多少冲淡了他对考试失败的沮丧。当地族人家中珍稀的金石书画,更让他流连忘返。

  终于当他想到前辈“读书仕进”的劝导,又鼓起勇气,14岁时,再赴原籍款县应院试,名列高等。16岁时,黄宾虹由原籍返回金华,考取而子、长山两书院,获奖学金。从而学画更加勤奋。

  17岁那年,父亲的钱号“为人侵蚀受累”,所属的布店也被迫歇业,家境大不如前。所幸因他已考取了书院的奖学金,从而得以继续学业。从这一年直到他26岁。这段时期,成为他人生不可缺少的阶段——读书行路阶段。(作者:王欣荣 )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