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法名家 >> 正文
季伏昆先生书法作品品读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43:55 点击:
  季伏昆简介     季伏昆,号季公,1940年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今南师大)中文系。曾发表《汉字艺术论》、《论高二适的书法道路》等论文,出版《中国书论辑要》《中国文学与中国书法》《林散之研究》《金陵诗文鉴赏》等著作。先后师从沈子善、高二适、林散之先生学书,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收藏。应邀赴我国台湾和日本、韩国讲学。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艺坛名家说“季公”     我与季先生年龄相近,接触较多,他为人忠厚、谦和,甚至不懂目前社会上那些交往中的习气,在书法界是出了名的好人。与他接触,你不用担心要防着他点什么,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他不会算计,也没工夫且不愿掺和社会上那些热热闹闹、却是过眼云烟之类的活动。为了书法、为了事业,他至今仍孑然一身,他的所有时间几乎都投入到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中了。     他凭借自己的悟性,探索书法创作的规律,以求“神遇而迹化”,锤炼出自己的书法语言。他在创作时,将自己的情感与情绪,化为行笔的疾涩、提按、顿挫、转折以及墨色的浓淡、枯湿等等,以各种笔墨技巧展现多种意境,或典雅隽秀,或刚健遒劲,或灵动飘逸,或拙朴醇厚,皆清新自然,而在总体上都散发出超凡脱俗的文化气息。     周俊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伏昆君给我的印象是温厚淳朴,为人高洁,勤于思而讷于言;他不追逐名利,不善于在市场经济中推销自己,只是长期在书斋里揣摩书艺,苦心创作和著书立说。Cdn-wwW.2586.WaNG在我看来,这并非旧文人的孤僻清高,而是一个求艺求道者应有的品德,特别在当今更是难能可贵。     季伏昆是个文人兼学者型的书法家。他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根基很深,对传统文化的涉猎很广,因而在学习古人和师从高二适、林散之诸书家时,不是作表面地笔墨模仿,而是着力于领略各家的法度、意趣和精神。中国艺术向来主张“道”与“艺”的统一。论道而乏技者当然流于空谈,但是掌握熟练技艺而不解其道者也无法达到上乘。中国美学讲求一个“气”字——“气韵生动”,正是两者统一的表现,也是伏昆君所努力追求的。他认为书法创作有三忌:“浊气、小气、俗气”;提出“去俗气应读书,去小气可游历,去浊气须立品”。他的这一可贵的心得体会,可说是至理名言。     张道一(东南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他的行草书不仅典雅、醇厚,而且清刚、飘逸。一个“清”字,一个“逸”字,正是前代许多书家追求的。读他的行草,令人神朗气清、思致高远,如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境——这是一种神游的境界,一种“技进乎道”的境界。     吴调公(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文艺理论研究会原副会长)“季公”与“三合堂”分别为季伏昆先生的艺名和书斋名,季先生说他以“季公”为名,是因为:“20多年前,有一天晚上我和陈慎之去看望恩师林散之老人,当时林老正在家看电视剧《济公》,见我们来了便开玩笑说又来了一个‘济公’,从此我便以‘济公’的谐音‘季公’为号。”     如果说艺名来自缘份,那么“三合堂”的斋名,则源于季先生对书法艺术的一种思考。“三合堂”之“三”,在汉语可解释为“多”。“三合”的原意是: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季先生曾深深迷恋过几位古代大书法家,他希望融“合”多家,自成一家。     改革开放以来,季公开始从更高更广的视角来关照文化、人生和艺术,“三合”于是又多了一层内涵,它暗示着季先生的人生坐标、审美追求——“传统、时代、自我”。无论为人为艺,都不可抛弃优良的传统,不可背离所处的时代,同时不可忘却作为审美主体的“自我”。这种“三合”境界,意味着技艺、文化、人格的浑然一体——“人书合一”。( 姜 雷)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