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法名家 >> 正文
“写字”需坚守道义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44:03 点击:

  学艺历程  艰辛曲折     “饱受风霜多年,得荣遭辱知甘苦。历览群书万卷,阅古评今论是非。”可谓是陈翰彬一生的真实写照。陈翰彬出生于河北冀州的一个小山村,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基。他5岁进入私塾学堂,受私塾先生启蒙,最初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后又学习四书五经。读书之余,陈翰彬从未放弃对书法的练习。1939年,受战乱影响,陈翰彬追随父亲和伯父来到北京,仍以学习传统文化为主。1956年,他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期间一直坚持书法的学习和创作,数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心追手摹,终成大家风范。     陈翰彬博学而强识,在书法造诣上,真、草、隶、篆、行,无所不能。他的小楷,更是独步书坛。说起偏爱的小楷书法艺术,他难掩深深的热爱之情,“书法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小楷又是书法艺术的根基,‘善为书者以真楷为准,而真楷以小楷为准’,因为小楷难度大,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善书写,但作为艺术家,应该有责任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所以我由先前书画、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转而主攻小楷,正所谓百通不如一精”。     陈翰彬的小楷艺术风格,具古法、现新意,他不求妩媚、华丽,追求的是真性情、真感知。CDN-WWW.2586.WaNg纵观他的书法艺术,将庄子的“真悲、真怒、真亲”的艺术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智慧隽永明快而不邀宠于形,风度坦荡自然而不造作。这也符合陈老低调的处世哲学,行事低调、不事张扬,秉性淳厚、与人为善。     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正是有着这样的艺术追求,陈翰彬的书法艺术才能在中国书坛独树一帜。     传统文化  深入骨髓     中国的书法艺术和哲学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友人所接受、赞扬。陈翰彬始终认为自己有一种责任感,即将中国传统文化宣扬到国外。作为中国书法传承者,他在多次应邀参加与国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都坚持用书法艺术宣传美丽中国,弘扬华夏优秀传统文化。     陈翰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对中华文化的宣扬。他以自己的解读心得先后书写了《老子道德经》、《太上感应篇》、《黄帝阴符经》、《清静经》等道教传世经典,处处体现其恬静、空灵,超意象外之意境。陈翰彬告诉记者:“道教是生长于华夏大地的本土宗教,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老子道德经》在2011年被评为全世界古老哲学最成功的著作之一,里根总统也曾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可见道教文化魅力之大。所以,书法写字,七分在字外,要表现书法的艺术性和灵性需要靠书外功夫,要读、要写、要用、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字如其人,书为心画。”陈翰彬的书法作品体现的是清气飘洒、气静端庄的书风,更是淡泊旷达、志行高洁的精神境界。他坦言:“很多人邀请我办展览,但我觉得展览是一个时间艺术,只能维持一段时间,而写书就不同了,是一个空间艺术,大家都能看,就都能受益。我只是想尽我所能做些实事,无所求,写点书,给后人留下。满足临写书法的心愿,更能感受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句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陈翰彬对于文化传承真挚的热爱,对于艺术真、善、美的追求。     陈翰彬多年来依于仁,游于艺。从书品到人品,他的从艺之真,为人之诚、为学之纯,处处彰显着中和之美,这也正是他书法艺术追求的人生理想。(陈丽君)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