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法名家 >> 正文
走近庞中华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44:34 点击:
    本文作者与庞中华(右)在北京庞中华寓所合影。
  庞中华硬笔书法 
  张胜硬笔书法 
 
张胜硬笔书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国大、中、小学中轰轰烈烈掀起庞中华硬笔书法热,庞体钢笔字以其清新秀逸,兼善各体,于方正端庄中见优雅圆润,于骨力遒劲中见大气洒脱,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捧。据有关资料表明自1980年以来,庞中华有400多种字帖和专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其图书总印数已突破一亿三千万册,非正式渠道超过3亿册。庞中华毫无争议地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cdN-WWW.2586.Wang
    庞中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背后留有怎样不同寻常的成长足迹?今年秋冬交替时节,笔者有幸近距离结识了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那是10月30日,我与老战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秘书长、江西省硬笔书协主席刘旭光、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名誉副主席、组联部主任、黑龙江省硬笔书协主席郑文义,和江西省大学生硬笔书法联合会秘书长肖海鹏一同前往京城,拜见我心目中仰慕已久的庞中华先生。这是我们参加了石家庄市规范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艺术节后相约前往的。上午10点整,我们走进了庞先生的家,他从工作室走来,与我们一一握手,互致问候。他们二位是庞先生的老朋友、老熟人,而我却是第一次与他见面,之前我曾想,像庞先生这样的名人,身兼数职,社会活动繁多,时间如此宝贵,不管是熟人还是初次见面,无非短短三二十分钟。未曾料到的是,他非常谦和,也非常热情,与我们聊家常、谈人生、论友情,畅谈硬笔书法和书法教育,一聊就是两个小时。这使我深深感到名人并非高高在上,大家自有大家的风范,同样讲感情、重友情,近距离与这样的名人接触,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期间,他的夫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唱家王昌芝正在忙着处理一封来自美国求学的女儿的电子邮件,特意抽空为我们备茶、倒水,并讲述了他们去美国讲学办理出境手续的繁杂过程,绘声绘色的表述,不时引起大家的笑声与赞叹,不知不觉,时针指向12点,就在我们闲聊中王昌芝早已在离她家不远处订好饭店,说是要好好招待一下我们这几位远方客人。走进饭店,原来是个川菜馆,王老师征求意见后亲自点菜,荤素各半,啤酒待客,席间,大家海阔天空、谈笑风生,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依然感到言犹未尽。从我们见面、聊天、聚餐、合影、道别的近5个小时里,庞先生朴实无华、热情洒脱的大家风范令我钦佩,而他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登高望远的人生经历则更令我感动和感慨。得知二十多年前他曾到过山西师大讲学,对临汾的风土人情、文明进步留下美好的印象时,更加激起了我对他人生的好奇与探究。
    庞中华1945年出生于四川达州市,1965年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勘探专业。他出身草根,既不世家,也不名门,硬是凭着个人的执着与坚强,登上了中国硬笔书法的颠峰,走上了国际讲台,成为当代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主要开拓者。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庞中华硬笔书法学院院长,曾当选为第8届全国政协委员。
    学生时期,庞中华曾梦想当个诗人,像故乡的李白那样,“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12岁开始学音乐,18岁曾在“重庆日报”发表诗歌作品,在那个极左的年代,当诗人的愿望受到批判,有人告诉他写诗会犯路线错误,弄不好一生都完了,于是他选择了学习写字,因为写字不涉及意识形态,没有当诗人那么危险。他仔细一想,写字也就是毛笔字和钢笔字,毛笔字书法历经2000多年,涌现出众多的书法名家和流光溢彩的艺术佳作,令我辈望山兴叹,不如另觅新途。于是想到现在人人使用钢笔、铅笔和圆珠笔等硬笔,他开始作硬笔书法的探索,打算在学习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写出一本创新的钢笔字帖,印上2000册,奉献给青少年朋友,这是他立志的初衷。
    文革期间,他成了一名地质勘察队员,辗转大别山、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长途跋涉的行装里,他总是带着书本和笔,还有一部当年重庆生产的“长江牌”手风琴,每天工作之余在深山小屋里读书临帖和拉手风琴,度过了青年时代许多孤寂的日子,后来他想方设法从朋友那里借来各种各样的书,读后再用钢笔字将书中精辟的章节、名言警句摘抄在小本子上,一本又一本,这是他早期硬笔书法的实践,最初临帖是用钢笔临摹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帖,很快找到了感觉,并吸取精华拿来我用,在似与不似之间形成了个人特色,接着他用这种方法临摹了历代名家的字帖,不断探索总结实践经验,于1968年写出了第一本小书《谈谈学写钢笔字》,当他满怀信心、一腔热情,将此书寄给上海、北京等出版社,却没人去关注一个深山地质队员那微弱的呼唤,直到12年后的1980年7月在文化界前辈江丰、文怀沙先生的热情关怀下,才终于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随后庞中华字帖在全国发行,到上个世纪80年代已突破千万册,仍然供不应求,那时,国人学习文化的热情如火如荼,1980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率先对《谈谈学写钢笔字》一书给予热情评价,随后“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以及河南、江苏、四川等地媒体都作了大量报道。
    很快全国各地给他寄来大量来信,有鼓励、有赞扬,也有提出问题和质疑的,这使已在深山度过15年时光的庞中华感到自己就像一只刚走出森林里的黑猩猩抱着一面镜子,看见自己的容貌惊慌可笑。
    惶惑之余,庞中华感到自己的贫乏。他说这叫形势逼人、时代催人,为了给众多热心读者一个交代,他必须重新充电、补钙,开始读书法史,读“历代书法论文选”“现代书法论文选”,读美学、哲学,尤其是当年备受关注的人才学也破土而出,人才学家王通讯、雷祯孝等提出的自我设计、知识爆炸等理论,对他触动很大,他学会了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应对这个新的时代,开始给国内的报刊写稿宣传硬笔书法,几乎每投必中,他隐约感到时代正在改变着他命运的航船,将驶向一片未知的大海,作为一名水手,必须努力划浆前行。
    时间到了1981年,河南大学邀请他去演讲,消息不胫而走,开封的几十所学校、机关纷纷邀请,顿时古城开封激起了硬笔书法热潮,他满怀信心与激情,开始了从北京到全国各地的演讲历程:“是战士就勇敢走上讲坛”的文章在“演讲与口才”杂志全文刊登,更加坚定了他从事这个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也创造出令人意外的佳绩。沈阳监狱的刘晓倩,在狱中刻苦练习硬笔书法,努力改造成为典型,全监狱几百号人集体练习硬笔书法,通过书法改造了人生。云南前线的官兵在猫耳洞里练习硬笔书法,他们用香烟盒、罐头瓶商标,给庞中华写去热情洋溢的信,感动得他彻底难眠。同时他乘“毛泽东号”专机(当年斯大林送给毛泽东的专机)飞赴前线,第一次走进军营为官兵演讲。此后二十多年,他走遍了人民军队的陆海空、武警、边防军营为官兵们演讲了数百次,人们的热情激起了他进一步充实自己的强烈愿望,他告诫自己,一个半路出家的地质队员,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打造好自己,否则将被时代遗弃。成名后的他不断坚持读书临帖、博览群书,国内的国外的,只要有关于硬笔书法的书籍,他都要认真研读,同时他把书法教育与音乐较好地结合起来,他认为音乐是流动的书法,书法是凝固的音乐,并形成了在演讲中左手拉琴右手写字,同时讲述的三结合教学法,所到之处效果极佳,备受欢迎,法国著名学者熊秉明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汉字文化,而汉字文化的核心是书法。庞中华说我们有责任把中国书法传播到全世界,让人类共享。
    1985年4月庞中华辞去了地质队的工作,走出已经幽居20年大山的帐篷,创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开始了他将要终身从事的职业。1993年,庞中华出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这个主席向全世界的华人提出:“写漂漂亮亮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响亮口号,而他自己则首先做了这个口号最忠诚的实践者。
    如今,庞中华已六十有七,可看上去却像刚过花甲,他头脑清晰,才思敏捷,谈到过去艰苦的奋斗历程,他轻松、幽默、淡然,洒脱,像发生在别人身上。他现在依然生活的充实、忙碌,每天依然要抽出几个小时来读书、写书法,再处理各种社会事务,他说有时忙得不亦乐乎。前不久,他应邀前往联合国讲学,为世界各国友好人士、热爱中国书法的学员授课,由于语言不通交流困难,他想方设法,采用多种形式达到授课目的,赢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官员的好评。
    让庞中华忧虑的是,就在老外竞相学写中国字的同时,国内能写一笔好字的人却越来越少,电脑的普及让硬笔书法更多地用于展览,同时这也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心态浮躁有关。而对于有些家长所持的“硬笔书法是小打小闹,练好毛笔字才是真本领”的态度,庞中华认为习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做只能是“揠苗助长”。更重要的是,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且前者更实用。他透露说,今年教育部将推出硬笔书法考级新标准,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俗话说:人过六十万事休。可庞中华不这么认为,近期他要把他的好朋友莫言九段功(2000字写了9个小故事)写成字帖,奉献读者。同时他还参加了三高合唱团,不少同事、朋友经常请他写字,出席各种活动,事务确实不少,但他说他是老年人中的年青人,只要生命不息就要工作不止,能为党和国家做几件有益的事情,是他最大的心愿。
    与庞中华先生道别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沉浸在与他交流的回味之中,我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像庞中华这样的大家,当年与千千万万的年轻人一样,同样怀揣远大理想,不断奋斗前行,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的夭折了呢,有的通过努力创出了一片绿洲,而有的一亩三分地都难以耕耘好?究其原因,除大环境外,关键取决于自己的人生态度。一个人要有所成就,目标、志向是前提,恒心、毅力是途径。庞中华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在于他树立远大的理想之后,能持之以恒,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岁月易逝,人生苦短。每个人秉性不同,境况各异,不可能都成为庞中华,但只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付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就是一个值得敬仰的人,也必定能同样获得精彩的人生。
    我想,看罢此文的年轻人,一定会感触颇多,在这里我要奉劝那些怀有理想与抱负的祖国的花朵和民族的未来者,从现在起把握好青春年华,像庞中华那样为实现心中那个梦想锲而不舍、矢志追求,在人类的长河中绽放出自己的人生光彩。
    同时,建议与我一样已经和正在步入晚年的同龄人,调整心态、快乐生活,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咬定青山不放松,多做点有益的事,就像庞先生说的那样,干几件可惊可喜的事,交几个有情有义的人,让生命之树永远常青!(作者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市人大法工委原主任。)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