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法名家 >> 正文
纸上舞者 书法人生 ——记著名书法家杨光文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44:38 点击:
  这就是杨光文,一位真实的书法家,率真而随性。
  在书法界,杨光文有着不菲的名气,他的官方身份分别有绵阳市文联副主席、绵阳市书画院院长、绵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步行上班,是他最近几年养成的习惯,从家里出发到上班的地方,需要一小时。一身深色的花绸布外衣,长发束在脑后,让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这是一个很有性格的艺术家,正如他所长的书法草书,雅健、清新、宕逸,并有狂放、逞意的意趣。     这就是杨光文,一位真实的书法家,率真而随性。     惩罚之苦     写完一篇小字,再写两篇大字,肚子饿得咕咕直响,校园里安静得可怕。     这是1964年的一天中午,杨光文因与同学调皮生事,受到老师惩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校就开设了写字课,写毛笔字。按照当时的说法,“做人要先把字写好。”当时,杨光文对写字并不感兴趣,却时常因为调皮而被老师罚写字。最多的一次,他被罚写5篇大字、1篇小字,但是每次惩罚之后,他依旧“不思悔改”,照样调皮,与同学打架。     惩罚,并没有激发出杨光文对书法的兴趣,却让他比别人多了些熟悉汉字“横平竖直”的机会。cdN-WWw.2586.WanG这种机会,让他后来被老师选中,去办黑板报。     在那一方黑板上,杨光文的粉笔字还算端正,时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心里自然多了几分得意,“那时候,心里就想把字写好,在同学面前也是一份洋盘的资本。”     进入初中之后,“文化大革命”爆发,到处都在写大字报,“字写得还算端正”的杨光文自然是写大字报的得力人选之一。当时,他心里并没有书法的概念,却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对毛笔的驾驭能力。     到“文革”后期,学校停课,很多书也被烧了。虽然不喜欢写字,但杨光文还是喜欢看书,尤其喜欢古诗词。回想当时,他时时感觉穷极无聊。有一次,杨光文在一户人家里发现一本《唐诗宋词》,觉得读起来有意思,就偷偷拿回家里,因为实在闲得无聊,遂打算用毛笔抄下来,“这样可以保存得更久。”     抄完这本《唐诗宋词》,有人看了后称赞字写得不错,也偷偷找杨光文帮忙抄书,他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     那时候,写字依然仅仅是他的个人爱好。在他看来,或许是小学时经常受罚写字,让他在潜移默化之中,喜欢上了写字。但是,这个爱好,依然与书法无关,甚至根本没有想到,多年后他会以书法作为终生追求的事业。     真正的书法     1978年的一个星期天,刚刚20岁出头的杨光文在成都一个朋友家里,见到了敬仰已久的书法家童韻樵。其实,杨光文早在读书时就认识童韻樵了。“文革”初期,因童韻樵被归于“牛鬼蛇神”,在绵阳中学买饭菜票,时常遭人讥笑、打骂。当时,杨光文只听说他写得一手好字,彼此并无接触,但内心一直对他充满敬仰。     1978年后,童韻樵回到成都办书法培训班,杨光文则是罗江玻纤厂的工人,写字兴趣渐浓。那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到电影厂上班,给电影写片名。一位朋友得知杨光文对书法颇感兴趣之后,主动表示愿意将童韻樵介绍给他认识。     见到童韻樵,杨光文发现他并没有老师的威严,更多的是风趣与和善。听说杨光文喜欢写字,童韻樵要他先写两个字看看。心里原本就紧张,加之第一次在宣纸上写字,杨光文刚一落笔就是一大堆墨渍,童韻樵示意他,“不要紧张,把字写完。”     头上不停地冒汗,终于写完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两句诗,杨光文依然是战战兢兢,默默退后静立一旁,心里咚咚直跳。     那一次,杨光文才知道,写字是要讲究规矩的,也第一次听说书法的“执使转用”。童韻樵告诫他,写好书法一定要临帖,并将一本颜真卿的《多宝塔》赠送给他,叮嘱他时常练习。这些术语让当时的杨光文觉得很高深,听得云里雾里。     那以后,杨光文有空就去成都,看老师写字,也听他和同道好友谈诗词,讲旧事。第二年,童韻樵回绵阳办书法培训班,杨光文一到周末就回绵阳看望老师。     时至现在,杨光文认为,自己从无意识的写字,到真正进入书法领域,更多的是跟随老师“从游”所得,耳濡目染似的熏陶,感受老师的生活态度,终致书法造诣有了明显提升。     1983年,杨光文写的一幅颜体楷书作品,在全国首届牡丹杯书画大奖赛中获得三等奖。在那个书法还不太热的年代,能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可谓一件大事。收到获奖证书,杨光文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心情“像打了鸡血一样”。     1983年,绵阳市书画院成立,童韻樵回到绵阳参会,杨光文也从罗江赶回绵阳。得知弟子在全国比赛中获奖,童韻樵很高兴,当即书写一幅嵌名诗以示鼓励:“天寒尚有杨柳青,文采光芒气象新。喜君倜傥有壮志,奋飞自有少年心。”老师的这件书法作品,杨光文珍藏至今。     人生转机       在《光明日报》上读到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系的招生启事,杨光文一下子就心动了。     当时已是1988年,杨光文在书法界小有名气。他所在的玻纤厂在1985年成立书法美术兴趣小组,而杨光文已经是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大家认为他的书法在厂里是写得最好的,时常被公推为书法学习班的主讲老师。     艺无止境。杨光文并不满足于现状,他觉得曾经想给电影题写片名的梦想近乎于幼稚。在老师那里,他领悟到了书法的真谛,希望在这个世界里写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因此,从报纸上看到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系的招生启事后,杨光文立即写信索要简章。后来通过成人高考,他被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系中国书法专业班录取。     两年时间,杨光文接受了专业、系统的学习。就在读书期间,老师童韻樵去世。1990年7月毕业后,杨光文回绵阳看望几位书画界前辈和老师生前同好,遇到时任绵阳书画院院长廖其澄。一番交谈之后,廖其澄希望他能调回绵阳书画院,负责书法工作。     杨光文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有机会以书法作为一种职业。面对这次机会,他最初也有几分犹豫,但能到专业书画院从事书法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可是一次让人梦寐以求的难得机会。     当商调函发到厂里后,遇到了预料之中的阻力。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杨光文什么都不管,直接就到绵阳书画院上班了。直到3年后,他的工作关系才转到绵阳。     人生,就是在太多的偶然中成为必然。如果不是因为儿时调皮被老师惩罚写字,他就不会有更多熟悉汉字结构的机会。如果不是因为喜欢写字,他就不会结识老师童韻樵,也就不会知道真正的书法,最终喜欢上书法。如果不是因为喜欢,他就不会去参加成人高考,就读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系中国书法专业班。也正是这些偶然,让杨光文在书法的世界里,一步步成长起来,最终以书法为职业。     后来,杨光文曾以“两谋斋”为自己的书房命名,以此作为书法给自己带来人生转机的纪念。所谓“两谋”,是为谋道、谋食。他解释说,古时圣人曾云“君子谋道不谋食”,但此一时彼一时,社会文明进步了,诗文、书法是可以既当事业也作为职业,成为谋生的手段。     纸上舞者     1995年,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举行,绵阳书法界实现了国家级展览“零”突破。打破这个记录的,正是杨光文,入展的作品是一幅草书。     在书法界,草书艺术又被称之为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老师童韻樵,就是以书法草书见长。     受老师影响,杨光文认为,草书更适合自己的性情。北京学成归来,杨光文选择草书作为他的主攻方向。在经历了多次参加省展的检验之后,1995年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中,杨光文的草书成功入展,作品俊健、流怿、跳宕的风格,赢得评委赞誉。     这次展览,四川(含重庆)共有22人的作品入展。正是因为这次展览,让杨光文成为绵阳的第二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也是首位通过参加国家级展览后,取得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格的会员。     其实对于这个身份,早在杨光文就读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系中国书法专业班的时候就有机会得到。当时,这个班是学校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办的,有7个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名额。杨光文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自然有优先权,但耿直而率真的他则认为“不硬扎”,而没有填写申请表。     那时的放弃,有些人认为是固执的表现,但杨光文认为,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不刻意追求,也不故作清高,通过劳动和个人努力得到的,才最有意义,也最真实。正是这份坦然和率直,让杨光文最终选择了草书创作之路。     2001年,著名书法家何应辉、张景岳、刘新德、洪厚甜等曾就杨光文的书法创作进行过“四人谈”,对他的草书创作给予高度肯定。其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应辉评价,杨光文的草书作品是“以情性的抒发为内在动力,造成作品形式要素运动变化的丰富性,比过去更为疏放、跌荡、热烈。”而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张景岳的评价则是,“意不为法滞,穷变化于毫端,愈放纵则精神愈出,愈变化则愈为神奇,融合自然的神化之境。”     这份评价,实在而中肯。在中国,历代草书大家一致都被称为“最纯粹的艺术家”。当然,将这个称谓冠在杨光文名下,一点也不为过。      行业突围     “年老的书家摇着方步,悠然自得;中年书家欲变陈法又感到周围有种种障碍,压力很大;青年人有变的想法而功力却显得不足。”这是1989年5月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在绵阳举办为期一周的四川省第二届书法篆刻研修班期间,绵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办书法作品展览后,专家学者给出的点评。     这几句点评,让杨光文记忆深刻。在上世纪80年代,绵阳一帮青年书法爱好者,成立了一家书法社,以此表达对绵阳书法现状的不满与抗争。      不满与抗争,是青年书法同好探索的表达,在杨光文看来,其根本还是名利作祟的压制之下不得已之举。     “古时文人结社,原本是相互欣赏而聚到一起的,如果被当做名利之争的借口,就失去了意义。而立足于现在的书法家协会,对一名书法爱好者而言,没有行业的支撑,也只能是一句空谈。只有行业发展了,个人才能有所作为。”杨光文说,他的工作就是为绵阳的书法同好服务,最终让大家不再文人相轻,走向相互欣赏,促进绵阳书法的总体提升。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接受外界信息的碰撞。      1997年初,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传来信息,准备举办一次书法创作培训班。这次活动不仅有国字号的书法名家主讲,省内书法名家也将到场。如果这次活动能在绵阳举办,将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作为活动承办方,将会产生一笔不小的费用支出。     “绵阳书法需要对外交流、开阔眼界的空间。”时任绵阳市书画院院长和绵阳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的杨光文,将自己的想法向绵阳市文联领导汇报,最终得到3万元资金支持。     1997年5月,四川书法创作培训班暨名家讲座在绵阳举行,前来参加活动的书法同好200余人,而绵阳的书法骨干就有60余人。     那次培训,对绵阳书法界产生极大的轰动效应,“很多人就是在那一次,知道了书法与写字的区别。”还是那一次培训,黄光兴、杨丽华等书法骨干逐渐崭露头角,几年后相继有作品入展全国展览。     再后来,类似“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讲座不断,而绵阳的书法创作也是从那时开始逐年闹热起来,频繁举办各类展览,并有会员作品入展国家级展览。     同道为友     铺开宣纸,刚提起饱蘸浓墨的毛笔,就传来轻轻的敲门声。在回应之后,一位年轻人推开门,怯生生地走进绵阳市书画院办公室。     这是1997年3月的一天下午。正如当年杨光文初见童韻樵时一样,小伙子表现出明显的紧张,手上一叠书法稿,抖抖索索地铺在桌子上请“杨老师指点一下”。后来才想起,这是一位朋友介绍来的,家住农村,一直喜欢书法,想拜在杨光文门下为徒,希望在书法领域有所建树。     杨光文没有吱声,看完小伙子的作品后,逐件点评。正如当年老师童韻樵给他讲解一样,从书法的规矩到“执使转用”,听得小伙子频频点头。对于“拜师”,他委婉地回绝了,不过,他后来时常会对那位小伙子的创作指点一二。几年后,那位小伙子终有所成,多次有作品在各级展览中亮相。     从事书法创作多年,杨光文从不收徒,但对书法爱好者的指点,却从不拒绝。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于书法爱好者找上门来,杨光文更乐意将他们视为同道,相互交流、鼓励,“学后而知不足,不能热衷于好为人师。”究其原因,他认为,“没必要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不如松散,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在一起交流,这样显得轻松。”     也有好友带着小孩登门,实在托不过情,只有应承下来,但更多只能算若即若离,属于非正式的师生关系,“小娃娃对书法没有概念,就是单纯的写字。”不过一旦写出兴趣之后,他会热情地进行专业技巧指点。     这样非正式的师生关系学生,目前只有4例,其中一位是北川的朱禹洁。在杨光文的指点下,朱禹洁喜欢上书法,2000年参加中日青少年书法大赛时获得日本首相奖,算是其中的翘楚。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有人喜欢不是坏事。”杨光文认为,如果每天能坚持写字1至2小时,不仅能让人静下来,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与认真的学习习惯,“不是说让所有写字的人将来都能成为书法家,更主要的是能让他们认识到书法的好处。”     虽然从不收徒弟,但绵阳各级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培训班,杨光文从不推辞,甚至主动请缨给学院义务授课,“授课,相当于传道。”     培训班上乐为人师,在杨光文看来,是职责所在。     艺术与良心     一次看电视,电视画面上一位老师正在进行书法讲座。黑板上,是老师手书的“意气风发”,“发”被写作“髪”。看到那个字,杨光文心里一紧。     电视画面的文字显示,那位老师是“著名书法家”。既为师者,怎可随意到这种程度?当时杨光文心生不满,甚至有几分愤慨,“汉字的基本功能是记录思想,传播文明,不可以这样写到耍。”     这个小插曲过去好几年了,在杨光文的记忆中却一直难以抹去。     如果一位书法家缺乏最基本的文字功底和历史常识,就只能算是单纯的手艺人。但是,书法家并不是手艺人,也并非能写就是书法家。在杨光文看来,当好一名书法家,必须“富文厚史”,不可将自己当作手艺人,这也是一名艺术家的良知。      这份良心,面对艺术品市场的时候,杨光文依然没有丢弃。     杨光文至今还保存着一张收条,是他20年前为一家酒店题字后收取的劳务费凭证,上面的金额是4000元人民币。同样是在那个时期,他还为一家报刊题写了刊名,收取的费用仅仅是50元。     “艺术家创作付出了劳动,收取劳务费是理所当然。”不过,这两次题字,杨光文均写了几稿,最终以最满意的作品示人。在他看来,作为创作者,要对得起手中的笔,“一笔一划不可有丝毫马虎,这是对书法的尊重。”     这份尊重,说的还是艺术家的良心。这份良心,更多时候则是一种爱心的表达。     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的瞬间,正在办公室里的杨光文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在北川的亲人,没有任何消息,但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到九洲体育馆参与受灾群众安置,看到的是一双双惊恐的眼睛,“那是感同身受之苦,是失去家园的绝望。”那一刻,他深深的体会到,与他们相比,自己足够幸运了。     “虽然我们不能调动千军万马、亿万资金,但我们有艺术家的良心。”几天后,绵阳市文联发起的“传递大爱,共建家园”地震重灾区艺术作品义卖启动,杨光文捐出了冒着余震创作出的5件书法作品。     让人感动的是,就是那次义卖,绵阳市书法家协会的很多书法家都不约而同的将落款写为“劫后余生”。     一年后,在杨光文的倡导下,绵阳市书画院与绵阳国税局直属分局举行名家书画作品义赠义捐活动,24名艺术家捐赠的32件作品,筹集善款7.5万元,全部捐给红十字会,支持灾区灾后重建。     类似的善举,杨光文后来还参加了不少。2010年,杨光文的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得到2000元收藏费。适逢玉树地震,他将这笔款全部捐给了玉树灾区。     在杨光文看来,作为一名书法家,参与这些活动是“人之初,性本善”的精神发端,是发自内心的本能,良心使然,与名利无关。     人物     档案     杨光文,书法教育硕士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绵阳市文联副主席、绵阳市书画院院长、绵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绵阳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拨尖人才。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七届、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二届刻字艺术展、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中国“书法兰亭奖牡丹杯”书法展、世界华人书画展等,作品被国内外数十家博物馆、艺术机构收藏,有书论画评文章数十篇公开发表。(张登军/文)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