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法名家 >> 正文
书名远播几人知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44:52 点击:
  以草书崛起于天津书坛的余海翔先生,他的作品一直被全国众多书家所关注。前不久,他荣获第五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书法十杰,为天津“帖学”的振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余海翔,温州平阳人氏,自幼与东瓯三大书法家之一张鹏冀先生习书,良好的幼学环境为其打下了深厚的书学基础。江浙地区传统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气质,无疑对他的书风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余海翔的书法创作大部分以草书示人,这种极具书家自我性情抒发的作品,在余海翔的作品中却很少出现“情感”与“线质”双失的两难境地。表面看他与当代天津“尊碑”之风格格不入,其实他的书风中依旧留有“碑学”的痕迹,只不过他对“碑学”的汲取更多是外相内化罢了。尽管余海翔的作品依旧以抒发自我情感为主要目的,但他的不同始终来源于对书法本质的把握。不否认书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审美趣味的变化,情感作为当代书家突出的主体,彰显的只是个人的好恶而非是书法本身的内在气质。情感无疑是建立在技法的基础上的,但没有过硬的技法磨炼,所谓的书家性情也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罢了。     余海翔的草书笔笔留有“形质”,他的草书于性情之间不失法度,虽然余海翔的草书极具当代意识,但他作品中始终保留了传统书法的“线质”之美。他的“线质”厚重而不轻滑,这和他长期对《散氏盘》、《毛公鼎》、《石门铭》、《张迁》、《乙瑛》等篆隶书的研习不无关系。CdN-WwW.2586.wanG他的草书力图在碑帖融合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取法“碑学”的浑厚与肃穆,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不同于江浙文人特有的温润与雅致。但余海翔的骨子里依旧留有江浙文人“尚帖”的本质,这从他的信札与小品作品中就可见一斑,而这种“尚帖”的本质,也是余海翔不同于北方书家的根本所在。久居天津自然少不了对“碑学”的参悟,他草书用笔的厚重与沉稳大多得益于对“碑学”的积淀,但就余海翔整体书风的审美取向分析,“帖学”中的“韵致”与“意趣”,依然是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余海翔的草书入手孙过庭《书谱》,上涉二王,旁及杨凝式、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他的大草于张旭、怀素、祝枝山、王铎、傅山等人用心最久。余海翔大草恣意磅礴,气息万象,下笔排奡突兀,险绝之处见平和自然。他的大草用墨极尽淋漓,突破旧有的技法规范与审美标准,既古又新,左右横肆,动静得宜,焦浓浅淡,线条郁勃丰厚,于法度与意趣糅融一纸。显然余海翔的大草弱化了“帖学”的韵致,却突出了“碑学”所具有的厚重与浪漫。     余海翔的行草书直写胸中逸气聊以自娱,他的信札、小品整体风格依旧是古人的,性情疏野,襟抱超然。他的行草远承晋、唐,于宋人“意趣”之处潜心最久,他用笔狼藉,笔墨多恣意俊秀,点画之间始转精妙,神韵气力不减前贤。他的行草书顺物玩情,平淡邃美,而这种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深远闲淡之意,也是其整体艺术不断精进的结果。平淡美的境界其实就是自然、天成,而这种创作中的“神与物游”,也是书家最高的艺术追求。书法,是靠点线的组合而形成的艺术,书家个人情绪的起伏,又直接左右这些点线所传达的情感气息与文化价值。余海翔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很好地把握住了文化对一个书家的重要性。     欣赏余海翔的书法,不能不关注他的小楷作品。他的小楷巧丽而发于平淡,韵致之外心随笔运取象不俗。余海翔的小楷简而穷其理,多魏晋名士素朴之美,而少有唐人法度森然之象。当下书家小楷集古今笔法之大成,严守书法的法度,但那种妙在笔画之外、给予读者一唱三叹之感的魏晋风度却荡然无存。余海翔的小楷,并不靠单纯的技巧娴熟与法度严谨而取胜,也只有当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境界在艺术形式中得到完美的升华时,风韵才能在他的作品中显露出来。他的小楷典雅而平淡,他对“帖学”中的“余味”与“远韵”的把握,明显表现出他内心世界的“淡泊”和“严静”。余海翔的小楷,更接近道家思想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他特别注意作品中虚与实的处理,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笔意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他的小楷给人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美,而这种对“素朴”、“静雅”的追求,显然来自于他对传统人文精神的把握与向往。看他的小楷犹如读陶、谢之诗,“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而他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份“静雅”,却是当代书家久违的了。他的“静雅”是一种随遇而安,乐其所在,不为外物名利所牵累,不沉溺于物欲的人生态度。(李云)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