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法艺术 >> 正文
文人气度书中存 百年往事不如烟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51:06 点击:

    与久已神交的大家手书面对面,观众流连驻足良久     1月23日至25日,由河南省书画收藏协会与大河报《大河收藏》周刊联合主办、“永和在线”协办的“百年文人学者书法展”在河南省美术馆画廊成功举办。为期三天的书法展吸引了众多业内及圈外人士,人们在展厅驻足流连,细细品味这些难得一见的作品,与那些久已神交的文人学者的手书零距离对话。     如今的中国,庞大而复杂的人群,浮躁而躁动的心灵,含混暧昧的价值取向,无不在呼唤文化的回归。而老派文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世界的认识和发现、对人性的思考、对情感的表达,是如此难能可贵。他们把深厚的文化积淀,挥洒成宣纸上的图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民族不朽的精神脊梁。
    百年文人书中寻     走进河南省美术馆画廊,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蔡元培、康有为、胡适、钱钟书、冰心……这些遥远的名字,化作一幅幅作品的落款。cdn-WWW.2586.wanG从没想过,可以亲眼看到这些文人学者的字迹,体味那率性飘逸的书法中蕴藏的文人风骨。     河南省书画收藏协会副秘书长张传文在展厅内为大家义务讲解,吸引了一群书法爱好者“围观”,大家听得很认真,不少人边听边记笔记。“蔡元培的书法率性而为,从起笔之始到落笔之末,无一处雷同,体现了荡气回肠的文人情怀”;“郭沫若的书法意境,在历史上都找不到相似的感觉,独树一帜,是一种可贵的创新”;“你看这幅作品,没有刻意的雕琢与花哨的修饰,却有一种难以企及的大美”……     除了内容,作品的装裱形式也体现了时代痕迹,“不少作品是民国原装原裱,真实反映了那个年代的文化”。还有纸张,“胡适的这幅作品使用发笺纸,这是一种特殊材料,珍贵稀少,只有当时的社会名流才能使用。茅盾1950年的这件作品是绢本、日本裱,见证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现场参观者众多,除了来自省内各地的书法爱好者,还有不少人是从西安、武汉、徐州等地赶来的。他们对展览的档次、规模给予了极高评价,大呼不虚此行。     展览引发的关注与反响超出主办方的意料,河南省书画收藏协会主席胡聚堂对记者表示:“这么多文人作品集中展示,机会确实难得。这次来的人很多,反响非常好,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的。”     胡聚堂透露,此次百年文人学者书法展只是协会系列展览的第一步,以后还将继续推出其他专题性展览。
    接续文化断层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侯和平,开展当天下午,公务一结束便匆匆赶到展览现场,对每一幅作品都细细揣摩,驻足良久。“一下午的时间,只看了十几幅作品,明天还要来,让家人也来看,太难得了!”     近百年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文人学者作品以这样的规模、层次开展,的确,在国内也难得一见。而除了作为精美的书法作品,展览之作中蕴藏的文人气度更为可贵。侯和平说:“我们这代人,青少年时期正经历‘文革’,缺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而这种缺乏导致很多人心中始终有种文人情结。这次书法展,某种程度上圆了我们了解文人、了解历史的梦,把断层的文化接续起来了。”     在侯和平看来,本次文人书法展有三个特点。一是数量丰,“以前只是偶然见到一两幅文人书法,没想到这次量那么大”。二是品相高,“这些作品经历‘文革’,能保存得这么好,非常难得”。最后一点,则是对文化人、尤其书家思想境界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来自禹州的书法爱好者万鸿钧对文人书法非常感兴趣,自己也收藏了不少。这次,他一大早就专程赶到郑州看展览,“真是大饱眼福,都不舍得走了”。     “文人书法自由潇洒、无拘无束,却又不出法度。在书海中畅游,传统文化的魅力简直让我‘意欲不餐饭,但食书中粮’。希望这样的展览多办几次,让更多人享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万鸿钧说。
      前景看好有漏捡     这次百年文人学者书法展的人气之高,其实也恰恰反映了它们巨大的市场潜力。     河南省书画收藏协会副主席李太生说,虽然近两年艺术品拍卖市场大行情萧条,文人书法却稳步、迅速上升。“巴金、沈从文、茅盾这些文坛巨匠的作品,五年前市场上一个条幅也就三五千块钱,现在都是几十万。”     胡聚堂认为,收藏品的市场价值最终取决于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每个文人学者书法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比如康有为来开封参观宋太祖出生地,看后有感而发,赋诗一首,落墨成文,这样的作品,传达独一无二的情怀,又具有史料价值,非常珍贵,市场价值难以估量。”     张传文则认为,文人书法市场价值高,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首先,文人书法是中国历史上特定的文化现象,具有不可复制性。其次是名家效应,作者的文化历史地位是一项‘附加值’,提升了作品的整体价值。最后是稀缺性,文人书法作品一般存在于作者家族中,市场上难觅其踪。”     大河鉴宝书画鉴定专家于建华很看好文人书法的市场前景:“目前文人书法的价位比一些知名书法家还高一倍多,从升值空间来看,也比专业书法家要大得多。他们的作品独具内涵,要么是自己的诗文,要么是名人间的信札,有书法界推崇的‘书卷气’,因此比纯粹的书法作品价值高。”     文人学者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想要收藏,目前“拍卖市场是主要的渠道。也有些文人学者后代找到一些信札、手稿,会拿出来在市场上交流。还有人直接找到老学者家中,搜寻一些旧稿纸、便条等”。     虽然作品不多,但记者也曾听到不止一例捡漏,于建华认为,文人书法这一块的确有捡漏机会。“拍场上出现文人书法作品拍出低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很多人‘不识货’。文人的异名、别号很多,一般人对这些了解不足,往往认不出来,失之交臂。我曾低价拍得一张署名‘恺荫’的书法扇片,恺荫是张国焘五四时期参与国民杂志社时用的笔名,人们大多不识。”     想要捡漏,就得先下工夫研究,“对文人的生平、名号、作品风格都有所了解,才不会错失良机,留下遗憾”。( 王惟一 )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