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篆刻艺术 >> 正文
“神刀”镌刻艺术人生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54:38 点击:


李立和夫人谢晓茵向记者展示他们夫妻共同完成的作品


 

  长沙市区湘江岸边不远的湘春路上,有一条古老、低调的小巷,陈砖旧瓦、矮梯低檐。这条小巷有着一个诗意的名字——“西园北里”。在幽深曲折的巷子里,几经辗转,记者终于来到一座门楣上刻有“石屋”二字的古朴小楼,这便是着名金石书画家李立的家。

  见到李立老人着实不易,先不说此前约见,一再因老人工作繁忙或其他事物搁浅,就连到了老人家里,也是等了约两个小时,才见到他和夫人在儿女的陪伴下,逛商场归来。“每个月我都要孩子带我去逛逛商场,平和堂、王府井都要去看看。”冬夜寒风凛冽,年近九旬的老人却一脸春风地与记者聊开了。

  “大匠门外”的毛头小伙

  李立,字石庵,号立翁,湖南湘潭县小花石(今属株洲)人。CdN-wWW.2586.wang早年毕业于华中美术学校,后入杭州国立艺专深造,师从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现为中国西泠印社社员。

  和大多数艺术家的书屋一样,李立的石屋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他生活的格调与雅致。在众多藏品中,有一巨幅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李立和齐白石在60年前一起吃饭时的合影,这幅画,他视若珍宝。

  1925年,李立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外祖父热衷于收藏金石书画,与齐白石过从甚密。年幼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立接触了外祖父藏有白石老人书画精品的阁楼,一幅幅精美字画未令他惊叹,但字画上那方圆不一、古朴刚劲的珠红色印章却使他心动不已。李立拿起一把剪刀,在几幅画上剪下了印章。之后,他常到附近山上采回一堆堆乌珠石,打磨后按谱刻起印来。李立有个舅舅与齐白石家有姻亲关系,热爱篆刻,舅舅从中看到他的才华,开始指点他刻印。李立手不释刀,乐在其中。

  18岁时,李立自制了一册《石庵印章》。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将其作品寄给远在北京的齐白石,没想到当时已83岁高龄的艺术大师竟回函称其“刀法足与余乱真”“可喜可畏可惭也”。并鼓励他“始先必学于古人,或近代时贤,大入其室,然后必须自造门户,另具自家派别”。这便是李老与大师的初次接触。

  李立感慨地说:“他给我回了4页纸的信。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艺术家,对一个18岁的毛头小子如此,可见白石老人的胸襟和为人。那封信不断激励着我前进,也为我指明了艺术道路的方向——必学于古人,自造门户。”此后,白石老人也常常寄书函给李立向他传授艺法艺德,老人还曾在自己的印章遗失之后,特别索讨李立仿自己的爱印“古潭洲人”作为替代,两人的丹青缘一直持续到白石老人逝世。

  如今,提及老人为大师高足一事,就算是现已名满天下,李老依然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大匠门外”,未得大师真谛,不敢以“白石弟子”自居。虽自谦如此,但数十年的刀耕不辍,已使当年的青年成为与王福庵、齐白石、邓散木等前辈一道入选《现代中国着名印人三十二家》的一代巨匠。如今,他的金石作品传世已达5万多方,或作为国家礼品馈赠给外国元首,或巡游于异国他乡。

  独辟蹊径的刀法、书法

  李立牢记着白石老人法乎古人而又“不雕琢,绝摹仿”的教诲,在艺术道路上独辟蹊径。在篆刻艺术领域,他追寻历史源头,从汉代将军印“急就章”中汲取营养,李立一改篆刻家在印章上先用笔打出草稿再用刀刻的传统模式,创造了单刀直入的篆刻刀法,直接在印石上操刀挥洒,这就是李立独特的刀法:以刀当笔,刻削如泥,瞬间而成,古朴浑穆,被誉为“神刀”。当年许多文化名人如茅盾、梅兰芳、吴冠中都曾慕名索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藏有他篆刻的印章。

  李立的艺术触觉还不止于此。他的书法也另有天地,以甲骨、钟鼎文见长,尤以小篆别具一格,融刀法与书法于一体,古朴雄奇,力透纸背。其花鸟画则飘然脱俗,线条洗练,如有金石之声。其笔下的水仙、红梅、荷花、杜鹃飘逸出尘,岭南派着名画家赵少昂称其“凌古铄今,拟齐老再生”。他的名字和传记已收入美国出版的《世界5000名人辞典》和英国出版的《世界知识分子辞典》、《国际名人传记辞典》、《成就卓着名人辞典》。

  成名后的李立,没有停止在艺术领域的追求,为了传播和弘扬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他不辞劳苦地应邀举办各种类型的作品展。1990年11月,台北画学研究所了解李立金石书画的成就后,第一次向祖国大陆艺术家发出邀请,这是一次长达3个多月的展览,取得了空前成功,他也因此成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第一人”。在这之后,李立又先后于1993年、1995年和1999年应邀前往日本、泰国、我国澳门举办个人书画展,在当地都引起了不小轰动。

  2005年是中法文化交流年。应法国圣康坦市副市长和市文化交流局局长的盛情邀请,李立在法国举行了个人金石书画展。短短十几天的展期里,每天观展的人络绎不绝,很多艺术家和教授慕名前来,在翻译的帮助下,争取和李立面对面地交流中国艺术文化。圣康坦市文化交流局局长因行动不便,还十分礼貌地将李立请到自己家里住下,且一住就是一个星期。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中国的古老艺术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用艺术架起国际友谊的桥梁。”李老说。近几年,他还收了几名外国弟子,不计报酬地将民族书画艺术倾囊而授。

  感恩奉献的快乐老人

  在株洲的王十万乡和堂市乡有李立捐建的李立学校和立翁学校。李立说,1985年他回乡探亲时,看到家乡的孩子还在破旧矮小的土房子里读书,便毅然掏出了当时准备给自己建房子的全部积蓄修建学校。建设期间,他冒着酷暑骑着自行车,为建筑材料四处奔走。校舍落成后,他亲自跑遍长沙的各大书店,精心挑选两万多册图书送给学校。如今,这两所学校已成为“株洲县重点学校”。李老表示,做人不能忘本,要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人懂得回报社会。“钱留着不用就是废纸,活着的时候不好好利用,死了也带不走。所以我们要有颗无私奉献的爱心,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不要吝啬自己的力量和钱财,也许对于个人只是付出一点点,但对于别人却是帮助很大。”李立说,去年他住院期间,隔壁病房的一个小姑娘要动手术但还少1万元,李立听说后,马上让夫人取了1万元送给小姑娘。

  生活中,李立爱好广泛。他说:“我很多爱好都很新潮。我喜欢音乐,尤其是摇滚,没事的时候还会一个人跳上几圈迪斯科。”他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自己很多生活物件都价格不菲。“艺术家应该懂得享受生活,这样才能热爱生活,保持创作热情。”他说。

  今年87岁高龄的李老与84岁的谢晓茵,是一对钻石婚姻的恩爱夫妻典范。李老指着墙上一幅小楷说:“这幅《金刚经》是我老伴抄写的。我一般写大篆,她写小楷。她小楷写得很好,我都望尘莫及。”李老还要老伴拿出老两口最近创作的一幅书画作品——山水国画,李老为之题字。虽然已入耄耋之年,两人的书画创作热情不减。李老表示,现在大家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艺术生活也越来越重视了,这是好事。十八大以后,国家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也越来越高,这是值得高兴的大事。

  李立告诉记者,现在自己还身兼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每个新学年开学都要去给新生作讲话,偶尔也给孩子们上上课,他觉得这是他除了篆刻以外的晚年生活中最充实的一件事了。( 文卫  张英)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