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篆刻艺术 >> 正文
手摹心追汉复秦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54:40 点击:


甘稼泥作

  观照中国的印学史,我以为以吴让之、赵之谦为引领的晚清印学,无疑是今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逮及民国,由于时代相连,余绪犹在。降生于民国六年(1917)的甘稼泥先生,正是在这样肥沃的艺术土壤滋养下,浸淫北碑南帖、秦砖汉瓦之间,积聚六十余年之功力,形成了自己渊雅合度的个人印风,堪称近百年越中印坛的翘楚,惜为书名所掩,知其擅印者甚鲜,故时人几无道及。

  先生自谓:“篆刻作为书法的一部分,始为自用,后有所求,尤爱秦小玺和汉白文,晚年广结金石之缘,书刻近千,八十封刀。”这短短四五十字大体道出了先生篆刻的渊源、专擅及经历。确实,我们今天重捡先生的篆刻印蜕,一股强烈的源自秦汉的古雅朴茂之气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尤其是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百寿印汇》,可谓倾力倾心之作。他将秦汉碑版、镜铭、钱币等文字入印,取材广泛,在继承玺印程式的基础上大有突破。一百零八方单字“寿”印,从印式到文字,甚至用刀之法,绝无雷同,各具面目,实具嘉惠印林之功。曾经有位印学界的权威人士观摩这组印稿后,感慨道:“如果将这一百零八方印掺入西泠八家的印谱中,估计是真赝难辩。”这虽然只是一种戏言,却道出了先生篆刻不为时风所囿,力追秦汉的特征,也体现了先生所遵循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处世哲学。CdN-Www.2586.WaNg

  纵览先生的篆刻作品,我们除了能够体悟他那份“与古为徒”的执著外,还不难发现他潜意识里那种对创新的渴望,他曾刻过为数不少以行、草入印的作品,一破篆刻以篆字入印的常态,尽管多是戏笔之作,但较好地融合了他四体皆善的书法特长,可与同邑孙正和先生的楷书入印相媲美,难分伯仲。所以对于先生的篆刻艺术,他生前曾有一首题为《篆刻杂咏》的七绝,堪称是很到位的自评:“手摹心追汉复秦,还从法外拾天真,不薄蟠螭露骨姿,行云流水亦可亲。”他那种在篆刻上夯实根基、兼容并包的思想真是一览无遗。(吕钢强)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