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印研究 >> 正文
名胜古迹“著名错字”辩诬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04:26 点击:

  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遍布着流传久远的楹联匾额和碑刻摩崖。对于其上的古人题字,我们习惯于按照当下的文字符号系统进行辨识和解读。一有不符,便妄加猜测,或者武断地认为古人写错字,或者认为这样书写大有深意。一些导游还信口胡说,瞎编乱造,忽悠误导游客,相沿日久,以讹传讹,以至积非成是,谬种流传。这不仅是对我们古代先哲的戏说和污蔑,也是对民族文化的极大不尊重,因此非常有廓清的必要。本人为此特写出一组“名胜古迹‘著名错字’辩诬”系列博文,从文字学和书法的角度探根求源,以期还历史以真相,还古人以公道。

  在海南省文昌市,有一处清末时期的著名书院——溪北书院,它由清末著名书法家、文昌才子潘存(字孺初)于1893年发起筹建,为孤悬海外的海南培养了大批人材。现在,它是海南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书院建筑群(现为文北中学校址),也成了最能代表文昌市的精神文化内核的所在。

  如今,在文昌市乃至整个海南省,一直流传着“溪北书院”的两个残缺字的故事。据海口电视台的《海南故事》专题片介绍:“自书院建成以来,这两个残缺字曾引起了不少的争议和猜测”。

  所谓“溪北书院”的两个残缺字,一个出在书院的门匾“溪北書院”上。“溪北書院”由潘存的高徒、清末民初的著名书法家杨守敬题写。cDN-WWw.2586.wanG这四个隶书大字笔力苍劲,雄浑有力,有浇铸之感,只是“書”字与我们习见的繁体字相比缺了一横。

  “溪北书院”的另一个残缺字,在书院训导学生的场所里,门额上悬挂着潘存题写的“講堂”木匾,其中的“講”字,与我们习见的繁体字相比又缺了一横一竖两画。

  按当地“有学识的方家”的说法,这两个残缺字颇有深意,是书写者独具匠心的杰作。“書”字缺一画,隐指浩如瀚海的“書”是永远读不完的,也可说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講”字缺两画,又正好是一横一竖,寓意古今中外的知识,纵横天下,不论横讲竖讲是永远讲不完的,同时讲解时要少而精,不要面面俱到。

  应当说这种解读寓意很好,可以激发人们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探求。只是索解过度,纯属牵强附会,误人子弟。

  其实两个字根本不是什么残缺字,在古代法帖中均有出处。我们先看“書”字。“書”字上面那个横折很短,仅与下面一横相接,故其中的一横已经省却,这不是什么残缺字,而是隶书的一种写法。此种写法在隶书中虽不多见,但有据可查,如东晋《爨宝子碑》的两个“書”字就是这种写法。

  每位书家都有自己的习惯性书写,杨守敬于隶书用功甚勤,据说他“隶书学《张迁》几逾百本”,堪称隶书大家。下面是杨守敬所写的一幅对联:“流目嘱岩石,委怀在琴书”,注意,其中的“書”字写法与“溪北书院”中的完全一样。你能说杨守敬在此又暗喻什么读不完的书吗?

  我们再看“講”字。其实,缺两画的“講”字也并非什么残缺字,而是正体字“講”(见左下图,出自唐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的通体字,在古代非常流行。右下图是唐代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的“講”字,就没有那一横一竖,可见潘存所题的“講”字其来有自,并没有藏着什么字外之意。

  潘存与杨守敬师徒曾合著《楷法溯源》一书。全书共十四卷,究六书之渊源,订百家之讹谬,蒐集了自汉砖文至五代杨凝式《韭花帖》的700多种碑帖约2万字,是一部具有书法字典性质的字书。因此,作为书法金石大家的潘、杨二人是绝不会写什么残缺字授人以柄的。

  毋庸置疑,溪北书院的两块匾额绝不是什么残缺字,更没有什么微言大义。古代的残缺字多出于文字避讳。避讳之制起于周代,盛于唐宋,延及清末。古人为避帝王或尊长的名讳,在书写汉字时常缺省笔画,因此造成很多残缺字。如宋高祖为避先祖名讳,在其御书石经中的“敬”字皆缺左下角之“口”。再有一种就是文人的游戏笔墨。如著名的泰山“虫二”刻石,将“風(风)”、“月”二字的边框去掉,寓意为“风月无边”。

  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溪北书院,在浮躁的商业社会中,似飘零的秋叶一般,在历史的风烟中无奈地翻转,旋归于泥土和沉寂。从书院走出的学子,无暇回顾书院诗书斑斓的往昔,义无反顾地奔向了离书院越来越远的道路。愿我们的文化机构,少一点这种没有文化的文化。(文/杨立新)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