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印研究 >> 正文
“骑墙”的行书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04:43 点击:

 

  行书的存在在最初完全是权宜之计。端正的楷书易识但书写速度太慢,狂草书则连绵游丝,写时固然痛快,但大部分观者对其线条盘绕得眼花缭乱又无可奈何。行书的产生我想即是出于此一缘由。它书写流杨便利,又不害识读:张怀斑所称的“不真不草,是日行书”,是最简单的概括。

  行书为楷隶之捷,世传出于刘德异.至三国据说有钟慈、胡昭两家学之。但钟醉时称此为行押书。押者.署也。为草体(相对于端楷》之意。不过这也还只是传闻而已。钟葱的行书迄今不存,所得见的也就是唐幕王羲之尺犊书和王献之的几个名帖如《鸭头丸帖》《刘道士帖》等等.事实上历代书论中也已透出这一发现:张怀王往《书议》就指明‘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云云,似以王献之书法为行草书实际上的权舆。清人

  冯班《钝吟书要》说得更明白:“行书法二王起,便是头路”。也许,证明行书源自王献之,另一证明倒还在于他的一段夫子自道:“献之尝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不若稿行之间……大人宜改体”。

  以此推断:王狡之当时多书章草,章草自然难以连贯,故称“未能宏逸”。而王献之之有必要作此一谏,也即证明了他以前还未有人能持此以为大观:要到劝父亲“改”体.证明原来是不取此体的。:事实也许不悖于此。CDN-WWW.2586.WAnG因为在王献之同时,我们又看到了王殉的《伯远帖》,这可以说是行书在早期最可靠也最登峰造极的一代名作。

  行书在后世是最受欢迎、成果最富的一种书体。自唐太宗将之入碑后,植此道者代不乏人。李邕的行书碑称誉有唐一代;直至晚唐.也还有杜牧的《张好好诗》,宋四家和元代的赵松雪.几乎皆是以此名家的。不过,相对于篆、隶、楷、草而言.行书又是最不具有独立性格的一种。它没有独立的字形规定,也没有专门的技法典范,一切视应用方便而定。孙过庭《书谱》有“趋变适时,行书为要”,正是着眼于行书这种个性不强又包罗万象、依于实用,但却又兼顾各种艺术性格的特征所在。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