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印研究 >> 正文
第二节汉宇的构造原理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05:02 点击:

  第二节汉宇的构造原理

  汉字,作为记录和表述汉语的文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哲学精神的“活化石”,作为东方文明的独特象征、重要依据,作为独立于世界文字之林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全能”教科书,倘以河南舞阳县贾湖村1987年出土的“舞阳龟甲符号”视为起点,迄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倘从形、音、义皆具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算起,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汉字史上,最早论述汉字构造方法的记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周丰L》,第一次提出了“六书”理论,但到了东汉许慎才完成了这一学说。许慎以扬雄《训纂篇》为基础,吸收诸家之长,写成最早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说文解字》。其云:“《周礼》八岁人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此“六书”即:一日指事,二日象形,三日形声,四日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实际上,“六书”中的“指事”系早期的造字方法,局限性很大,造字不多,故后来已不用这种方法造字。“转注”和“假借”又多属汉字使用之理,并非造字之理。如此见,真正属于造字方法的只有象形、会意和形声“三书”。这里,我们就简要地说说此“三书”。

  一、象形

  字与画缘。Cdn-WWw.2586.wAng汉字之所以定义为表意文字,根本原因是汉字的结构以象形为基础。

  象形文字是世界各古老民族在起源时都曾使用的。它是由人的“心有喜爱一致性”这种生来就有的特性来支配,凭着想像的描绘把一切属于某一类的分种归结到这种特性的共相之中(参见(新科学卜68页,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象形字来自自然物体形象,是先民在一种朦胧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支配下,以自己的生命意识观照万物,从而赋予万物以生命的线条所状的文化产物。象形作为汉字构造的基础,取材甚广,有来自人体的,如人、首、目、自、耳、口、手、趾等;有来自动物的,如虎、牛、马、象、羊、犬、鸟、鹿等;取自植物的有草、木、竹、禾、花、粟等;取自大自然的有日、月、云、雨、山、水、火、泉等;取自日常生活的有门、井、衣、刀、鼎、舟、册等等。

  象形字都十分简括,比绘画中的速写还要简明扼要又形象生动,具有简约概括的艺术性和一定的抽象性。从象形程度上说,象形字大约分为本体象形和烘托象形两类。本体象形就是接近原物的幕拟形象,多为独体象形,如曰(日)、>(月)、四(W),苏(水)、已(云)、万(雨)等字,直接勾画出自然现象之形,又十分简约抽象。烘托象形多为合体象形,由于自然万物太多,类似形状也太多,只画其大体特征无法分辨,于是就把所状之物与某个相关联的东西也摹拟出来,使本体明显、表意明确且易于辨识。由于这类合体象形具有表意的成分,所以这类象形也称为“表意象形”。表意象形的字如k(幸、笔),像手执毛笔书写之状,也是笔的初形;图(席),像草席,小篆作席,加广是借屋形,更为明显其义;梦(眉),像目上有眉毛之形;堵(电),如雷雨闪电之状,以降雨的环境和背景为烘托,说明雷电之意;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许慎所谓象形乃“画成其物,随体话汕(qU音屈)”,实际上并非真实地描摹客观事物之形,而是先民们在造字时对所描摹的客观事物之形进行了高度的抽象概括,所谓象形已成为象征;有些字在无法约简取象的情况下,则以纯粹的符号去标识或象征物象的式样、状态,这种象形已是象形字中的一些“非物象成分”。

  二、会意

  许慎《说文·序》对会意字的定义是:“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h‘音挥),武、信是也。”郑樵(通志·六书略)正确地揭示了会意字的本质:“二体具主义,合而成字也。”是说,会意的基本构字方式,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画拼合一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会意是象形的进一步发展,潜力远比象形大,范围也更广泛,因而会意字的数量多于象形字,仅次于形声字。

  会意字分为同体会意和异体会意。顾名思义,同体会意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组合一起,如衬(捉),从的古本字,表示二人前后相跟之意;抹(林),取二棵以上的树木为林义;晶(品),谓众口所得之意。朱芳圃说:“品从三口,倒与A从三力,众力也。”又如左手写做笋,右手写做火,泛义的手写作k(即爪);二人以木相连,取复体为共而表示并;等等。异体会意就是将二个或二个以上并不相同的表意符号组合在一起,并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种(孙),古为4。系,续意,象征子有所续;今(明),日、月皆明亮,或像月亮光照在窗户上;仲(牢),如羊被关人圈中。甲骨文字有的中间为羊,有的为牛,但羊圈、牛圈皆为牢的本义,故为牢。余拟用手摘果之义,故会意为采;人人水中洗浴、游泳便会意为-k(浴);女织男耕是人类自然性的社会分工,体现出性别产生的差异,男人主要以农耕为主,所以要表示男人则与力大有关、与耕田有关,作为“田力”之人便会意为梦等等。

  三、形声

  形声造字在“六书”中是最为突出的。形声字的出现,是汉字由表意走向表音的重大发展。高明在(中国古文字学通论)中指出:“由于汉语的发展,新词不断增多,表意汉字因形体构造比较困难,故难以适应汉语的要求,当汉字的制造将要走向枯竭的情况下,于是在假借字的基础上产生了形声字,从而使汉字得到新生,由表意转为表音。”

  许慎(说文·序》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

  注是以“音主形从”为主要特征,如换成“形主音从”便成为谐声,即其声相似。事实上,形声字是取两个现成的单字组合而成,也就是说,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称作形或形符;另一部分表示读音,称作声或音符,即给形符谐上一个音符,起个注音作用。比如许慎所举江、河二字,皆以水为名,是取其半义,因取工、可而名是谐其半声。其中“可”与“河”取半声同当今读音近同;而“工”与“江”读音似差别较大,许慎所例是指古时的读音,并非今天“江”字的读音。由斯延及,形声字有的是左形右声,如铜、柏、构、话、种、崎等;有的是左声右形,如鸿、鸽、胡等;有的是上声下形,如婆、紊、基、辜等;有的是上形下声,如草、箕、髦、店等;还有外形内声的,如园、国、裹等;内形外声者如闻、问、辨等。另外,从形声字的结构来看,其中大部分义符还兼有音符作用,只作义符用者较少,如金、木、火、土、口、足、耳、止、山、马、石、羊等字,就是既作义符又作音符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汉字古今语言差别较大,上述举例中的一些字,如按现代汉语的声符去读就往往会读错,许慎“六书”所举是按照古字读音或近似读音而例的。形声字同会意字虽然都是合体字,但结构却各不相同,简言之,会意字所构成的两个或以上的形符没有注音,形声字则是半形半声。问题是,从理论上解释起来极易理解,但要作具体分析,弄清楚形声字的形体既会意又似形声、或既不似会意又不似形声之类的字形结构,还须认真解读许慎《说文》中提出的诸如“亦声者”、“省声者”以及“复形复声”等论点,这里姑且不再细述了。

  形声字出现较晚,但发展速度极快。商代的甲骨文字中,形声宇仅占百分之二十几,而到秦篆时已猛增至百分之八十左右,成为汉字的主要形体。

  按许慎《说文》的“六书”理论,汉字在其发展历史中,是在以象形为首的基础上,由造(象形、指事)而构(会意),又由构而借(假借),又由借而注(转注、谐声),形成了汉字构字的基本规律。但这仅是就字形结构的规律而言,其实就汉字产生的各种因素来说,还有很多,如笔者在(汉字探绩—汉字生成因素、文化内涵及审美之揭示》一文中所指出的,尚有原始宗教因素、占卜记事因素、理性屏人因素和书法实践因素等等。由此可见,汉字是在象形性支配下的多元结构构成方式,其结构本质与它所反映出来的思维本质和审美本质,一是体现出具象性和抽象性的有机统一,以及直观感受或理性认识的有机统一;二是体现出多维基础上的立体性和全方位性结构特点与思维特点及审美特点,由字形、字音、字义和特殊的审美四者构成错综复杂的统一关系;三是体现出结构与思维的归纳统一,同类、非同类偏旁部首辗转相生与科学归纳和交

  叉组合而形成的转注演绎及其审美意义;四是偏旁、部首本身形成彼此区别的形、意、美科学分类系统,给汉文字胎就了直观易识易会意的独特性质和东方民族特有的文字审美属性,而“六书”理论则是对汉字所有特点与优点进行了总括性的阐发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