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印研究 >> 正文
静穆中的古朴——王福庵的篆刻艺术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05:19 点击:

  静穆中的古朴

  ——王福庵的篆刻艺术

  ※薛元明

  王福庵(1879-1960),原名寿祺,后更名褆,字维季,号福庵,自称印佣,70岁后自号持默老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旧学功底深厚,致力金石书画,篆刻承家学,在民国印坛和吴昌硕、赵时棡成鼎足之势,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民国印坛具有代表性的篆刻家。

  王福庵二十年代应政府所聘,任职印铸局,因学识渊博,受聘于故宫博物院,有机会博览清宫所藏,名振京畿,仰慕乃至私淑者甚众。门下弟子有顿立夫、韩登安、吴朴堂和江成之,私淑者如台静农、高式熊和徐之谦等皆为佼佼者。后因厌倦宦海生涯,飘萍之旅,隐居沪上,鬻印为生。坚守民族大义,不事汪逆政权。创立西泠印社是王福庵最大的贡献,有开山凿石、筚路蓝缕之功。就才艺水平来衡量,王氏无疑有领衔之功,远在三家之上,流风余韵,至今余波未平。印艺之外,著有《说文部属拾遗》、《糜研斋作篆通假》和《福庵藏印》等。1907年辑自刻印《糜砚斋印存》4册和《说文部首检异》等,至今仍是学篆的极佳范本。

  品读《王福庵印谱》,可知其印艺之成得益于他的广收博取,取精用弘。远及封泥,凌秦栎汉,近取浙派及吴让之、赵之谦和黄士陵诸家,印章风格多样,因有深厚的秦汉印功底,所作洗去铅华,无论何种风格,都以静穆古朴为主要特征。

  在王福庵的篆刻生涯中,细朱文是他的强项,这是吴昌硕所未涉足的领域,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图一),尽洗糜曼,独标清丽,集飘渺之思,有韶倩之致。Cdn-WWW.2586.WaNG王福庵细朱文以工细精到著称,流畅中见古拙,赵时棡则儒雅持重,二人各有千秋。细朱文之外,还有其它形式,整饬中见凝重,茂密中见灵动,融合百家之长,圆转处化为方折,劲健苍浑,实乃刀中见笔,浑厚华滋。有作无边印,如“糜研斋”(图二),宽边切刀如“有好都能累此生”(图三),文字和边栏极少粘连,参差互动,也有细边切刀法作印,如“我生无田食破砚”(图四)。

  白文得汉印铸凿之法,下仿六朝遣制,旁及泉甓文字,融为一炉,最终以自己字体入印,用刀以丁敬式碎刀为主,赋以己意,虽有波磔,但棱蹭收敛,削减夸张之笔,不盲求细碎之刀,形成流畅飘逸、淳古拙重的印风,时人有“浙派新军”的赞誉。白文亦有多种样式,切刀作如“金石刻画臣能为”(图五),满白文如“高丰长寿印信”(图六),细白文如“庶有达者理而董之”(图七),“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图八)则是以金文入印,参差灵秀,以静为动。

  因为有供职印铸局的经历,王福庵小印工夫惊人,虽仅厘米见方,刻来丝毫不见拖泥带水之弊,如“巽赢”(图九)和“福庵五十后书”(图十),风神独运。其书法工篆隶,功力深厚,深得二李神髓,汇古而出新意,从边款可见其书法造诣之深,有过人的功力。

  王福庵篆刻之所以有超人的成就,同他悉心取法先贤的经历分不开,真正做到厚积薄发。他印谱中有一些仿秦汉印创作的印章和一些直接临摹名家作品的例证。如“王褆信玺”(图十一)和“晋声心赏”(图十二)是秦玺例制,“毅灵”(图十三)借鉴封泥遗意,残破自然不刻意,区别于吴昌硕,“王褆印信”(图十四)宗法四灵印。有的在创作形式上稍有改观,“如今是云散雪消化残月缺”(图十五)和“福庵所得金石”(图十六)借鉴赵之谦,“意与古会”(图十七)是临摹黄士陵的作品,但王福庵篆刻的光洁和黄士陵有很大差别,黄是光洁中见劲挺,王氏则浑厚许多。“问梅消息”(图十八)是临摹陈曼生的作品。

  总的来看,王福庵篆刻给人的印象是“静”,窃以为有三层含义:从技法上来说,书法功底深厚,用刀稳,控刀能力强,不作怒张异态;从心态上来说,心闲、气定和情真,从容不迫;从本质上来说,其学识渊博,胸罗万象,从而使作品古朴浑穆。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