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印研究 >> 正文
朱简篆刻及其美学思想刍议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05:20 点击:

  朱简篆刻及其美学思想刍议

  薛元明

  朱简(约1570年-卒年未详),字修能,号畸臣,后改名闻,安徽修宁人,明代安徽杰出的篆刻大师之一,其建树不输于之前的何震,也不逊色于后世的邓石如,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得益于他深厚的印学修养和高超的创作技巧。明代篆刻家人数不断扩大,进入繁荣期,但更多的则如他所言的“习讹承谬,未疏渊源”。朱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下应运而生,没有沉湎于暂时表面的繁荣,而就整个篆刻发展着眼,从更高层次上来要求,提出新的技法原则、品评标准和审美要旨,率先以批评家的姿态出现,开后世先河。

  一、技法创造性的贡献

  朱简技法理论,主要集中在刀法方面。在《印经》中指出:“吾所谓刀法者,如字之有起伏,有转折,有缓急,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古,以碎为奇之刀也。”“刀法也者,所以传笔法也。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有别趣,逸品也;有刀锋而似锯牙燕尾,外道也;无刀锋而似墨猪铁线,庸工也。”《印章要论》中又说:“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正锋紧持,直送缓结,转须带方,折须带圆,无棱角、无臃肿、无锯牙、无燕尾,刀法尽于此矣。”短短数言,道破用刀关键所在,将驱刀如笔放在第一位,为后世邓石如“印从书出”出现作了最好的铺垫。CdN-www.2586.wANg此外,对于用刀需要避免的问题也作了阐述:“若刻文,自小修大,自完修破,如俗所谓飞刀、补刀、救刀,皆刀病也。” 指出篆刻“五病”,“学无渊源,偏旁凑合,篆病也;不知运笔,字画描写,笔病也;转折峭露,轻重失宜,刀病也;专工乏趣,放浪脱形,章病也;心手相乖,因便苟完,意病也。”

  何震开启了以刀法抒情先声,用刀大刀阔斧,朱简从何震猛利的刀法中获得启示,以切刀法来释读汉印精髓,波磔细碎,表现笔意,不以描摹其形为主要宗旨,有别于同时代印人汪关。有论者认为汪关是解读汉印的另一种方式,后世印人也通过汪关来理解汉印,但从创造性方面来衡量,较之朱简还是稍逊风骚。汪关某些作品还显得有些刻板,运用并笔,有时失却自然,人工痕迹重。以汪关相比,朱简要自然得多,所谓真实领会汉印精髓,当以朱简为范。有明一代,皆以回归为主要倾向,朱简变革刀法,笔画生涩朴茂,呈现出古拙的率意,后由丁敬所仿效,稍变其体,以带有隶意的文字入印,遂成“浙派”。

  朱简创作并不局限于刀法,在字法及章法方面皆有独特的见解,他的过人之处在于将刀法、字法与章法三者结合辨证理解,综合衡量,有先见之明。字法方面,朱简将印人从《说文解字》中解放出来,强调“印字古无定体,文随代迁,字唯别用。余故曰:‘印字是随代便用之俗书。’”朱简对于字法的改造是为刀法服务的,体现出圆中见方、方圆互动的特点,这是后世浙派字形出现的主要特征,近似诏版文字形态,这是朱简不为人所重视的地方。章法疏密塑造已经接近于清季及后世印人创作,对于形式感重视。在《印章要论》中说:“印先字,字先章,章则具意,字则具笔。……所谓章法者,如诗之有汉、有魏、有六朝,有三唐,各具篇章,不得混乱,非字画盘屈、以长配短、以曲对弯之章也。”在《印经》中对字法、章法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得古人印法,在博古印;失古人心法,在效古印。盖求古人精神心画,于金铜剥之余,鲜不毕露其丑态。”认为“字中有章,章中有字,因字重章,因章配字。”简单扼要地道出了字法、刀法和章法三者关系,强调在创作中既要与古人相合,又不能不可生搬硬套。

  二、创作实践达到所处时代顶峰

  朱简强调“印外求印”的方法,在前人基础上进行调整。他在创作上之所以有如此高超的成就,得益于自身印学方面的卓越见识。对于自身学印经历,朱简曾说:“予初授印即不喜习俗师尚,尝从云间陈眉公先生游,得顾(从德)、项(元汴)家藏铜玉印越楮上真谱四千余方,又于吴门沈从先(野)、赵凡夫(宦官)、缪城李长蘅(流芳)、武林吴仲飞、海上潘士从、华亭施叔显、青溪曹仲文、东粤陈文叔、吾乡何叔臣、丁南羽诸家,得其所集,不下万余,用是涤心刮目,抡为《印品》一书。”当时众多印人师承何震篆刻,注重模仿,朱简独有创新,以切刀刻石,追求神韵,不拘泥于形似,作品豪放,个性鲜明,加之见闻广博,达到自成一格高超的艺术境界。先后于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和崇祯元年(公元1628)辑成《菌阁藏印》和《修能印谱》。

  对照朱简自身篆刻创作来说,体现了他一贯的美学思想。白文“钱谦益印”和“汪道昆印”以切刀而作,就当时而言,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印宗秦汉”要旨,有别于汪关光洁遒媚而更古朴天真。观“范允临印”虽有同时代印人的审美趋向,但在气息格调上没有满足于平板正直的安排,显得轻松活泼,字形方正挺拔,兼施圆转,平正而不死板,游刃有余。朱白相比,笔者更喜爱前者,更能体现他驱刀如笔高超技巧,展现“笔意领先”的优势。“半日村”章法上充分展示了疏密之趣,细碎的切刀充分展现笔意,笔画偶有残断,但笔断意连。“冯梦祯印”则可推为朱简代表作,充分体现切刀意趣,一任自然,满而不涨,天趣流溢。汪关专尚白文,朱文有时则多刻意之弊,将一些汉印陋习转化为习气,尤其使笔画交接处的规则榫点,实不可取。

  朱简深究古印,某些印作在形式上极尽模仿之能事,如他的自用印“质父”、“朱简”和“修能”,字法、章法即为仿先秦玺汉印的典范,尤其是“朱简”朱文印乃一方仿汉上上之作,巧妙融合汉代玉印和凿印二种不同风格特征,印文之瘦劲取自玉印,笔画锋芒之爽利得自凿印,结合得恰到好处。除此之外,朱简还大胆地将草篆笔意融入缪篆之中,适当参合融会草篆,成为朱简表现印文美感的一条新途径,既不失方整庄重之态,又能产生飞动活泼之感,印面效果别致新颖、耐人寻味。周亮工对朱简篆刻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寥寥寰宇,罕有合作,数十年来,其朱修能乎?”“继主臣(何震)起者不乏其人,予独醉心朱修能。自修能外,吾见亦寥寥矣。”

  三、理论建树的美学意义

  朱简工诗,于陈继儒执弟子礼,与篆刻家李流芳和赵宦光等互有唱和,同时与当时的名士戏剧家汤显祖、书画太常少卿米万钟、礼部待郎钱谦益和南国子监祭酒汤梦祯等也多有交往。在篆刻方面,朱简更是一个理论与创作并举的双栖人物,理论是印人对篆刻研究的深度和篆刻美学思想的反映。在印学理论方面,多有独辟蹊径的见解,他的创作是其印学理念的检验,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朱简印学理论分为三部分:一是鉴古理论,二是创作理论,三是批评理论。

  朱简潜心印论,在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前编《集汉摹印字》和《印家丛说》各一卷,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完成《印书》二卷、《印经》和《印章要论》各一卷,《印书》二卷是最早的两部汇辑汉印缪篆文字工具书。朱简从友人藏书处见到大量古印原拓本,考证辨析印章真伪和章法形式美,花费十四年时间,完成八卷《印品》,又花两年时间,精心摹刻编成《印品》二集,对清印章真假辨以及玺印考证与章法研究大有裨益。《印品》被陈继儒称为“周秦以后一部散易”。

  对于古印章,朱简有很多发前人所未发的独特见解。通过印文与相应时代书法比较,对古印章进行断代,与王国维甲骨文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在《印品》中说:“印文古无定体,文随代迁,字唯使用,余故曰印字是随时代便用之俗书。试尝考之,周秦以上用古文,与鼎彝款识等相类;汉晋以下用八分,与《石经》、《张平子碑》、汉器等相类,固非缪篆,亦非小篆,明矣。”在《印经》中进一步结合印型去推断古印年代:“所见出土铜印,璞极小,而文极圆劲者,有识有不识者,先秦以上印也;璞稍大,而文方简者,汉晋印也。”这些卓越的见解,说明他对古印风貌了解烂熟于胸,对古印研究已超越前人。

  朱简创作理论,在《印品》中阐述的非常明白,“广搜先代遗章暨近日名家篆勒,其有于古者著为法则,谬于古者亦存之,以志鉴暇瑜,分列临摹成编,题曰《印品》。……欲使作者心腕,昭然欲沿习讹舛之后,要以还古之初。”朱简强调一方面以古法为基础,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因循守旧。对于创新,他在《印经》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工人之印以法论,章字毕具,方入能品;文人之印以趣胜,天趣流动,超然上乘。”朱简所阐述的创新是立足于篆刻家主体发生转变的前提下所论及的,实质上真正看出自秦汉至明清流派印所发生的重大转变,从实用走向审美,开拓了篆刻创作的新天地。

  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朱简决不迷信前辈大师或同时代名家的所有作品。朱简在《印品》中说:“六朝效法汉晋,莫或违尺;唐造叠篆,印字绝矣;宋不足言;元人革唐谬而宗伧父面目;常卿板织,歪斜并作,迩时石灾。”他在《谬印》中说明:“附印亦出近人名手,所谓太巧则拙,太拘则板,偶尔倡之,群而习之,犹北驰太行,日趋日远,微曰秦汉,求宋元不可得已,敢摘数章,以当前轨,知我罪我非所论也。”艺术追求完美,但不存在完美。朱简有自己的审美主见,善于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名家作品。他在《印品》中专门辑录《缪印》一集,刊举前辈和同辈名家的失败之作,认为何震“登之小雅”抖擞成习气,梁 “盘白石兮坐素月盘曲过甚,”陈万言“墨兵”对称留红成死板。这些印章在刀法、章法、字法等方面确实存在不足。

  朱简篆刻成就表现在诸多方面,创立切刀法,开后世“浙派”先声,倡导“印外求印”,为后世邓石如出现作了最好的铺垫。他对汉印精神的领会,区别于同时代的印人,包括文彭、何震和苏宣在内的明代篆刻家基本上以“复古”为基调,独有朱简抒扬自我胸臆。针对唐宋以来的恶习蔓延,印人纷纷以秦汉印作为欣赏和创作评判标准,但很多人误读秦汉印精髓,主体风格受到束缚,得之平直端正,失却秦汉印风寓拙于巧、大气淳古的风范,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任何艺术领域,总不乏敢于不循传统之规而披荆斩棘的闯将,以标新立异去作为艺术追求目标,明代印坛则非朱简莫属,清代印人董洵推崇其为“真有明第一作手”,可谓名至实归。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