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印研究 >> 正文
沙孟海《印学史》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七章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05:22 点击:

  沙孟海《印学史》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七章

\

  文章作者:沙孟海

  有人说,邓石如也是安徽人,他的印又是学何震、梁袠出身,应该属于徽派。也有人说,邓石如的印,运用自己的篆法,开创新体,不能归属于任何一派,世称“邓派”比较适宜。两说各有其理由。我们意见,明代尚未设置安徽省(明代有江南省,康熙六年即公元1726年始析置江苏、安徽两省),原称徽派、黄山派、新安派,只指徽州地区,不包括长江以北的安庆在内。邓石如的印法,给予后来的影响确实大极了,称为“邓派”最恰当。或称为“新徽派”、“后徽派”,也还可以。另外有人只承认邓石如是徽派,把邓石如以前二百多年的徽派印学历史都不算,我们认为是不妥当的。

  邓派这个名称,是邓石如再传弟子吴熙载最早提出来的。这一派的著名印学家,除吴熙载外,有徐三庚、赵之谦、黄士陵等人。赵之谦自己不承认专学邓石如,详见下章。

  第三十三章 吴熙载(吴咨附)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飏,字熙载,后以熙载为名,字让之,最后以字行,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诸生,著有《师慎轩印谱》。CDn-Www.2586.wANg

  吴熙载出包世臣之门,是邓石如再传弟子,兼擅书画篆刻。篆书纯用邓法,挥毫落笔,舒卷自如,虽刚健少逊,而翩翻多姿,有他新的面目。他在文艺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刻印上,运刀迅疾,圆转流畅,功夫精熟,无论朱白文,在继承邓石如的基础上,都有新的创意,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风格。特别是那种轻松澹荡的境界,邓石如谱中不曾有过(图1-4)。

  赵之谦年龄少吴熙载三十岁,是吴熙载的晚辈。两人作品,各有特点,旗鼓相当。赵之谦早年自制“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边款说:“息心静气,乃是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再(载)一人而已”①。可见他早年是佩服吴熙载的。但他于同治癸亥年(1863)在《书扬州吴让之印稿》长篇文章中却说:“让之于印宗邓氏,而归于汉人,年力久,手指皆实,谨守师法,不敢逾越,于印为能品”。此语便有微词,至少对吴熙载认识不足。吴熙载印学的长处,决不仅仅在于“谨守师法”,他的作品也不仅仅是“能品”。再看吴熙载《题赵撝叔印稿》,只有短短几十字。他说:“刻印以老实为正,让头舒足为多事。以汉碑入汉印,完白山人开之,所以独有千古。先生所刻已入完翁室,何得更赞一辞耶”。当时写篆书多学邓石如,多有“让头舒足”的习气,吴熙载此语盖有所指。吴熙载论印主张“老实”,人也老实;赵之谦才高气盛,不可一世。两人性格不同,作品也自然两路。今天论吴熙载、赵之谦两家印学者,或扬彼而抑此,或先甲而后乙,“见仁见智”,尚无定论。总之,两家是近代印坛上并驾齐驱的杰出人物,给予后来学者的影响都非常巨大,我们尽可不必主观判断,强分优劣。

  世称邓派印学名家,还有一个吴咨。他年辈比吴熙载稍后,所以附列于此。

  吴咨(1813-1858),字圣俞,号适园,江苏武进(常州)人。著有《续三十五举》、《适园印印》。他是阳湖派古文家李兆洛的门生,学问审博,治印法度精严,沉着稳练,自有面目。其中参法金文之作,直接取资于真器拓款,所以比较高明。惜其早世,流传不(图5-8)。

\

  第三十四章 赵之谦(黄士陵、乔曾劬附)

  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一字益甫,号悲庵、无闷、冷君、憨寮,浙江会稽(绍兴)人,咸丰举人,官江西南城等县知县。学问文章,根柢深厚。书画篆刻,皆第一流。曾主纂《江西通志》,编刊《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遗著有《悲庵居士文存》、《悲庵居士诗賸》、《国朝汉学师承续记》、《补寰宇访碑录》、《二金蝶堂印谱》等书。

  他的篆书,全用邓石如法,更显得侧媚多姿。篆刻不专治某一派,印谱中有摹拟浙派的,也有取法邓、巴的。他刻“钜鹿魏氏”白文印边款说:“浙、皖两宗可数人,丁、黄、邓、蒋、巴、胡、陈(曼生)”。将浙派的丁敬、黄易、蒋仁、陈鸿寿和徽派的邓石如、巴慰祖、胡唐并举在一起,可见其对两派都无所轩轾。他对篆刻一向自负不浅。邓石如用秦、汉篆法入印,他更扩大范围,取资于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金石文字。资料的源泉越来越丰富,笔法、字法、章法的变化也越来越新异,终于推陈出新,自成一家面目。他致秦勉锄书中曾说:“弟在三十前后,自觉书画篆刻尚无是处。壬戌以后,一心开辟道路,打开新局”。壬戌是同治元年(1862),他年三十四岁。今天看来,他一心开辟道路,打开新局,是成功的。他刻“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白文印边款说:“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这话也并无夸大之处。赵之谦的时代,金石学盛极一时,参考资料既众多,又方便。吸收精华,充实创作,赵之谦有此条件,更有此才力。从他死后到今将近一百年,本国及日本印学界学习他体制的接踵而起,当然不是偶然的事(图1-4)。

\

  学赵之谦的人极多,著名的也不在少数,其中以黄士陵最为大家。

  黄士陵(1850-1908),字穆甫,亦作牧甫,号黟山人,安徽黟县人。吴大瀓巡抚广东,延他入幕府,后遂留寓广州,卖艺自给。著有《黄牧甫印存》上下集各二册。

  黄士陵更晚于赵之谦,所见金石遗文更多,资料更富。他在篆刻中运用金文之妙,比赵之谦更有所发展。他的弟子李尹桑曾说:“悲庵之学在贞石,黟山之学在吉金,悲庵之功在秦汉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见易忠箓《黄牧甫印存下集跋》)。语气稍重,但大致情况是符合的。黄士陵年辈与吴俊卿相接近,在海内外(包括日本)崇仰吴俊卿风靡一世的同时,武汉、广州一带操刀之士,受黄士陵的影响最多(图5-8)。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