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印研究 >> 正文
沙孟海《印学史》第二十六章~第三十章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05:25 点击:

  沙孟海《印学史》第二十六章~第三十章

  文章作者:沙孟海

  第二十六章 程邃、巴慰祖

  (汪肇龙、胡唐、巴树谷、董洵附)

  程邃(1602-1691),字穆倩,号垢区、垢道人、青溪朽民、野全道者、江东布衣,安徽歙县人,住扬州。明诸生。他是有民族气节的著名书画篆刻家,工诗,有《会心吟》。

  程邃年辈要比朱简晚些,程邃时代还容易看到朱简的印谱。汪启淑《续印人传》于夏俨、俞廷扬、赵丙棫各篇都有“朱文宗朱修能”一类话,可以证明。当时印学界寝馈文、何,陈陈相因,久无生气。朱简首先起而矫之,面目一新;程邃继起,参合钟鼎古文,出以离奇错落的手法,对印学更有所发展。周亮工《印人传》说:“印章一道,初尚文、何,数见不鲜,为世厌弃。犹王(世贞)、李(攀龙)而后,不得不变为竟陵(钟惺、谭元春皆竟陵人。这里用明代的诗来比喻明代的印)也。黄山程穆倩邃以诗文书画奔走天下,偶然作印,乃力变文、何旧习,世翕然称之”(卷二《书程穆倩印章前》)。又说:“……然欲以一主臣而束天下聪明才智之士尽俯首敛迹,不敢毫有异同,勿论势有不能,恐亦数见不鲜。故漳海黄子环(枢)、沈鹤生以‘款识录’矫之。刘渔仲(履丁)、程穆倩复合‘款识录’大小篆为一,以离奇错落行之。Cdn-WWw.2586.wanG欲以推倒一世。虽时为之欤,亦势有不得不然者”(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周亮工论时代变了艺术不得不变的道理,合乎文艺发展的规律。朱简、程邃等人蓄志变体,多方面采取资料,用来丰富自己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一精神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程邃印谱失传,赖有乡人程芝华在《古蜗篆居印述》第一册中摹刻了他的作品五十九方,虽非真迹,亦借以保存面目。程邃书画墨迹也有流传,所钤印记,定出自制,留给后人真赏。他早年出黄道周门下,诗书画印意境甚高,皆自具风格。魏锡曾《论印诗》有论程邃一首云:“蔑古陋相斯(李斯),探索仓(仓颉)、沮(沮诵)文。文、何变色起,北宗张一军。”自注:“文、何南宗,穆倩北宗,黄小松(易)印款中语。”程邃晚年侨居扬州,故云“北宗”。黄易这句话,对程邃的印艺推崇到了极点,只可惜他的印迹流传太少(图1-4)。

\

  继程邃而起者,有汪肇龙、巴慰祖、胡唐、皆是安徽歙县人,世称“歙四家”。四家印迹流传到今天的比较少,所以今天印学界对这几位作家了解不多。

  汪肇龙(1722-178),亦作肇漋,字稚川。巴慰祖(1744-1795),字予藉,一字子安,号隽堂、晋堂、莲舫。胡唐(1759-1826),一名长庚,字咏陶,又字子西、西甫,号【“耳”+“宰”】翁、木雁居士、城东居士,巴慰祖的外甥,有《木雁斋诗》。

  过去只见巴慰祖《四香堂摹印》二册,皆是早年摹古之作。程芝华《古蜗篆居印述》四册,分摹四家,道光四年(1824)出版。从这里可窥见四家创作的风貌。那年胡唐还在世,亲为此谱作序,说明程芝华摹手还不错。虽然如此,毕竟是“虎贲中郎”,不能满足读者的欲望。可喜的是近年我们发现了巴慰祖的真谱。这本真谱,原来就是1917年锌版影印曾风行一时的《董巴王胡会刻印谱》。谱分四册,标称是董洵、巴慰祖、王振声、胡唐四家交互镌刻的印章。世人未见“歙四家”印谱,对此极为重视,目为新安印派中期的代表作品。等到我们发现此谱原钤底本之后,才判定全谱是巴慰祖个人创作。理由是:一、全谱风格相同,原钤底本有巴慰祖世交胡光硕跋,指出是巴谱。二、我们从巴慰祖遗存书迹中检出他钤用各印,得十余颗,大多数是此谱所有。《会刻印谱》放在巴谱仅二颗,分放在董谱者四颗,王谱三颗,胡谱五颗。巴慰祖用印,或由友人分刻也难说。但三、我们再把程芝华《印述》摹刻的胡唐各印与此谱胡唐各印一一校对,四十余颗之中没有一颗相同,作风也显然两样。这便有力地证明所谓《会刻印谱》分作四家是没有根据的①(图5-8)。

  巴慰祖是继程邃后起的一大名家。他的外甥胡唐、儿子巴树谷,传其家学,而风格稍变。巴慰祖的印,从朱简“碎刀”出来,多用“涩刀”,而不光润。程芝华摹刻本,用刀便多光润。胡唐、巴树谷作品,亦复如此。胡唐的印,除程芝华摹刻之谱外,真谱失传,我们只在他处窥见其若干印迹(图9-10)。

  巴树谷(1767-?),字孟嘉,又字艺之、辛祈,号秋农、义【“齋”上部分+“皿”】、曙谷、西塍,巴慰祖的长子,有《四香堂印余》八册,第八册是他个人创作。巴树谷的时代,看到金文原拓较多,所以他在作品中采用金文也较妥,不再如程邃、巴慰祖那样夹杂讹体。此一作风,开后来吴咨等人的前路,值得特别一提(图11-14)。

  董洵(1740-1809尚在),字企泉,号小池、念巢,浙江山阴(绍兴)人。曾任四川南充县主簿,落职。工诗、书、画、印,著有《小池诗钞》、《多野斋印说》。《董巴王胡会刻印谱》既不可信,则董洵印谱已失传。

  论印学者,或以董洵隶属徽派,或以董洵隶属浙派。董洵在《多野斋印说》中推崇朱简“真有明第一作手”;推崇程邃“能变化古印者”;也推崇丁敬,说他“汇秦、汉、宋、元之法,参以雪渔、修能,用刀自成一家”。胡唐《木雁斋诗》有颗董念巢印谱五古一首,记述在武汉与董洵、巴慰祖等人相聚刻印之乐(见诗集卷三,原题《董念巢以所刻印册子索题,展玩今作,追忆前游,得三百字书后》),说明他与巴、胡交好之深,作品风格必然相互影响。丁敬之子丁传在《多野斋印说》跋中说他“于近代独喜临先君子之篆刻,虽千里外,必邮致之,一规仿焉。每刻一印成,诧语人曰,‘此真龙泓(丁敬号)先生的派’。其雅尚如此。”可见董洵治印,兼师众长,不主一家。印谱失传了,仅从少量的遗留作品(图15-16)判断其流派,当然有困难。董洵虽是浙人,长蒋仁三岁,但他的时代尚未有“浙派”的名目,故我们现在暂把他放在新安印派,将来看到他的全谱,再作论定。

  帖子14269 精华0 积分151995 威望151995  阅读权限200 来自羲之晋元虾 在线时间2682 小时 注册时间2011-2-24  2楼  发表于 2012-6-19 17:25 | 只看该作者 沙孟海《印学史》第二十六章~第三十章

  来源:印学史    点击数:35    文章作者:沙孟海

  ①巴慰祖创作印谱底本的发现,参看沙孟海《记巴慰祖父子印谱》,发表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沙孟海论书丛稿》上。

  --------------------------------------------------------------------------------

  第二十七章 明、清之际其他名家

  朱简《印经》所叙列的当时的印人支派与姓字,第二十三章摘引过。这些家数,或作品流传很少,或虽看到印谱,我们印象不深,了解不够。第二十三至二十六章专章叙述的苏宣、梁袠、汪关、朱简、程邃、巴慰祖几家,是我们认为在新安印派中比较突出、给后来印学界影响比较大的(有些人朱简书中未列入)。

  这一时期的其他名家,一、其人有一定的声望,作品风格有特点,曾被推为某一体的代表人物,但作品少见;二、因身份关系,在旧时代被人歧视的。本章初步补充提出赵宧光、宋珏、黄枢、黄经、江皓臣、僧慧寿、韩约素、何通八人,分别介绍如下:

  赵宧光(1559-1625),字凡夫,号寒山,江苏太仓人。他是古文字学专家,所著《说文长笺》是一部有名的著作。他创为“草篆法”,在书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可惜传世《赵凡夫印谱》六册,全是他摹刻的古铜印,不是自己创作。其他零星作品,真伪未可知。总之,我们从未见到他将草篆法应用到印章上来的作品。将草篆法应用到印章上来,一般说法是始于朱简。孙光祖《古今印制》说:“赵凡夫草篆,创古今未有之奇。正者偏,藏者露,静者躁,庄者佻,舒者促,敛者肆。文敏(赵孟兆页)之道,于兹失守矣。朱修能好奇,乃以寒山法入印,愈工而愈魔矣。”保守派“一本正经”,墨守成规,不允许艺术领域有新的创造,他们所批评的偏、露、躁、肆,正是赵宧光的卓越成就所在。赵宧光自刻印谱失传了,我们看到过他的篆书墨迹,与近代吴俊卿的篆法有近同之处,从这里也可“窥豹一斑”。

  宋珏(1576-1632),一作榖,字比玉,福建莆田人。过去论印学者都说他开始用隶书入印,但印谱失传,仅仅在他墨迹上看到几方自用印章,也都用篆体,未见有隶书,不知什么原因。当时曾有“莆田派”的名目,足见他的影响也不小(图1-2)。

  黄枢(生卒年未详),字子环,福建漳浦人。他全面运用商周金文(当时称为“款识录”)入印,他的印谱就取名《款识录》。他是黄道周的本家,黄道周书画上所用印章,据说多出黄枢之手。当时漳州印学家沈鹤生、刘履丁,皆师法黄枢,成为一时风气,并有“漳海派”的名目。《印人传》说:“刘渔仲(履丁)以此道名,而其源实出于子环。后程穆倩出,因子环而变之以雅,世人遂但知有穆倩,并渔仲亦不知之,况子环耶”(卷三《书黄子环子克侯印章前》)。黄枢《款识录》印谱,后世失传。黄道周书画则颇多流传,其中用古文奇字的印章,想来就是黄枢的手迹。文、何印法沿袭既久,变成了俗套,穷极则变,采用金文确是一个好办法。只可惜当时古物出土不多,所用资料大抵根据薛、王两家的《钟鼎款识》和《汗简》等书,传摹舛误,不免遭到时人的讥笑。《印人传》说:“数十年来工印章者舍古法变为离奇,则黄子环、刘渔仲为之倡。近复变为婉隽,则顾元方、邱令和为之倡”(卷三《沈逢吉》)。又说:“明诗数变,而印章从之。今之论诗者,极口诋竟陵(钟惺、谭元春),然欲其还而为‘黄金白雪’‘百年万里’亦有所不屑。今之论印章者,虽极口诋漳海,欲其尽守三桥、主臣之‘努力加餐’、‘痛饮读《骚》’,凛不敢变,亦断有所不能。故漳海诸君子甘受人“符箓”之诮,毅然为之,死而不悔者,彼未尝不言之有故而持之成理也”(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金文入印问题,从吾丘衍以来一直有争论①。黄枢等人大胆实现,这种变体的精神是不可忽视的。

  黄经(生卒年未详),字济叔,一字山松,江苏如皋人。周亮工的好友,平日为周亮工治印最多。留心籀篆之学,有著作,周亮工、杜濬极称之,但已失传。印学传播到如皋,人才辈出,黄经便是最早的一个。我们曾见他的遗谱,功力虽深,而风格不高。论者谓黄经印法是后来“飞鸿堂”一派(参看第二十九章)所自出。可见他的作品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图3-6)。

  江皜臣(生卒年未详),安徽歙县人,客闽中,以刻玉印著名。周亮工《印人传》说:“皜臣治玉章,则真能取法古人而运以己意者,即其乡人何雪渔尚不屑规模之,况其下者乎”(卷二《书江皜臣印谱前》)。诸家集品印谱中偶见江皜臣作品,惜本谱已失传(图7-8)。晋江人陶碧,从学最久。他的印谱亦失传。

  僧慧寿(1603—1652),俗姓万,名寿祺,字年少,一字若,(江苏)徐州人。崇祯举人,入清为僧,号明志道人,世称寿道人。工诗文书画篆刻,有《隰西草堂集》。周亮工说他“自作玉石章,皆俯视文、何。所蓄晶玉冻石诸章,皆自为部署,一一精好,非世间恒有(《印人传》卷一《书沙门慧寿印谱前》)。我们从他画上看到他的自用印章,简洁静穆,有书卷气,另有一种境界,与他所作山水清远淡雅,惜墨如金,恰恰相称,可惜他的印谱也失传了(图9-11)。

  韩约素(生卒年未详),号钿阁,梁袠之妾。妇女工刻印者,她最著名。《印人传》说她“惟喜镌佳冻,以石之小逊于冻者往,辄曰,‘欲依凿山骨耶’。”印学界传为美谈。《小石山房名印传真》收她为周亮工刻“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朱文八字,稳秀有法度,边款亦佳。此印应是她的代表作(图12)。

  何通(生卒年未详),字不违,江苏太仓人,大学士王鏊家的世仆。治印功夫很深。他在王家见闻广,看的图书文物也多,所以成就可观。他刻有《印史》六册,万历四十八年(1620)出版,从秦李斯起到元董抟霄止,选取各时期的历史人物,各为刻一名章。这是很了不起的。张灏《学山堂印谱》卷首开列主要的“篆刻家姓氏”,自归昌世以下凡二十三人,最后附录何通,注云:“此吾州王文肃公家世仆,技颇不恶,故亦录之。”今天,更应该尊重事实,给何通以应得的地位(图13-16)。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