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印研究 >> 正文
沙孟海《印学史》第十六章~第二十章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05:27 点击:

  沙孟海《印学史》第十六章~第二十章

  文章作者:沙孟海

  第十六章 印款

  印旁刻款,这是晚起的格式。隋代官印,有在印背加刻铸造年月的,世称“背款”,应当是最早的印款了。印学家在印的旁边题刻款字,则溯源于明代。

  印款,除题刻年月姓名外,有时还加上其他词句,类似跋语。一面刻不完,有刻二面、三面、四面、甚至连石顶共刻五面者。一般称为“旁款”、“过款”,刻在顶上者则称为“顶款”,也有通称为“印跋”的。

  文彭的印款,据说用“双刀法”,先写款字,然后依墨下刀,每一笔双面着刀,犹如刻碑。传世文彭印多伪品,《小石山房名印传真》收文彭刻数印,并拓印款,虽未必可信,估计其体制是这样的(图1)。何震继起,有时用文彭双刀法。有时则开始用“单刀法”,不先用笔墨写款字,操刀便刻,每一笔只刻一刀,一边是光整的,另一边任石块碎落,听其自然,字体钝拙,富有天趣(图2)。以上专就石章说。如属象牙、牛角,当然只有用双刀一个方法。明末清初一批印人,石章边款不论篆隶真草,还是多数用双刀法。直到乾隆年间,丁敬开始全用单刀法(图3)。蒋仁、黄易以下,师法丁氏,渐益加工。陈豫钟好作密行细字(图4)。赵之谦有时刻阳款(图5)。CDN-WWW.2586.wANg吴熙载“师慎轩”三字朱文印,署款于印面“轩”字两脚的底隙(不易椎拓)。文人游戏,花样翻新,今天我们论篆刻,除印面外,同时还论到印款,好比绘画的落款,不但已经成为整个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更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

  印款词句也必须研究,小小天地,不允许多说废话。这好比画上题款,要简练清隽,耐人玩味,印款文词与书法的精美,也有助于增加印章的艺术价值。画款有题诗词韵语的,印款同样可以。赵之谦对印款极为重视,有时作骈偶数联,名隽可喜,曾经传诵一时。过去有人选辑名家印款成为一本,如魏锡曾辑《砚林印款》即是,说明印款也是一种文艺作品。

  第十七章 印学的形成

  印章的发明与使用,历史悠久,上面已说过。由实用的印章逐步变成美术作品,那是唐以后的事。再进一步而成为一种专门学术,即印学,亦称篆刻学,更是近七、八百年的事。

  唐窦眾在《述书赋》论“印验”一段文章中,列举当时士大夫的印文共有十多个例子(参看第十章)。历代所传法书名迹,通过这些名人学者的欣赏鉴定,加钤印记,不但留一“印验”,提出保证,同时还锦上添花,增加美感。不过那时这种风气还不算太盛。

  宋代“文入画”盛行,把诗、书、画结合起来,成为综合的艺术形式。最后还加上印章,美术的含义就更丰富。印章本身也从此变成一种美术作品。

  古代铸印刻印,都是工人专业。前面说到三国时代有印工杨利、印工守宗,他们一定能篆能铸,这便是我国早期的篆刻家。唐末有铸印官祝思古,世习缪篆。传孙祝温柔,仕宋,重铸官印。见《宋史·舆服志》。祝氏祖孙也都是篆刻家。后唐庄宗制宝二座,诏冯道书宝文。宋英宗时制“受命宝”,命欧阳修篆其文。他们只会篆,不会刻。当时统治阶级郑重其事地制造玺宝,必然找名手来镌刻。这些名手,只会刻,不会篆。只有米芾一代才华,书画鉴古皆第一流。相传他所用印章出于自己一手篆刻。他能写篆书,对印法初步有讲究,则是铁的事实。

  今天论印学的形成,可以溯源到米芾。

  第十八章 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又号襄阳漫士,(湖北)襄阳人。宋徽宗时,任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礼部郎官旧称南宫舍人,所以世称米芾为“米南宫”。他是宋代的文学家,又是大书家、大画家。家富收藏,精鉴赏,自题所居曰宝晋斋。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宋史》入文苑传。

  米芾擅长真、行、草书,并能篆、隶书。我们看到过宋拓宋装的《绍兴米帖》第九卷,全是篆、隶书。宋人能写篆、隶书的不多,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他的篆、隶书远不如真、行、草书高妙。世传他所用印出于自己一手篆刻。当时印材用的是牙角晶玉,质地坚硬,不易受刀,说他自己作篆没有问题,至于镌刻手续,有人怀疑还是假手于工人。我们观察他自用诸印,多数镌刻粗糙,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的印文镌刻工细相比,大不相同。说他自己动刀,也可相信。他对印学已经相当讲究了,《书史》、《画史》中有他好几条论治印、用印之法。他主张鉴藏印要用细文细圈(即细边)。有一条说:“王诜见余家印记与唐印相似,始尽换了作细圈,仍皆求余作篆”。我们所见他的墨迹与经藏书画上所用的印,或一颗,或两颗、三颗,甚至连用七颗。如故宫所藏《兰亭》褚摹本米芾跋,一处连用“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芾”、“米芾之印”、“米芾”、“祝融之后”之印。这种款式,以往所无,后世也少有。不过他所作的篆杂用古文、小篆、九叠文,拙朴有余,工能不足,还是“大辂椎轮”。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图l-7)。

\

  有人认为米芾对印章可能只篆不刻,不是正式的印学家,不用说这话未必是事实,即使是事实,我们要问:元代赵孟兆页、吾丘衍不也是只篆不刻的吗?过去论印学名家都从赵、吾谈起,而不上推米芾,我们认为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第十九章 赵孟兆页、吾丘衍

  赵孟兆页(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元初官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他是一位诗人,又是大书家、大画家。著有《松雪斋集》。《元史》有传。

  赵孟兆页所篆印文,纯用小篆,朱文细笔圆转,姿态柔美,世称“圆朱文”。陈链说:“其文圆转妩媚,故曰圆朱。要丰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①。这话说得淋漓尽致,但这一体在当时毕竟还是初期作品,圆转之中,仍带拙朴气息。后世摹效此体者,踵事增华,愈加精工,拙朴之气也就少了。赵孟兆页的作品多是朱文印,很少白文印。如“赵”、“赵孟兆页印”(回文)(图1-2)、“赵氏子昂”(见第四章图25)、“松雪斋”(见第十二章图1)、“大雅”、“水精宫道人”、“管道昇印”(回文)、“仲姬”、“赵管”、“魏国夫人赵管”,皆朱文印。“孟兆页”和另一颗“赵氏子昂”是白文印。都可以在他和他夫人管道昇的书画上见到。还有“好嬉子”三字印,只见记载,未见印样。

\

  吾丘衍(1272—1311),亦作吾衍,字子行,号竹房,又号贞白居士,元初(浙江)衢州人,侨寓杭州。好古博学,隐居教授自给。廉访使徐琰来访,不接见。后以姻家讼累被逮,义不受辱,赴水死。著有《尚书要略》、《周秦刻石释音》、《学古编》、《印式》、《九歌谱》、《十二月乐谱》、《竹素山房集》等书。《新元史》入文苑传。

  吾丘衍年龄少于赵孟兆页十八岁,与赵孟兆页为文字交,旧学商量,时有往还。赵孟兆页篆刻专作圆朱文,吾丘衍论印也主张以小篆为基础。古文字学在宋、元时代是一个衰落时期。吾丘衍所著《学古编》,其中主要部分《三十五举》,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研究印学的理论指导书。《三十五举》中,前十七举论写篆书之法;第十八举以后皆论刻印,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相当具体。当时所能看到的古物不多,此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首先指出“凡习篆,《说文》为根本。能通《说文》,则写不差”(四举)。又说,“汉篆多变古法,许氏作《说文》,救其失也”(十六举)。这话十分正确。吾丘衍的时代,懂篆法的人极少,他这种复古思想,对当时印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无怪《三十五举》一书,在当时及后来很长一个时期,印学界人手一编,看成是经典著作。明何震有《续学古编》,清桂馥有《续三十五举》、《再续三十五举》,吴咨、黄子高都有《续三十五举》,姚晏也有《再续三十五举》,吾丘之学,一直被印学家推崇如此。

  夏溥是吾丘衍的早年朋友,他写《学古编序》,述吾丘衍在杭州设塾课徒等生活情况较详。说到他治印方面:“私印有‘竹素山房’、‘吾氏子行’、‘我最懒’、‘放怀真乐’、‘飞丹霄’,此数印串印鼻小韦带,常在手摩弄之。”又说:“……遂变宋末钟鼎图书之谬,寸印古篆,实自先生倡之,直第一手,赵吴兴又晚效先生耳。”夏溥指出赵孟兆页晚效吾丘衍,此事少人知道。看情况吾丘衍功夫深,赵地位高,两人互有影响是事实。

  吾丘衍篆刻作品流传极少,夏溥所举诸印,今天都无从看到。我们仅于传世的杜牧《张好好诗卷》后面,看到他的篆书观款和印章。篆书“大德九年吾衍观”七字极工,体势近《石鼓文》。两印“吾衍私印”、“布衣道士”皆白文(图3-4),也得汉印神髓。不失为一代宗师。

  从元到清六百年来印学不断发展,米芾、赵孟兆页、吾丘衍三人实有“筚路蓝缕”之功。

  赵孟兆页、吾丘衍两人的印,还都是只写篆文,交别人镌刻。

  与赵、吾同时的印人,还有钱选、吴叡、褚奂等人。钱选年辈比赵孟兆页长,赵孟兆页曾从他学画。他的篆刻,从他字画中自用印看,比较粗拙,可能是他自己刻的。吴叡、褚奂是吾丘衍的学生。吴叡即吴孟思,治金石学有名,所写篆隶书很有功夫,今天还看得到他的墨迹。传世第一部印谱宋王厚之《汉晋印章图谱》,就是他所校定,故亦称《吴氏印谱》。吴叡、褚奂二人篆刻则未见(《小石山房名印传真》首列褚奂所刻一印,不象元人作品)。

  ①见他所著《印说》。

  第二十章 王冕

  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元末浙江诸暨人。牧牛出身,后在僧寺做工,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成通儒。曾游北京,客秘书卿泰不华家。泰不华拟荐以馆职,力辞不就。归隐九里山,卖画为生。明太祖下金华,招至幕中,一夕病卒。著有《竹斋诗集》。《明史》入文苑传。

  王冕开始用花乳石刻印(参看第十五章),这一发明,为印学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以前,文人学者治印,只注重篆法,镌刻之役,一般假手于工人。自从花乳石用作印材,由于石质比较松脆,容易受刀,从写篆到奏刀,把篆刻创作上的两个过程用一手来完成,就成为文人学者的常事。这件事对明以来的印学大发展起了莫大的推动作用。

\

  传世王冕所画梅花真迹,我们还能看到几幅。他的篆刻,从他画幅中见到的,有“王冕私印”、“王元章氏”(图l-2)、“王冕之章”、“王元章”、“元章”(大小两方)、“文王孙”、“姬姓子孙”、“方外司马”、“会稽外史”、“会稽佳山水”等印,皆是白文。“竹斋图书”是朱文。仿汉铸凿并工,奏刀从容,胜过前人。其中“方外司马”(图3)、“会稽外史”、“会稽佳山水”(见第十一章图10)三印意境尤高,不仅仅参法汉人,同时有新的风格。如不是利用花乳石,断没有这一成就。世人把文彭的提倡印学和唐代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相提并论,实际上米芾已曾自篆自刻,钱选也似自刻。王冕治印,毫无疑义是个专门家。王冕死后一百四十年,文彭才出世。只是由于当时无人传王冕衣钵,且不如文家声气之广,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