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书印研究 >> 正文
沙孟海《印学史》第十一章~第十五章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05:30 点击:

    沙孟海《印学史》第十一章~第十五章

  第十一章 词句印

\

  词句印或称“闲章”。古代玺印中间就已经有此一格。古玺中如“千秋”(图1),如“敬事”(图2),这是二字词句印。如“正行无私”(图3),这是四字词句印。又如“千秋万世昌”,是每面一字合成的五面词句印(见第四章图36)。这类印,汉印中更多,有些两面印,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吉语,这也是词句印。如许昌、宋遂成等两面印,另一面都是“日利”二字(图4)。也有两面都刻吉语的。如一面刻“长乐”,另一面刻“大年”(图5,或释“大幸”);一面刻“长光”,另一面刻“常利”(图6)。也有三字、四字的吉语。如一面是两人背坐图像,另一面是“行道吉”三字(见第四章图34);一面是“王宪将”姓名,另一面是“日入千金”四字(图7)。Cdn-WwW.2586.wANg这一类例子不少,打开古代玺印谱,时有发现。

  另外有多字词句专印,有的见于文献记载,有的有实物流传。《汉书·王莽传》:“皇孙功崇公室,……刻印三:一日‘维祉冠,存己夏,处南山,藏薄冰’。二日‘肃圣宝维’。三曰‘德封昌图’”。顾氏《集古印谱》有“疢疾除,永康休,万寿宁”九字白文玉印(见第六章图lO)。《十钟山房印举》有“宜官秩,长乐吉,贵有日”九字朱文铜印(图8),又有“建明德,子千亿,保万年,治无极”十二字白文金印(图9)。

  亦有姓名印而附带吉语者。蒋元龙《论印绝句》自注:“铜小汉印,龟钮,白文‘王君都,乐未央,富贵昌,宜侯王’。”桂馥《札朴》:“吾邑孔岸堂农部得一铜印,文十六字云‘口子鱼印,承天德,获休【“礻”+“是”】,永安宁,传无极’。”以上都是前一时期的词句印。

  后一时期盛行的词句印,也称为“成语印”、“世说印”。前后两时期词句印的作用与方式完全不同。前者佩在腰间,取其吉利,有时用它做标志。后者钤在绢纸上,用它来点缀字画。据记载,南宋贾似道有“贤者而后乐此”一印,印样未见,一般认为这是后一时期“成语印”的开端。元初赵孟兆页曾有“好嬉子”三字印,元末王冕有“会稽佳山水”五字印(图10)。到了明朝文彭、何震的时代,由于篆刻形成了一门新兴的艺术,词句印便大量出现。张灏的《学山堂印谱》,周亮王《赖古堂印谱》,汪启淑的《飞鸿堂印谱》,各人所收当代作品,都在千数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词句印。“努力加餐饭”、“痛饮读《离骚》”(图11)……一类词句,彼此仿效,层出不穷,成为一时的风气。《赖古堂印谱》卷一有高阜一篇序,其中一段说:“夫(李)斯(程)邈之书,可以峙山岳者,难充几案之娱,李(白)杜(甫)之篇,可以挥烟云者,难舒指掌之细。而约千言于数字,缩寻丈于半圭,不越径寸之中,而尽乎碑版铭勋赋诗乐志之胜,则惟图章为然。”这完全是为词句印说的。当时文人学者对待印章特别是词句印的态度,这段话已经说得很明白。摘取古人成语,寄托自己怀抱,词句印的作用,不仅仅在篆法刀法的欣赏而已。

  清初篆刻作家踵事增华,有刻某书某篇全文,每句一印,合成专谱者。如聂际茂曾刻《司空图诗品印谱》二册,祁靖世、邢德厚皆曾刻《朱子家训印谱》一册,后来陈鸿寿也曾刻《陋室铭印谱》一册,……这可说是词句印的别格。

  第十二章 室名、别号印

  室名是书室的名称,别名是人的别号,本来是截然分开的两件事。但历史人物往往把自题室名和自题别号合而为一,不易划分。例如:赵孟兆页的书室是“松雪斋”(图1),他有时自署“松雪翁”、“松雪道人”。文征明的书室是“停云馆”(图2),他有时自署“停云生”。丁敬的室名是“砚林”、“龙泓馆”(图3),他时常自署“砚林叟”、“砚林外史”、“龙泓山人”。因此,我们把室名印与别号印合在一起叙述,较为方便。

  明甘旸《集古印谱》卷五后列唐、宋、近代印十余方,其中有“端居室”三字白文印,下注:“玉印,鼻钮,唐李泌端居室,斋堂馆阁印始于此”(见第十章图3)。斋堂馆阁印始于李泌,这一说法历来研究印学史的一致承认,没有异议。唐人自题室名和别号的还不多,到了宋代,这一风气就相当普遍,有了室名和别号,一般就刻入印章,经常使用到笔札上。例如宋欧阳修有“六一居士”印,苏轼有“东坡居士”印、“雪堂”印,王诜有“宝绘堂”印,米芾有“宝晋斋”印,陈与义有“无住道人”印,姜夔有“白石生”印,……元、明以来更多,已成文人学者的家常茶饭。我们翻开陈乃乾《室名别号索引》和商承祚、黄华合编的《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便可全面了解。清代章学诚在他所著的《文史通义》中曾专立《繁称》一篇,批评文人学者多立别号的不应该。但这一风气直到今天还存在于作家、艺术家中间,说明有它一定的用处,我们不能简单地看问题。

\

  学者喜欢自题室名,但一个室名也不一定真的有此房室,有的甚至没有实在的房室,只把室名刻在印章上玩玩。文征明曾说,“我的书屋多于印上起造。”明、清以来文艺界一直有此风气。

  第十三章 鉴藏印

  隋、唐人鉴定法书真迹后,就在所鉴定的字迹上或副页上签名,表示负责鉴定的意思。传世王羲之、王献之等帖常有后世人的签名。特别如《奉桔帖》签名最多,有隋代的诸葛颖、柳顾言、智果,宋代的欧阳修、韩琦等十余人。后来则多用印章来代替签名。

  第十章曾说到唐太宗有“贞观”二字连珠印,后来唐玄宗也有“开元”二字长方印(图1),这两颗印章虽未标出鉴定字样,却是鉴定性质,同时也是鉴藏印的开始。五代南唐国有“建业文房之印”(图2)。宋代有“大观”瓢形印(见第四章12),“政和”、“宣和”长方印(图3-4),“宣和”(见第四章图11)、“绍兴”(图5)连珠印,以及较大的“内府书印”方印(图6)。金代有“明昌御览”大型印(图7),……都是鉴藏印。私人鉴藏印著名者如唐王涯有“永存珍秘”印,宋米芾有“米芾秘箧”印,王诜有“晋卿珍玩”印,蔡京有“蔡京珍玩”印,贾似道有“秋壑图书”(图8)、“秋壑珍玩”印(见第十章图9)……。这些印章,或见于字画真迹,那是原迹;或见于各种法帖,那是摹刻的。大抵唐、宋诸印篆法稍疏,元、明以后渐求工致。鉴藏印的发展过程,大有“后来居上”的倾向。这道理,倘与复古主义、保守主义的人说,是不容易说清楚的(参看第三十七章)。

\

  鉴藏印有云“某某图书”、“某某图书记”的,时间用久了,人们因以“图书”为印章的别名,直到现在。这样称法,实际是不妥当的(参看第三章之七)。

  鉴藏印钤在善本图书或字画名迹上,忌用粗笔印,也忌用大阔边。理由是这些善本名迹非常珍贵,印文采取朱文细笔、细边比较适宜。米芾早曾说过:“印文须细,圈细与文等。我太祖秘阁图书之印不满二寸,圈文皆细。上阁图书字印亦然,……近三馆秘阁之印,文虽细,圈乃粗如半指,亦印损书画也”①。今天我们对待历史文物,应持慎重的态度,无论题字钤印,都不宜草率,致污损文物。

  ①见米芾《书吏》。

  第十四章 花押印

  花押印就是将花押式样刻入印章中,以代押字之用。

  据记载,南北朝已用花押①。唐韦陟签押,草法牵连,很美观,时人称为“五朵云”。但还未将花押入印。花押入印,据说始于五代。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说,“(后)周广顺二年,平章李谷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据此,则押字用印之始也。”

\

  花押印都用朱文,形式不一,有方形、圆形、长方形、葫芦形……。传世花押印,最多是元代,世称“元押”(图1)。大都长方形,上一字是楷书姓氏,下一字便是花押。也有全用花押的。也有用蒙古文的。《南村辍耕录》又说,“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他指出了元代使用花押印的最初原因。我们见到的元押,多带汉姓,多属铜印,那一定是后来发展的情况了。这种花押印,传世相当多。过去旧货摊上时常见到的。清代文人学者遇见和自己同姓氏的元押,不问下面花押所押何字,就买取自用。彼此仿效,成为风气。也有篆刻家参照这种体势自刻花押印者。

  传世其他形式的花押印,铜质、玉质皆有之,下边多作粗笔横画,不知何意(图2)。也有无横画的。这些花押印惜不能考知其明确的时代。吴大澂在《古玉图考》中著录的龙钮青白玉大印,乃是明思宗的签押(图3)。明思宗遗墨中也曾有亲笔签押如此样,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①齐高帝使江夏郡王学凤尾,凤尾即花书。见高似孙《纬略》

  第十五章 印材与印色

  卫宏《汉宫仪》载:“秦以前民皆……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参看第三章之一)。传世战国官私印绝大多数是铜质,亦有玉印、石印,但犀象尚未见过。秦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印章仍旧用在封泥上,最多见的也是铜印,间有玉、金、银、铁、铅、水晶、滑石、陶泥等。官印印材各时代都有一定的制度,不能僭越。其等级次序,玉最贵,金次之,银又次之,一般官员都是铜质。私印印材则未闻有何种规定。

  隋唐以后,官印钤盖在绢纸上,印型渐大,印材亦有一定的制度,一般官员仍是铜质。宋代官印有用瓷的,则是新兴印材。私印印材有黄杨、檀香、竹根、玛瑙、琥珀、花乳石……,取材更广,但主要印材元以前是玉、牙、角,明以后则是花乳石。

  明郎瑛《七修类稿》说:“图书,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温润可爱也。”朱彝尊《王冕传》亦有“始用花乳石治印”的话。用花乳石作印材,确是一个大发明。明、清以来印学的昌盛,与花乳石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花乳石质地不十分坚硬,易于运刀。我们看到王冕书画作品遗迹,所钤各印,大都奏刀从容,胜过前人。

  明季文彭治印,起初也用牙角,可见那时花乳石的应用还不普遍。后来无意中得到大量的花乳石印材,方才弃去牙角,专用冻石,而冻石之名也因此大著。周亮工《印人传》卷一《书文国博印章前》,有这样一段故事:

  “余闻国博在南监时(文彭官南京国子监博士),肩一小舆过西虹桥,见一蹇卫(蹇卫是驴子的别称)驮两筐石,老髯复肩两筐随其后,与市肆互诟。公询之,曰:‘此家允我买石。石从江上来,蹇卫与负者须少力资,乃固不与,遂惊公’。公睨视之曰:‘勿争,我与尔值,且倍力资。’公遂得四筐石。解之,即今所谓灯光也。下者,亦近所称老坑是。【“谷”+“共”字】中(汪道昆)为南司马,过公,见石累累,心喜之。先是公所为印,皆牙章,自落墨,而命金陵人李文甫(石英)镌之。……自得石后,乃不复作牙章。【“谷”+“共”字】中乃索其石满百去,半以属公,半浼公落墨,而使何主臣(震)镌之。于是冻石之名始见于世,艳传四方矣。盖蜜蜡(冻石一种的名称)未出,金陵人类以冻石作花枝叶及小虫【“虫”+“喜”字】,为妇人饰。即买石者亦充此等用,不知为印章也。”

  花乳石是一个总名。产自各地,因地得名,品目繁多。主要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等。浙江青田刘山产量最丰富。佳者半透明,世称“冻石”,并有“灯光冻”、“鱼脑冻”、“蜜蜡”等各种不同名称。寿山石产福建福州城北六十里芙蓉峰下,多白色,亦有黄色,世称“田黄”,最名贵。昌化石是浙江昌化产品,青浆中带红块,如鸡血,故亦称“鸡血石”。以上三种印石最有名,他处产品亦多有,不一一详述。

  隋唐以后印章通用“印色”,也称“印泥”。这里所称的泥,与前一时期的封泥,完全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印色,主要是朱色。但最初用墨色,后来通行朱色,也偶然用赭色、青色。唐时官印有称“朱记”者。桂馥说:“唐时印泥非一色,印文曰朱记,以别于他色耳”(《札朴》卷八“唐留后印”条)。戴启伟说:“印泥用硃,此大凡也。宋儒在制中有用墨者,元人则有用青者”(见《啸月楼印赏》)。今所见五代及宋人钤印,如唐韩干《牧马图》册页所钤南唐后主的“集贤院御书印,五代巨然《秋山问道图》挂轴所钤“蔡京玩赏”印,都是墨印。晋人(?)曹娥碑墨迹卷后所钤元“柯九思”、“乔氏篑成”等印,也是墨印。明季篆刻家胡曰从自刻印谱,有全谱用墨印者,题曰“玄赏”。以上所见墨印,恐未必都是居丧关系。现在到处通用朱色,墨印极少见。

  印色的质地,宋代一般是用蜜调朱,使用时将手蘸朱,粘上印面,然后钤入绢纸。元人多用水印,即是用水调朱。明朝初期开始有用油印泥者。以上根据徐森玉先生鉴古的经验,与明人曹昭《格古要论》所记基本上符合,但曹氏未说明确切年代。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