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品鉴书印 >> 正文
历经95载,数十位镇江扬州文人手作的“丁鉴堂诗册”仍存于世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12:41 点击:


方尔咸诗作。


陈含光诗作。

  1917年夏日,镇江人丁鉴堂在扬州过七十大寿,他作了七十述怀的诗。随后镇江、扬州两地文化名流纷纷和诗;而此前十年,在他六十大寿时也有述怀诗作,并获数首友人的和诗。

  历经95载,有数十位镇江、扬州两地文人手作的“丁鉴堂诗册”仍存于世,并于近日在扬州“现身”。专攻冶春后社研究的扬州文史学者顾一平,在看到诗册中几位冶春后社成员诗作后,激动地说:“这本诗册非常珍贵,为研究冶春后社提供了新的资料!”

  “丁鉴堂诗册”中有哪些名人?

  冶春后社成员陈含光、方尔咸等

  昨天,在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博研究员李万才引荐下,记者有幸看到“丁鉴堂诗册”。CDN-wwW.2586.WaNG现存的诗册约有30页,每一页都有一两位名人所作的诗作。“无论是纸张,还是墨迹,以及几位扬州知名文化名流的书法,都可鉴定确为真迹。”李万才表示,“尤其是方尔咸、陈含光等冶春后社成员的诗作,一看便知。”

  记者看到,诗册所存册页的纸张因年代久远,有淡淡的大团印记,但贴于其上的每一页名人作品都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仔细数来,有近40位作者的诗作。其中主家丁鉴堂共有六十、七十大寿述怀诗若干首。

  “冶春后社的成员扬州名儒陈含光、扬州末代盐总方尔咸、《江都县续志》修志人之一的郭钟琪都有和诗。”顾一平惊喜地说,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冶春后社资料收集与研究。

  尤其令他高兴的是,方尔咸有两部分诗作,一部分是和丁鉴堂六十大寿诗的,一部分是和其七十大寿诗的。“两部分手作,前后相差十年,可字迹却一般无二,很有研究价值。”

  除了冶春后社成员,还有扬州晚清名士,书画家、楹联家,陈含光的父亲陈重庆,宝应籍清末词学家冯煦以及客居扬州的著名书画家王鉴及戴筑瑶等。李万才表示,这些都是他们亲书的诗作,从未面世过。

  诗作提及的丁巳年是哪年?

  系1917年,距今95载

  让冶春后社成员等扬州文化名流纷纷手书诗作予以和诗的这位丁鉴堂老先生,究竟是何许人也?

  “他不是扬州人!”对扬州晚清文化名人了熟于心的李万才和顾一平都表示。

  不是扬州人,却和许多扬州人结友。陈重庆写“鉴堂仁兄大人”,陈含光称“鉴堂二伯”,冯煦言“愚弟冯煦拜撰”。为此,顾一平对余下的诗作主人查阅相关资料,同时记者也进行了百度查询。结果表明,诗作主人大多为镇江当时的文化名人。

  丁鉴堂在“百度”也有资料体现。“丁立鋆,镇江人,字鉴堂,丁绍德次子、丁立钧堂兄。清末出任浙江海盐卤尹(盐运司),光绪三十一年与丁立中一起纂修《京江丁氏族谱》。”诗册中,“侄傅靖”在和诗的末尾提及“归来置酒登蜀冈”,“丁巳6月初至扬州祝”。除此,其他诗作中也有多处写到“丁巳”和“扬州”。

  那“丁巳”年是哪年?顾一平确定地表示:“是1917年。”他说,冶春后社成员陈含光的父亲陈重庆生于1845年,卒于1928年。“清末‘丁巳年’要么是1857年,要么是1917年。1857年时,陈重庆才12岁,更别提也来和诗的陈含光了,那肯定不可能。”

  这本诗册面世有何研究价值?

  为冶春后社研究提供新资料

  这本由清末浙江盐运司、镇江人丁鉴堂“发起”,镇江、扬州两地文化名流“响应”的诗册,经过近百年沧桑岁月,能较为完整地呈现于世。“这么长时间,收藏这本画册的主人有更替,但幸运的是,每一任主人都仔细收藏,精心保管。”诗册的现任主人告诉记者。

  顾一平认为,“丁鉴堂诗册”中作者都是晚清时镇江、扬州一代名流的亲笔诗作,对两座城市地方文献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特别对研究晚清时期扬州文学团体“冶春后社”提供了新的资料。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