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品鉴书印 >> 正文
张瑞龄:学书法应专精一体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12:44 点击:

\

岳阳楼记  张瑞龄 书(悬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     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主办的张瑞龄学习书法70年作品回顾展日前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展出了张瑞龄学习书法各阶段的作品近120幅。由中国广播影视音像出版中心等单位摄制的电影纪录片《张瑞龄》同时首映。为当代书法家专门拍摄电影纪录片,比较罕见。     据主办方介绍,张瑞龄1936年9月生于河北唐山,6岁习字,专攻楷书,享有盛誉。他曾用小楷书写125米长卷《古文观止》,出版字帖《唐诗三百首小楷墨迹》、《宋词三百首小楷墨迹》、《元曲三百首小楷墨迹》、《华夏正气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他的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许多国家的元首和政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新落成的全国人大办公大楼等收藏并悬挂于重要场所。     张瑞龄书法艺术院位于北京西单路口附近、紧邻长安街的一个四合院里,闹中取静。日前,记者在这所弥漫着艺术氛围的小院里见到张瑞龄先生时,他刚刚应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基金施光南音乐研究会之请题写了“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几个大字。cdn-wWW.2586.wang“我很少参加展览,这次是赶上了,有生以来头一次办个展。”张瑞龄坦言自己与书法界很少往来,只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守着我这点拙字过自己的日子。”     据张瑞龄讲,他学书法并没有拜过老师,全靠自学。五六岁时,他常去一个小伙伴家玩,小伙伴的爷爷天天写字,他就喜欢在一旁看,因此受了启发,自己回家也找了毛笔写字。没有老师,就买本字帖临写,慢慢产生了兴趣。“我小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书法,那时候也没有书法家的概念,就是写字——大楷、小楷。盲目地封这个家那个家,是社会上后来才有的虚荣。”他写到15岁时,字已经可以拿得出手了。他因为数学成绩不好,很难考上中学,就凭借写字的特长,考上了当地的税务局——当时,税务局开税票都拿毛笔写。再之后,他还是凭借写字的特长,从唐山调进了京城。     谈到目前的中小学书法教育,张瑞龄忧虑之情溢于言表。“多年来,书法教育在我们的教育部门不受重视,把书法仅仅作为个人爱好,没有‘中国人写好中国字’的概念。现在都用电脑,学校的写字课没有了,再过些年,孩子们就会把民族的这门艺术淡忘了。应该鼓励孩子们练练书法,让孩子们每天写10个字,这不困难吧,天天写,时间长了就有兴趣了。”他还谈到了目前少儿课外学书法急功近利的一些现象。“骗孩子们的钱,给孩子们评什么段,家长花点钱在哪个报上登登作品就是‘小书法家’了……这不对。有个别孩子真心爱好,将来可能成为书法家。但书法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当书法家。”     张瑞龄以具有自家面目的楷书知名,用他自己的话说,“学字60年,直到六十七八岁才真正形成”。古人说:“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人们通常都说应先学楷书,打好基础,然后再学行草。张瑞龄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学书法不一定从楷书入手,“跟运动员一样,哪个是基础?没有。竞走就是竞走,跳远就是跳远,举重就是举重,不能说我先练什么再练什么,那样就把大好时光浪费了。不是说我爱好隶书,也得先把楷书写好。当然楷书在生活中用的多,有楷书的底子可能更好。”     对于目前书坛很多人追求的“真草隶篆样样精通”,张瑞龄引用唐朝孙过庭《书谱》所说“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他主张艺术应该专,不应该杂,“就像运动员,要会跑又会跳,又会游泳,哪样也成不了冠军。”他说:“‘专精一体,以致绝伦’,是说专精一体才能有所成绩。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尤其现在都是业余写字,不能什么体都写,平均用力。”   
  不为人们所知的是,1983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后举办全国第一次书法大展,展览前言是由当时在唐山税务局工作的张瑞龄用楷书写就的。回忆这段经历,张瑞龄感慨地说,那是《人民日报》给他创出的名气,使他有幸参与中国历史上头一次最大的书法展览。“为什么让我写呢?当时我刚落实政策,从工厂调回税务局。那段时期,《人民日报》经常向社会征稿,像‘学习园地’‘国际之页’‘文化生活’等栏头的书法字体,我很热心投稿,也常常被选用,我的名气是《人民日报》给创出来的。之后中国书协成立,我是首批会员。那次展览前言,要求找楷书写得好的,书协领导就通过《人民日报》找到了我,把我接到当时在沙滩办公的中国文联,我还穿着税务局的衣服……”     令张瑞龄慨叹的还有书坛风气、书法环境的变化。“过去登了作品给稿费,现在倒过来了,想登稿得花钱。现在书坛盲目崇拜职务,很多年轻人求这个职务,当那个理事……”作为一个从基层走出来的书法家,他呼吁,报纸栏目题字征稿具有竞争性,也有群众基础,有利于书法爱好者脱颖而出,是报纸的一个好传统,应该由有识之士恢复起来! (续鸿明)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