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书法 >> 品鉴书印 >> 正文
当代展览书法之我见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3:12:53 点击:

  当代展览书法之我见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书法展览兴起,至今已有30多年了。书法从过去的文人书斋走向了美术展厅,并已成为展示交流的主要方式。这使得传承了几千年书法艺术在创作、欣赏中发生了深刻变化。因为书法展厅效果需要形式美的介入和展赛的名利带来的作品竞争等等,引出了当代展览书法重技法、重形式、重藻饰的种种形态,也引起了书坛的广泛关注和反思:作品在“形式至上”的要求中走向视觉化,是否有更经得起探究的深层内涵?对书法的价值判断是否需要聚焦于“人”这一根本,寻求心底的震撼和共鸣!在展览时代书法创作是否需要向传统文化回归,或者从其中借鉴什么?

  中国书法在现代化社会应该传承什么样的文化精神?书法艺术的发展不能丢掉的是什么?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反思中,我们不得不怀疑“形式至上”的展厅文化还能维持多久、我们不得不重新提出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内涵中“真”之标准,并对书法艺术之“真”进行深入探讨。自上个世纪80年代展览书法中提出的“形式至上”的口号,实际上也是西方自19世纪末的现代艺术“有意味的形式”的东渐,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到上世纪50年代,绘画完全成了纯粹的形式美,甚至成为图案,冷静、自动,没有任何情感和性情。书法经过30年的形式追求,同样走上了这条道路:(例届国展可见一斑)。cdN-wWw.2586.WAnG展厅时代书法创作突出了形式而淡化了其他的创作理念,决定了一切与创作形式关系直接的技法都在强化、发酵、发展,一切与形式新奇为美间接或不明显的技法都在淡化、萎缩、变异......章法:夸张了黑白对比的效果......

  笔法:突出强调个性化的点画质感而异化了传承的笔法程序,淡化了点线之间的笔势关系......结构:突出了夸张变型......而这些大都是建立在各种色宣上的各种裁剪、拼接与做旧来完成的,以求出奇制胜的“形式至上”效果。目的就是吸引你的眼球达到视觉上的震撼。这使得展览时代的书法作品变得只可视而不可品,形式设计性的强化与自然寄情书写性的弱化使展览书法失去和削弱了自然的本真。这种“视觉艺术”带动和掀起了书坛的追逐之风,如果你不研究形式上的“新、奇、特”那么你就别想入展,多年以来随着书法展览的兴起涌现出了大批的书坛新人及书法家。书法本是注重“写”的艺术,抒发自身情感,汉扬雄《法言·问神卷第五 》说:“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三国钟繇也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法艺术是人们审美情感的一种流露。书法因为线条的抽象性,与人的心灵最近。人自古就有一种书写与涂鸦的冲动,面对洁白的宣纸与墙面就有一种书写的冲动,这种冲动是对长期的理性与现实的瞬间突破,在情感的驱使下,解衣盘礴,喜怒哀乐一泻而出。纵观书法史,经典之作也是人类情感的表征:《兰亭序》是中和,《祭侄稿》是悲愤,《金刚经》是宁静,《天发神谶》是刚怒,《石门颂》是苍茫。提起毛笔,饱蘸浓墨,尽情书写,宣泄之后就是宁静,现代人,在猛烈的浮躁与快节奏的生活之下,恰恰又缺少宣泄的途径,容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因而对当代社会而言,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振兴,是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极为重要的途径。

  传统与创新,在创作实践中似乎是一对矛盾,实质是互为因果,缺一不可,任何时代都是如此。在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创新”的要求显得如此迫切,往往使人们淡忘了传统,或进而憎恨传统给人们带来的“束缚”。但是,传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土和根系,离开她,就意味着死亡和枯萎。时代在变,人们在变,社会风气与审美都在变,在变化中作出正确的引领及判断与选择,也许就是画家、书法家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