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戏剧,是游戏还是契约?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8:46 点击:
  名目: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剧目:《常识游戏》、《关于飞翔的湖泊》、《球人》     “你们今儿晚上哪儿看戏?”“蜂巢,瑞士戏。你呢?”“我去先锋,英国戏。你呢?”“我去人艺实验,德国戏。”——北京,三个人在木马剧场露天平台外的对话。这是一个九月的有“青戏节”的午后。这场绵延一个月的北京最大规模的国际戏剧节发展到第五个年头,一些有意思的事情终于碰撞和爆发出来了。不只在舞台上,也不只在观众席里,而在舞台和观众席之间那条微妙的边界线上。     来自瑞士的《常识游戏》在青戏节第一周的两场演出,引起了一小波人心震荡。男女两位演员以“送观众礼物”的方式开始演出,风筝、刀具、毛绒玩具、扑克牌、水龙头……甚至还有西瓜和二斤手擀面。我全场都抱着获赠的游泳圈,等待这些物件最终会以怎样的方式变成演出的一部分,比如,上台即兴表演?比如,还回去?事实告诉我,那些我以为高明或者挑衅的所谓“观演关系互动”,实在有些流于表面了。直到演出结束,他们都没再管礼物的事情,唯有最后,清算演出成本时,先前派送的礼物里,有一把皮搋子没人要,演员装在纸箱里,托了一位现场观众散戏后给他们邮回瑞士去。     他们在追求的,是某种观演关系中的平衡和契约。cDn-WWw.2586.WaNg他们用现金问观众租用演出服装,他们每演完一个段落就会把台词送给感兴趣的观众,他们甚至现场拍卖了演出剧本和版权(拍卖之前他们用10分钟一字一句诵读了版权说明)。第二场演出的时候,有观众在这个环节喊出了2500块钱,到真要掏钱的时候都快哭了,说以为只是个游戏,最后全场凑钱给了演员戏才勉强接着演下去。     一些我们原先理解的戏剧观念和感受,就在那个时候,彻底被瓦解了。而一出戏的氛围和流向,早已经不是剧本和演员可以控制的,主导演出的,是观众。每一场演出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独一无二。演员先用给予的方式,挑起观众的兴趣;又在贯穿始终的台上台下交流过程中,让你放松下来,这样,在接下来的戏剧性事件中,就可以流露出你最下意识的自然的反应,最终成为可能主导戏剧走向的因素。然后,你就可以看到,舞台,变成了一面巨大的镜子,反射出了每个人的心灵。观众席里,有人欢欣探看,有人如坐针毡。答案自现。     来自西班牙的《关于飞翔的湖泊》和来自德国的《球人》都有类似的观演精神在其中。《关于飞翔的湖泊》戏末,跳满全场的女主角被塑胶石膏固定在舞台中央,邀请观众上台在她身上写下“爱”。《球人》剧中有许多小小的机关和设计在其中,落幕后,演员开放后台请观众参观把玩。台前台后是一致的虔诚、谦逊。     本届青戏节教会我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这种戏剧观演关系中的契约感。我们在进入剧场的时候,就等于在内心默许了一种“约定”,这种“约定”除了不要吃东西接电话随意走动之外,还包括心态上的开放和平等。约定了真诚,约定了尊重,约定了信任,约定了毫无保留。据说,那位在《常识游戏》第一天演出中以500元价格拍卖下剧本版权的观众,在微博中透露,自己准备着手真的排排看这个剧本。那么,照版权说明中的约定,他必须完全按照剧本流程演出,这就意味着,他也要买礼物送观众、问观众讨衣服鞋子穿、念诵经典作品的台词、把台词送给观众、跳舞、喝酒、再把剧本拍卖……想想看,真是太好玩儿了!(吕彦妮)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