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赵淼 排练室里的蜕变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8:48 点击:
三拓旗剧社 赵淼     由优秀青年导演赵淼于1996年创立,以艺术青年为创作主体的实践型剧团,一路坚持至今。眼下,他们正在排练中的新戏《水生》,将于7月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进行全球首演。     这是小剧场独有的一种距离和感受。不需要正襟危坐,却寻求深深同感。     世界知名的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如今已经办到了第65个年头。这是中国戏剧第三次出现在7月阿维尼翁的剧场里。赵淼作为导演第一次带着作品前往,也是他在高中时一手创立的三拓旗剧社走过的第15个年头。     时光交错汇聚在此,便有它特别的使命和意义。     这之前,赵淼一直在坚守着一份属于自己的阵地,形体戏剧。     2003年,他的形体剧《6: 3》第一次亮相小剧场,这种不靠台词只依赖演员身体和象声词表演的方法,几乎成为赵淼的一张“名片”。近十年过去,当他面临着所谓的“创作瓶颈”时,一次突破就显得尤为自然和必要。“你到一个什么位置,就会遇到相应的问题,需要找到方法来解决问题,要想做得更好,需要先去找到问题。”表演形式单一、剧本格局受限,导演和演员的创造力都面临枯竭……就在此时,他想到了自小受到的家传教育:戏曲。cdn-wwW.2586.WaNG“我家里人都是搞戏曲的,很早就耳濡目染。去年底,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以往做的东西可以画一个句号了。”他在这个最合适的时间重新捡起中国传统的表演手法,傩戏、社火、皮影戏,甚至风筝和扇子……他说,庆幸自己走过一段弯路,“如果过早用到这些手段,可能会抛弃得更早。”     他和演员都几乎已经迫不及待,想把这个故事讲给法国的观众。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充满原始感觉的排练过程,正如发现了一块璞玉被打磨前的模样,质朴而简单。     形体剧团的每一天     2012年4月25日。北京。CBD。一处已经人去楼空的小学旧址二楼。202教室。     这是三拓旗剧社近期排练的地方。每天下午1点半,大家汇聚到这里,点一柱清香,然后开始排练,讨论,尝试,推翻,重来,蜕变。直到窗外的天色从白蓝变成湛蓝,从淡粉化作乌黑,至晚上9点,才集体散去。     这一天,我们实地探访了这出《水生》开始诞生之处。     关于《水生》,这是一个脱胎于《聊斋》中的故事,讲述了中国人世世代代相传的生死观。一个男子死于非命,葬落水中,他想寻觅一个替死鬼,让自己可以尽快投胎,遇到一个渔夫,两两相望见,一场永恒循环即上演。“聊斋是我小时候就特别爱看的故事,它的空间和观念传递的生死观,让我感兴趣。我想找一个东西方的观众都能看懂的故事,一个不需要字幕的故事。”四面白墙的教室中,赵淼对于这出戏剧的描述回音在回荡,他试图在这个轮回的规则里讲一个好听的故事。用一个陌生的方法讲一个熟悉的故事。     这是他一直在小剧场里做的事情——丰富自己,陶冶观众。这也是小剧场,最初教给他的事情。     这个戏他酝酿了多年,但正式走入排练室,也就在刚刚过去的两周前。戏服还在设计,道具正在琢磨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原始感觉的排练过程——用袋子代替明灯,以水桶定出桥梁的位置,水壶则是一个饮料瓶。正如一块璞玉被打磨前的模样,质朴而简单。     他希望自己的小剧场作品和观众的关系,是“有内心的交流和互动”。“现在的小剧场太繁琐,景儿太多,太真实了。这个路子可能不对。把写实的大剧场的元素搬到小剧场。创作者需要给自己提供限制,才能冲破,寻找出路和办法。”     这一次去阿维尼翁,除了这出《水生》,赵淼和演员们还准备了几个简短的表演,想做街头戏剧。这其实也是阿维尼翁戏剧节最开始的表演形式。赵淼说,他希望做更简单的小剧场戏剧,不是简陋,而是简朴而准确。


  《水生》的排练间隙,一本关于传统社戏的画册,是大家最喜欢研究的参考对象.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