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深圳话剧 “我们在路上”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8:54 点击: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创造了一系列本土话剧    
《深圳日记》是第一部在北京首演的深圳本土话剧  
2009年,话剧《有一种花的语言》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突围1978》在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调演中一举夺得6项大奖  
深圳大学的“南头怪事”系列已形成了固定的观众群体     1985年,一批由内地移民到深圳的戏剧工作者开始开垦深圳话剧这片荒原。CdN-Www.2586.wAnG这一年,依托于深圳大学的深圳第一个实验戏剧团体——“粤海门实验剧社”诞生了。第二年初,该剧社带着话剧《魔方》奔赴广州、海南等地演出,这是深圳话剧的滥觞。但《魔方》之后,深圳的话剧被淹没在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大潮中,开始了数年的沉寂。     7年后,深圳话剧再次起航。1992年,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宣告成立,它携着第一部深圳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泥巴人》开始登上深圳戏剧的历史舞台。     从来自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教师熊源伟等深圳话剧“拓荒牛”在深圳话剧这张“白纸”上充满激情地写下第一笔开始,深圳话剧从未停止过探索,它每走一步都是深圳话剧史上富有意义的字符和不可或缺的基石。正像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所说:“深圳戏剧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未来的某一天。”
    滥 觞     1985年《魔方》和1992年《泥巴人》     “当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北京出现了以《屋外有热流》与《绝对信号》为标志的实验戏剧时,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正埋头于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起跑线上蓄势待发,对于当时的深圳来说,戏剧是个无人顾及、无暇顾及的话题,更遑论实验戏剧。”(熊源伟语)但全国各地大批移民的涌入,为话剧进入深圳做好了铺垫,为深圳话剧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1985年底,在一群从内地移居深圳的戏剧工作者的堆动下,深圳的话剧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粤海门实验剧社的成立以及《魔方》话剧的排演,宣告了深圳话剧的起航。熊源伟说,《魔方》作为深圳开埠以来的第一个话剧,也是第一个实验戏剧,它的历史意义毋庸置疑。《魔方》一剧是1984年前后由上海师范大学创作演出的,深圳的《魔方》具有自己的特色。当时深圳大学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大众传播系公共关系专业,创办者是熊源伟和《绝对信号》的作者之一刘会远,他们招收了一批学生,这些学生中有很多是在剧团有过工作经验的演员(比如广州市话剧团、郑州市话剧团、陕西人艺、中国铁路文工团等),并以此为基础吸收青年学生成立了粤海门实验剧社。他们二人沿袭着自己在北京实践实验戏剧的思路,希望深圳的戏剧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崭新的面貌,突破原有的传统表演,接受新的戏剧观念。     遗憾的是,粤海门实验剧社很快就成为历史。熊源伟在《城市品格与戏剧生态》一文中这样描述:“随着世事变迁,剧社人员流散,人心日渐浮躁,粤海门剧社只是昙花一现。此后的六七年间,深圳不要说实验戏剧了,几乎连话剧演出都没有。”     直到深圳戏剧家协会成立,深圳话剧这段漫长的沉寂才终于被打破。1992年8月,从全国各地院团南下深圳的文艺工作者聚集在一起,在文化根基不深、戏剧作品不多的深圳,率先成立深圳市戏剧家协会,熊源伟被选为主席。     1992年9月,由熊源伟导演、熊早编剧的深圳本土第一部小剧场话剧《泥巴人》诞生了。这部话剧的出现,填补了深圳本土话剧的空白。     《泥巴人》是部风格清新的四幕小剧场话剧,通过4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在4年中4个寒夜的经历,展示人各有貌、人各有志、人各有命的悲欢离合,以探求生命的意义。1992年10月至11月,《泥巴人》在深圳大剧院、深圳大学演播厅、宝安区住宅公司等地共演出32场,受到市民欢迎。1993年,该剧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演”,获得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等6个奖项,引起了强烈反响,剧本被全国10多个剧团搬演,这无疑是对深圳戏剧开山之作的最大肯定。     此时,距离1982年国内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面世已有10年,从这个层面来看,深圳的小剧场话剧比北京后起10年。     方兴未艾     世纪之交的实验戏剧和主旋律话剧     从1992年到1998年,深圳话剧创作屈指可数。不过让人欣喜的是,1995年,深圳大学艺术系戏剧表演专业的成立,标志着深圳开始有了专业的戏剧人才培养阵地。而深大艺术系日后也成为深圳话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时间到了1999年,这是深圳戏剧成绩最为充盈的一年。这一年,在深圳的小品、舞剧、音乐剧获得了全方位突破的同时,深圳话剧也进入了新的征程。     1999年,由福田区文化局、深圳大学艺术系联合演出的话剧《窗外有片红树林》,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剧目赴沈阳参加第六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和优秀编剧奖、导演奖、表演奖,并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献礼演出。     也是这一年,由深圳大学艺术系表演专业师生根据鲁迅小说创作演出的实验戏剧《故事新编之铸剑篇》,继1998年参加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节之后,又应邀赴我国香港参加香港小亚细亚戏剧节,这是深圳话剧首次赴港演出。此外,深圳大学艺术系还推出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意大利著名戏剧家达里奥·福的讽刺喜剧《喇叭、小号与口哨》,成功演出世界经典名剧。     在众多主旋律话剧中,最有影响力的要属深圳第一部大型话剧——《贺方军》。《贺方军》是深圳剧协在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和麒麟山疗养院合作而成,讲述了深圳动植物检疫局局长贺方军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感动了无数观众。当时,《贺方军》在深圳大剧院演出70余场,观众达9万人次,还被广东省委、省政府邀请进穗演出6场,荣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在从容看来,《贺方军》这部话剧在深圳戏剧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她说,许多深圳人是通过这部剧,才开始知晓话剧、了解话剧、喜爱话剧的。     2001年12月,龙岗区推出的《跨越》在华夏艺术中心首演。这出报告剧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南岭村党总支书记张伟基及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奔向小康、共同富裕的历程。     之后,2002年7月,由深圳市罗湖区组织创作的大型话剧《阳光地带》在罗湖会堂正式公演。它讲述几位普通基层工作人员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的故事,反映了如何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题。  格局既定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在20余年的发展中,如今深圳话剧创作逐渐形成了三大重镇——深圳市戏剧家协会、深圳大学艺术系、深圳各区政府(区文化局及群艺馆)。它们成为推动深圳话剧发展的三驾马车。     深圳剧协一直都是深圳话剧发展的一支劲旅。从最早的《泥巴人》到《我爱莫扎特》,从2003年自筹资金排演的《同居时代》和2004年的《网络.COM》,到2006年首届创意剧场开始之后的《有一种花的语言》、《深圳日记》,深圳剧协在深圳话剧史上浓墨重彩,创意不断,硕果累累。一直以来深圳没有政府扶持的专业话剧团,正因为如此,深圳剧协“不得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肩负起“话剧团”责任的戏剧家协会。1995年,相当于话剧团角色的“深圳戏剧家制作体”创立了。     同样也是1995年,因为一个契机,“深圳的戏剧生态不知不觉中出现了一片休养生息的‘湿地’”(熊源伟语)。这源于这一年深圳大学筹建以师范教育为主的艺术系,做戏剧的熊源伟额外申报开设戏剧表演专业,并获批。自此,深圳大学艺术系这片湿地“门庭渐起,人气聚集”,实验戏剧作品几乎每年出新,学生的毕业大戏“墙里开花墙外香”,逐渐成为深圳实验戏剧的“水泊梁山”,为深圳话剧生态描摹了另一番景象。自1998年始,该系表演专业师生陆续推出演出,其中既有经典名剧《命运的拨弄》、《阳台》、《罗生门》,也有原创实验戏剧《故事新编》(三部)等。2004年,由深圳大学青年导演吴熙执导的“南头怪事”系列——《寻鱼》、《找鸟》、《坑人》等剧目,不仅颠覆了常见的戏剧手法,还大胆运用了多种戏剧表现手段,鼓励演员进行即兴创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演员在戏剧表现上的想象力。     除此之外,深圳市各区政府、文化局也是推动深圳话剧发展的一支力量。他们依托深圳剧协、深圳市群艺馆、深大艺术系、各区文化馆等单位导演、编剧、演员的力量,创作了频频获奖的作品。其中,为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宝安区打造的《突围1978》更获得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编剧金奖、导演金奖、表演金奖等大奖。     在这三种力量之外,我们看到深圳还活跃着牙牙剧社等业余戏剧团体。据了解,牙牙剧社去年5月开始尝试做一人一故事即兴戏剧演出,尽管力量有限,但也在探索着不同的戏剧形式。(彭海霞 林 培 岳晓峰)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