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戏剧 >> 剧坛漫话 >> 正文
东方评论:汉藏自古一家亲
来源:不详 时间:2014/8/20 22:18:57 点击:
  汉藏自古一家亲。培养西藏少数民族话剧艺术人才,是上海戏剧学院办学史上散发奇光异彩的一页,在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活动中,回顾这方面教书育人的成绩,努力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进一步繁荣西藏文化事业,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1959年,随着西藏民主改革的序幕拉开,根据西藏工委的要求和国家文化部的指示,上海作为国家的大城市率先加入到教育援藏的行列——上海戏剧学院创办了第一届西藏表演班,上海音乐学院培养了才旦卓玛等一批音乐人才。随后,上戏又先后举办了四届表演班、三届舞台美术班,共培养藏族学员200余名。2007年5月,五届藏族班学生济济一堂、会聚上戏,大型话剧《喜玛拉雅王子》在上海大剧院成功公演,共同唱响汉藏友谊源远流长的民族团结之歌,共同谱写构建和谐社会的艺术心曲!      第一届西藏班学员于1959年入学,他们大都出生于西藏贫苦农牧民家庭,当时克服了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适等困难,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用实际行动向祖国人民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1962年,西藏班晋京演出《文成公主》,周恩来、陈毅、班禅额尔德尼·确杰坚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与剧组师生亲切交谈。首都各界好评如潮。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还为《文成公主》的演出拍摄了名为《高原花朵》的专题纪录片。1963年,第一届藏族班学员回藏后拍摄了电影《农奴》,大旺堆因成功塑造翻身农奴“强巴”的角色、荣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掀开了我国少数民族演员荣登国际电影节舞台的新篇章。cdn-wWw.2586.waNg    
  第二届西藏班学员入学后不久便遭到了国家十年内乱的“文革”期,所以他们在上戏读书的时间不长。      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祖国大地,文艺事业也生机盎然。1977年,第三届西藏班来到上戏开始了学习生涯。1981年,他们晋京在怀仁堂公演了莎士比亚名剧《柔密欧与朱丽叶》,受到了胡耀邦、万里、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邀请他们到中南海做客。《柔密欧和朱丽叶》也得到了首都文艺界乃至国际艺术界的高度评价。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艺术总监肯尼亚斯?柯克爵士,称赞这是他所看过的剧目中最优秀的演绎之一。文化部授予上海戏剧学院第三届西藏班“先进教学集体”称号。      1995年,上戏又迎来了第四届来自高原的雪域雏鹰。他们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从最基础的表演元素学起,深入街头巷尾观察市民生活,最后成功的胜任了海派市井气十足的现代喜剧《公用厨房》。藏族娃演活了上海人,这让许多起初心存悬疑的观众连声赞叹。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龚学平同志看戏后给予好评并在演出前亲切看望他们。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共康中学几百位西藏同学看戏时对他们大哥哥大姐姐的汉语水平十分惊讶,以至于怀疑他们的“藏族身份”并强烈要求演员在谢幕时用藏语与他们对话!在教学实践中,第四届藏族班突破了历届西藏班只用藏语不用汉语表演的局限;突破了历届西藏班毕业公演只演古典、外国名剧,不演现代戏的局限;突破了学员“角色创作”上的表演空间束缚,能演不同地域、背景下的人物,奠定了以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为主的艺术创作方法,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的发展一日千里,上戏等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2004年,第五届西藏班在西藏话剧团团长次仁罗布、副团长洛旦的带领下来到学校。第五届西藏班学生,在上戏学习扎实、生活愉快、思想进步;在上海受到社会各界人士无微不至的关心。在社区党组织倡议下,静安寺街道老年协会、静安寺侨联、上海龙华古寺圆明讲堂等单位向八位家庭贫困的同学捐赠了每人2000元学费。文化界知名人士乔奇、肖白、刘子枫、蔡元培之女蔡啐盎等还与西藏班学生结对子,作为文化指导员支持并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毕业临近,学院领导专程赴西藏,与文化厅、话剧团领导共商教学与毕业公演事宜。      五十春秋,二百余名藏族学员从雅鲁藏布江畔来到了浦江之滨的上戏园。上戏的历届党政领导都对西藏班的培养高度重视、热情安排、周密计划。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戏剧艺术人才,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艺术教育中的体现,也是增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促进兄弟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有利措施。上戏的老师更是为西藏班教学废寝忘食、为西藏班成长呕心沥血。他们当中的大部分老师现都健在,虽然有的已经离退休,但一说起西藏班教学,他们无不喜上眉梢、情深谊长。宋廷锡、江文逑、徐企平、项奇、陈明正、卢若萍、洪彬、王学明等表演系的历届班主任(表演任课老师)以及其他很多声乐、台词、形体课老师都给藏族学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上戏我的家,老师我的爸(妈)!”这是藏族同学的心声,更是上戏在国家民族艺术发展中的荣耀!      以上戏校友为基础成立的西藏话剧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发展到一百多人的规模。西藏话剧团目前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人才17名,是全国唯一用藏汉两种语言演出的剧团。五十年来,西藏话剧团创作、演出了古今中外大小剧目近200部,得到社会各界好评。话剧团副团长洛丹说:“没有上戏,就没有我们西藏话剧团的今天。”国家一级演员多布杰动情地说:“没有上戏老师的教诲,就没有我们在艺术上的作为!”      2007年,由上戏客座教授、著名导演胡雪桦执导,根据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改编的大型话剧《喜玛拉雅王子》由五代西藏演员同台献艺并在京沪两地公演。此举得到了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同时也创下了西藏班毕业公演的新纪录,这将给上戏少数民族教育史画上意义深远的一笔,更为上海西藏两地的经济文化合作、为民族艺术的繁荣锦上添花!      五十年,藏族戏剧艺术人才的培养牵动着上戏心,谱写着上戏情。这是一份深厚的艺术情,也是一份真挚的师生情,更是一份灼热的民族情!它奏出如水般纯净的民族友谊,如山般浑厚的爱的旋律,在青藏高原上久久萦绕,在上戏校园里袅袅回荡,在祖国民族艺术的百花园香飘万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上戏培养少数民族学员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探索艺术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为今后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青年教师发挥教书育人作用提供优秀文本,被上海市教委列为科研项目并作为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的《雏鹰的记忆》已经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戴平教授,原上戏党委书记。1960年进校工作至今近50年,见证和参与了包括历届西藏学员在内的上戏全部少数民族学员在校的学习生活。2003年,她从领导岗位退下后,强烈的使命意识迫使她认识到,由于时间关系,曾经主持和参加过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教师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年事已高离开了教学第一线,他们在教学方面的建树、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经验、在管理方面的史料如不抓紧收集、整理,将会逐渐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这本书籍也是一项“抢救工程”。《雏鹰》的出版让藏族校友欢呼雀跃,也让上戏的教授们为之一震。著名表导演艺术家陈明正教授说:“这本书的出版使我们对自己曾经取得的辉煌再度审视、不断超越!希望戴平同志持之以恒,继续为话剧艺术经验积累做出贡献。”上戏已经培养了藏族、蒙族、壮族等18个少数民族的艺术学员。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雏鹰》同样反映了上戏50年培育少数民族学员的光辉历史。这段历史,给了创造它的人以缅怀;给了享受它的人以滋润;给了推进它的人以动力!      “为培养西藏话剧人才、繁荣西藏文化再做贡献”——这是上戏人在成绩面前的铮铮誓言!      上海戏剧学院将一如既往的辛勤耕耘——耕耘着藏族等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育的沃土!      上海戏剧学院将一如既往的翘首期盼——期盼着藏族等少数民族艺术人才飞得更远、更高!

  作者:张生泉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